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我们继续来讲《园冶》。<掇山>是《园冶》中的精华,原文除了一段长长的总述,还分别介绍了十七种掇山的种类。由于原文太长,无法一篇文章讲完,我决定分为4篇文章。这一篇我们先来拆解<掇山>总述的前一半内容。
原文:
掇山之始,樁木为先,较其短长,察乎虚实。随势挖其麻柱,谅高挂以称竿。绳索坚牢,扛台稳重。立根铺以粗石,大块满盖桩头;堑里扫以查灰,着潮尽钻山骨。方堆顽夯而起,渐以皴纹而加;瘦漏生奇,玲珑安巧。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
这段话加上标点一共182个字,十句话,我们下面逐一为大家详解。
逐句解析:
第一句
掇山之始,樁木为先,较其短长,察乎虚实。
意思是:当开始叠山的时候,先要用桩木打好基础,确定桩木的长短,要根据基地土壤的虚实。
解析:这句话说叠山之前要在基地上打上木桩,因为古代没有混凝土地基,石头如果直接放在土地上可能会导致地基的沉降,尤其是假山有些部位需要叠出一个山峰,则地基局部压力会非常大。
木桩不仅可以承载假山重量,还可以在不平整的地面上创造一个相对平整的基础面,有些地方土质松软,桩木可以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更坚实的土层。
我们在古典园林中看到的大多假山都是水假山,石矶直接和水面接触,其实假山下面也是有木桩的,通常匠人们会选择耐腐蚀耐腐性较强的木材,如柏木、杉木等。
柏木本身含有一些天然的油脂成分,就像给木材穿上了一层 “防护衣”。杉木的材质相对比较紧密,其细胞壁结构能够阻止水分的过度渗透。同时匠人还会对木桩进行烘烤、涂漆、桐油浸泡等方式隔绝水分的进入。
我们总觉的在水中木头烂的很快,其实水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低,,微生物的活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减缓了木桩腐朽的进程。在水里的木桩比在潮湿土壤中的腐朽速度更慢。所以古典园林中很多桥也是用木桩直接插入水里的支撑的,比如拙政园的小飞虹。
这种桥你在今天很多日本的庭园中还能见到,比如下图的栗林公园。
我们最后来解释一下“樁”这个字,读:zhuāng,就是“桩”的意思,意思是打入地下固定的柱子。
有趣的是它的篆体字,左边一个木,就是木棒,右边是两只手拿着木棒在在臼中捣米,古代的意思是舂米用的木棒,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意思慢慢就变成了打入地下的柱子了。
但去掉木字旁的“舂”还保留了原来的意思,读作chōng,你现在还能在各种少数民族景区里面看到这种表演。是不是特别形象呢?
第二句
随势挖其麻柱,谅高挂以秤竿。
意思是:根据假山的形势,挖土竖立起重用的麻柱,估计假山的高度,挂好起重用的吊杆。
解析:这句讲山石如何起吊。我们主要来解释其中的两个概念:“麻柱”和“秤竿”。
麻柱,和我们之前讲的桩木差不多,也是一种木桩,只不过不用太粗,它只是起到放线定位和辅助叠山的作用,所以直径一般在 10 - 20 厘米左右。
当开始堆叠假山之前,通过在场地四周设置麻柱,可以勾勒出假山的平面形状,就像我们今天用石灰放线一样。
在假山堆叠过程中,尤其是当堆叠到一定高度时,假山石可能会因为重心不稳而有倾倒的风险。麻柱可以作为一种临时的平衡和支撑结构。
麻柱还能起到标记高度的作用,比如在堆叠山峰时,在旁边竖立一根细长的麻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假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高度。(下图是ai示意图)
总的来说,麻柱就是叠山过程中的辅助工具。
再来说说“秤竿”,这就是用来吊起石块的设施,如果石块重量在500斤以下,可以用三根木杆支起一个“秤竿”。就像下图:
其中第四根木杆是动力竿,一个人拉即可抬起500斤的石块。那么石块更大更重怎么办呢?
