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读诵黄河系列作品】郑江|天水有感

文摘   2024-09-14 17:40   河南  

ART BOOKSTORE

天水有感

SPIRITUAL TRABEL

第一天

初到天水有感

天水的山,矗立于黄土高原西北角,被誉为黄土高原的明珠。与西北的山相比,它们截然不同。西北的山总是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仿佛是被岁月洗刷过的苍凉。然而天水的山却别具一格,它们优美多姿,山势起伏,绿意盎然,山上树木葱茏,生机勃勃,宛如置身于江南。在雨天,天水的山更加美不胜收。特别是经过秋雨的洗涤,那些山上的绿色更加清凉动人,满山翠绿的树木令人心旷神怡。雨后,山中升起层云,笼罩着整片山区,山峦变得更加隐秘神秘,如梦似幻。天水的山独特而特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它们将西北的山与江南的绿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天水的雨,昨天的天水,淅淅沥沥的一夜秋雨,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欢迎!那一夜,雨水滋润着大地,仿佛给这个古老的城市带来了一场生机勃勃的洗礼!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初到天水的我就能感受到秋的寒意,天水的秋雨仿佛是为了提醒我们,夏天已经悄悄远去,秋天正式抵达!雨后极目远眺山峦,被雨水洗涤过后更显得青翠欲滴!雨后深吸一口空气,因为雨水的洗净而变得清新宜人,仿佛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秋雨绵绵,带走了夏天留下的炎热和闷热,给人们带来了一份气温的舒适。


天水的城,夜晚的古城内红灯笼亮起,灯火通明,街巷内人流熙熙攘攘。在古城的街巷中,传统手工艺品店、小吃店、茶馆等各种商家井然有序地排列着,红红火火的灯笼点缀着整条街道,它们悬挂在路边的树上、店铺门口,每一个制作精美,充满了古典的艺术气息。街头巷尾弥漫着美食的香气,引得人们步步留连。夜晚的古城古老的街道、青石板、石砌的围墙使古城中的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历史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静静停留。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期,一眼千年。


天水的文,天水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伏羲、先秦、三国时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对我来说,最吸引我的是先秦文化,而天水也是先秦文化的发源地。虽然我没有亲身体验过这个古城的魅力,但只是听到关于它的一些故事,就让我着迷不已。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令我着迷的一个时期,它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和思想。而天水作为先秦文化的发源地,自然是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伏羲、杜甫等伟大的古代先贤就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智慧。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而天水也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们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留下了许多英勇的事迹和传说。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更是为天水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他用他的才智和谋略,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的传奇和故事。虽然我没有深度感受这座古城的魅力,但听到这些关于天水的故事,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伏羲、先秦还是三国时期,它们都为天水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使得这座城市独一无二。我希望有一天能够深度了解天水,亲眼目睹那些古老文化的遗迹,感受那些伟大智慧的气息。


第二天

天水的果,花牛苹果是天水的特产,被赞誉为世界三大知名苹果品牌之一,与美国蛇果和日本富士媲美。它的果形呈圆锥形,高高的果柄和明显的五棱使得果实看起来端正挺拔。果肉饱满鲜红,色彩鲜艳,果面光滑而亮丽。当我们抵达麦积区南山的15万亩苹果产业园时,正好是苹果成熟的季节。在蓝天和山脉交融的田野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树枝,虽然秋雨不断,但果园里处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女工们正在仓库忙着将果子摘套、分拣、包装。一颗颗经过分拣、分级、包装的苹果,装运到一辆辆大货车上发向全国各地。这些苹果穿越城市和乡村的交错道路,奔向食客的餐桌,它们将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滋养着身体和心灵。


当地的负责人给我们讲述了花牛苹果的前世今生:天水1925年开始种苹果,1956年麦积区廿十里铺乡花牛寨从辽宁省引进红元帅等新品种开始精心培育,1965年水花牛苹果首次运至香港市场就一鸣惊人,从此开始“花牛”苹果大放异彩,先后荣获“中华名果”称号,“中国驰名商标”等一系列荣誉。目前在一代一代天水人精心培育和努力下,花牛苹果已经成为助农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


在果园旁边的巨大展板上,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毛主席和花牛苹果之间的一段佳话。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秋天,天水花牛公社花牛寨大队的社员寄送了两箱花牛苹果给毛泽东主席,以表达他们丰收的喜悦和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毛主席品尝后非常喜爱,在会见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邓宝珊时称赞道:“你家乡天水的苹果好吃!”。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致函并寄出四十四元八角二分钱,代表毛主席致谢花牛寨大队社员。


