大家好,我是小蚂哥。我时常觉得古建里面的各种名称都很有趣,有些既形象又富有文化内涵,这期我们就来聊聊——山墙。
首先,什么是山墙呢?简单来说,山墙就是建筑物两端的墙壁,它就像两个肩膀一样在房屋左右两侧。
那么为何叫做“山墙”呢?
最直观的解释是与山墙的形状有关。在传统建筑中,侧面看过去,其形状恰似山峰,屋面就像是被两座 “山峰” 夹在中间。就像这样:
好老的梗,不过也能说明这高耸之感确实挺形象的。
当然山墙形态非常之多,并不只有这一种样子,比如安徽的马头墙也是山墙的一种。
山墙并不承重主要起围合和保温的作用,同时还能防火,所以南方地区把山墙也叫做“封火山墙”,或者直接叫做“封火墙”。
不论形式怎么变,大体上山墙还是遵循了山势起伏的形态。
你想这种建筑再配合上远处层层的山峦,是不是还挺浪漫的。
我们再来看看山墙的结构,别看就是一堵墙,其实还分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是下碱、上身和山尖。你看下图下部是不是有一条分割线,下部就叫做下碱。
下碱就是山墙下面的一段,大概占山墙的三分之一。通常会砌筑得厚于上部的山墙段,这样有利于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古建筑由于常年累月吸收地面的潮气,会出现硝霜,即碱,就像人出汗在衣服上会留下汗渍差不多,你看就连故宫的围墙下部也有下碱。
下碱和山墙主体之间有隔离层,这样上面的墙面就干干净净了,这和给树下方涂白防虫其实是一个道理。
我们在往上看,山尖的上方是“博风砖”,也叫做“博缝砖”,用专门烧制的不规则方砖拼合。
博风砖就像是给山墙的这个坡面区域穿上了一层 “砖质外衣”。如果把山墙看作是一个人的侧身,那么博风砖就像是披在肩膀位置的披风边缘,起到了装饰和保护的双重作用。
小蚂哥小时候特别爱看圣斗士,博风砖上通常会有如意头、花卉的砖雕,我感觉特别像是圣斗士的肩甲。
是不是瞬间感觉太酷啦,古建筑的命名其实充满了想象力,里面不仅是枯燥的知识,其实还有有趣的文化内涵。
下面请把注意力转向下图,你会发现很多山墙并不是从檐柱开始的,而是在檐柱外还会延伸一段,这段墙叫做“墀chí头”,工匠俗称“腿子”。
“墀” 在古代汉语中有台阶上面的空地的意思,也指台阶。从位置关系上看,它接近于台阶与建筑主体连接的区域,就好像是从台基(墀)延伸出来的建筑构件的头部,所以被称为 “墀头”。
那为啥要多出这么一段墙呢,是有钱没处花嘛?
当然不是,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移到建筑屋顶。有山墙的大多是硬山或者悬山顶。
屋顶有两坡,朝前后两侧形成两个弧面,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坡面留下,延伸出这么一段,加大了屋顶前后的覆盖面积,自然就保护了建筑的主体结构。
要知道古建筑都是木结构,一旦柱子受潮腐朽,这栋建筑就完蛋了。
这么一看,墀头是不是还挺有用的?
还没完,我们把墀头的顶部放大看看,为了让房顶再大一些,墀头上部都会用砖层层出挑,形成多层出檐的复杂结构。
是不是有点像欧式建筑的柱式
墀头和欧洲柱式都非常重视装饰,你甚至还能在皇家建筑中看到琉璃墀头。
墀头上檐每一层挑出都有名字,这篇文章我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同学看下图。
这里咱们只说最上面有个斜面叫做“戗qiàng檐”,“戗”这个字不常用,读qiàng时,是支撑的意思。戗檐位于墀头的上部,从建筑结构角度看,它处于山墙与屋檐交接的关键位置,它微微向上倾斜,其方向有 “戗”(顶住、支撑)住屋檐的感觉。
由于戗檐处于建筑山墙与屋檐交接的关键位置,这个位置非常显眼,无论是从建筑正面还是侧面,人们的视线很容易被吸引到这里,所以戗檐是古建装饰的重点部位。
你看,一个山墙中就有这么多有趣的知识。
下次当你看到古建筑的时候,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山墙,你会发现一个充满魅力的古建世界。
这期就到这里,更多有趣的园林建筑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