可以用两个“秤杆”组成一个“大秤”,这样起重重量更大,但稳定性不如“秤杆”。
下面用人拉也不现实了,所以要用到木绞盘,用人力拉动绞盘,在木套筒上由下到上绕五圈,每圈绳子必须一一平接,不能挤压,防止断裂。
可别小看这三根杆组成的“秤杆”,我们今天安放石块,用的还是它。
第三句
绳索坚牢,扛台稳重。
意思是:搬运山石,必须用绳索困牢,起吊放落也要稳重。
解析:这句讲了叠山的两个专业概念“绳套”和“杠台”我们来一一解释。
绳套,很好理解,就是在起吊石块时,需要用绳扣受力后牢固,拆下时容易,所以需要结活扣,一般来说有“元宝扣”和“戴帽扣”两种。
元宝扣,江南地区叫做“兔耳朵”,先根据山石长度在两侧结一个双元宝扣,固定在山石两侧,上侧同样方式结出两个兔耳朵,抬杠从兔耳朵中穿过,这种绳扣更适合横向的石块。
如果吊装的石块是立石,那就需要用到“戴帽扣”了,用绳子先结一个一段的活扣,以活扣一面有结,一面无结之底圈套住石块大头的部分,在石块顶部再与另一绳结一死扣,然后再结元宝扣便可牢牢抓住石头的顶峰。
石块用绳子绑好后就需要用到“杠台”(杠抬),我们今天已经很少用这个词了,它的原义是两人或者多人用手或者肩膀搬运重物。偶尔在节日里我们还能看到抬花杠。
我们上文说的“秤杆”是把石头抬到一定高度,但要水平运送石块还需要用人“杠抬”,虽然很原始,但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精确位置和角度。
下图的黑点代表人的面向,抬杠时要均用碎步,前后协调。
“杠抬”有一套完全的操作方法,比如抬运200斤以上的石头,要“对脸”,就是抬工面对面而立,这样可以及时调整,但如果运送距离很长,可以先对脸起杆,然后再“倒肩”等等,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总之在起落的时候,最容易出事故,所以需要“扛台稳重”。
第四句
立根铺以粗石,大块满盖樁头;堑里扫于查灰,着潮尽钻山骨。
意思是:修筑假山基础,先用粗石铺底,再拣大的石块覆盖桩头。坑缝用碎石灰渣填充,太潮湿就全部用石头。
解析:这句讲如何修筑假山基础。
文中用“粗石”、“大块”、“查灰”三种不同大小的石块来砌筑基础,首先“粗石”是野外开采的未尽雕琢的石块,一般来说没有固定的尺寸,主要用来构筑假山基础和骨架,反正包裹其中,也看不到。
在粗石中选择大块的盖在桩头之上,这样可以把假山的重量均匀传递到地下。
然后用查灰,也就是碎石勾填缝隙,但如果土壤过于潮湿,则还是要选择一些体型中等的石块埋入土中,作为假山的骨骼。
这里我解释一下“山骨”,古人认为土中的石头就是山体的骨骼,如果当地土壤潮湿松软,那么叠山必然山骨不稳,所以要埋入石块充当“山骨”。
第五句
方堆顽夯而起,渐以皴纹而加;瘦漏生奇,玲珑安巧。
意思是:修筑假山先用顽重的大石垫底,再逐渐根据石块纹理,按照绘画中的皴法垒筑加高。“瘦、漏”则自然成为奇观,玲珑在于石块巧妙的安置。
解析:基础做完,就可以从下往上依次叠出山的主体了。
方堆,方就是刚刚开始的意思,堆就是堆叠,“方堆顽夯而起”就是期初先用比较笨重粗糙的石块来垫底。
之后,逐渐使用带有纹理的石块,添假山的细节和美感,使假山更加生动自然。
环秀山庄假山的作者戈裕良的勾代法就是像玩拼图一样,把石头的边缘(勾)和凹陷部分(代)相互拼接。在这个过程中,纹理的连贯和匹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合理地拼接石头,让石头的纹理能够自然地延续,就像山脉自然的纹理走向一样,使假山的整体外观更具真实感和连贯性。
第六句
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
意思是:堆峭壁,贵在突兀矗立,叠悬崖,定要使后部坚固牢靠。
解析:这句话讲堆叠峭壁悬崖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个人认为假山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山中的峭壁和悬崖,有了峭壁悬崖,假山下层会形成堑道,而上方还可以搭桥,这样就有了真山的“险”。
所以很多园林假山看起来并不像真山,但游览其中便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悬崖峭壁,义均为陡峭的山崖,自然无路可上,显得高不可攀,所以它就需要突兀矗立,角度越接近90度越好。叠山是就需要使后部坚固牢靠,保障游人的安全。
第七句
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
意思是:岩、峦、洞、穴要叠得曲折而无止境,涧、壑、坡、矶要堆得仿佛真山。
解析:这句讲山体元素的处理。
其实游假山,就像是盲人摸象,始终不能全览,所以让游人始终看不到头,就是假山路线设计之妙,我们只要能穿过的小路洞穴都需要曲折,让人看得到尽头的光,但看不到路,而假山表面的深涧、石矶、山坡都需要看起来像真山。
这样一来从外表视觉上,还是内部游览体验上就都像真山了。
第八句
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
意思是:使人信足所至,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而抬头仰望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情。
解析:这句话还是讲假山主体内部设计。小蚂哥感觉可以总结一个词就是:绝处逢生。
第九句
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
意思是:山间小路要盘曲而绵长,峰峦要秀丽而苍古。
解析:蹊径就是小路的意思,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叫做“独辟蹊径”,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还有一个成语叫做“桃李成蹊”,原意是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这句话看似讲了小路和山峰两件事,其实要放在一起理解,我们在登临假山需要沿着小路盘桓而上,所以你看到的山峰的角度是在不断变换的,时而秀丽优美,时而苍劲古朴。
第十句
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
意思是:四周安排景物,在有限的假山之中,创造广阔的自然景致,这种山林之妙主要得力于园林设计者的巧思,而雅趣横生,也还有赖于石块堆于土上之妙。
解析:我们今天总说咫尺天涯,很多人都以为是离得很远,其实恰恰相反,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周以前,咫和尺的长度并不固定,其中咫是指女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尺则是指男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咫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也指微小,仿佛对方就在眼前。
理解了咫尺,那么咫尺山林其实就是山林构筑在一个极小的空间中,这么一看,用咫尺山林来形容园林还是挺贴切的。
“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最后这句话前半句很好理解,堆筑假山要想成功需要有一个独具慧眼或者才华横溢的人来主导。后半句的“半土”是什么意思呢?
小蚂哥个人理解,或许是说假山要呈现出雅的气质,不能完全脱离自然质朴的根基。一味追求精致,巧妙,过多的修饰,反而失去了天然雅趣,一个好的假山要在人工和自然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到此,《园冶》<掇山>总述的上半篇我们已经解析完毕了,怎么样,是不是慢慢的干货,<掇山>作为造园中的核心,可以说没有山,园林就无法成立,而且《园冶》中并没有“理水”的章节,计成把部分理水的方法也融进了本章,那么我们暂且先说到这里,其余的我们下回分解。
我是小蚂哥,更多园林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