天水苹果的成功不仅讲述了花牛人为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历史,也讲述了勤劳的天水人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


第三天

兰州的桥

晚饭后,趁着夜色,决定去百年铁桥欣赏一下夜色下的百年铁桥。

当我看到兰州百年铁桥的石碑时,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在历史课上所见到的黄河第一座桥。那座巨大的石碑高耸在桥头,仿佛向全世界宣扬着这座桥梁的伟大。

站在远处,看着夜幕下的铁桥,桥上的灯光不断闪烁,照亮了整个黑暗的夜晚。在灯光的照耀下,铁桥展现出威严的姿态,宛如一位巨人屹立在黄河之上。它的巨大规模和壮丽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让人不禁为人类智慧所感动。


铁桥两端的景色各有千秋。一边是耸入云霄的山峦,山顶上的白塔山公园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庄重而古老。而在另一边,高楼大厦的顶端灯光灿烂,宛如无数星星在天空中闪耀。正是铁桥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城市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


站在桥上,夜晚的黄河和城市的灯光交相辉映,“黄河绕城绕,城在河之洲’兰州这座城市正是凭借着黄河的庇护,繁荣发展。


夜晚的铁桥更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人们络绎不绝地走过桥上。有的人在品味着夜晚的美丽,有的人在与亲友畅谈,有的人在拍照留念,夜晚的铁桥已成为他们共同的分享和回忆。


当我站在铁桥上,俯瞰着母亲河,我不禁为这座铁桥感到敬佩。它不仅见证了兰州这座城市的兴衰,也见证了黄河的辽阔波澜。这座桥背负着无数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意。


第四天

兰州的站

建于1934年7月18日,是黄河上设立较早的水文站之一,是目前黄河流经兰州城区区域内唯一一座黄河水文站,还是黄河上游干流的重要控制站、黄河水量标志站、黄河洪水编号站。作为国家重点报汛站,兰州水文站承担着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等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报汛任务。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我们在22日下午参观了兰州水文站。站长在测流平台上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测站基本情况、测站党建工作、业绩荣誉三个方面介绍了水文站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从测站沿革、测验河断面情况、水沙特性、高程、测洪方案、大型基本测验设施设备情况、水文现代化测验仪器设备情况做了讲解。


进入兰州水文站后,我们逐个参观了泥沙室、降水观测场、缆道操作室、黄河上游水文测报前线应急指挥中心等部门。在泥沙室,工作人员对着整齐排列的泥沙取样仪器,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在索道控制室,工作人员自豪的向我们介绍到,目前启用的最新的水文缆道全自动测控平台,在软件控制下可以进行全自动的流量测验和单沙采样,实现了测验的人工化到半自动化到自动化的三级跨越。在水情室,新一代的水情测报设备可以实现最快6分钟一报汛,全天24小时不间断。走出水情室,来到站内廊道间,挂在墙面上的兰州水文站历年年降水量、年蒸发量柱状图和历年年最高水位、年最大流量、年最大含沙量柱状图吸引我们驻足端详,水位站的工作人员用生动的示例解释了数据的含义,让这些看似复杂的数字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正是水位人的这一组组关于黄河的水情、河流的流量、水位以及河水中的泥沙含量等信息不仅在黄河上游地区的防洪抗旱、水资源调度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的支持。


在我们参观时,恰逢兰州站的数字孪生系统刚刚调试完成,当技术人员在大屏幕上给我们展示数字孪生系统在加持下的兰州黄河段水下地形和跨河建筑物对河床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流量下洪水演进情况、漫滩风险和任意点位的水位情况以及在系统的操持下自主的去测流等。让我们再次见识到新科技、新技术对下一步黄河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参观不仅让我更加了解水文工作同时还让我认识到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手段,为黄河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数字孪生黄河的建设,必将成为黄河治理和保护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幸福河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天

兰州的像

今天见到了两个想见多年的一个马踏飞燕,一个黄河母亲、在甘肃博物馆内,我见到了真正的马踏飞燕,当你走近这座雕塑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座雕塑所展示出的马儿,以其优雅而矫健的姿态,仿佛将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个瞬间,准备翱翔天际。它的肌肉线条如此完美,每一根肌肉都展示着力量的迸发,它的身体笼罩在一种优雅的氛围中。当你凝视着这匹马的眼睛时,你会发现那种自由和壮丽的感觉在其中流动。


这匹马踏在飞燕身上,仿佛在告诉世人,它所拥有的力量和自由不仅仅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它蹄下的飞燕也展示出了自由和灵动的飞翔,展示着它对于自由的追求。它们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完美的舞蹈,马的力量和雄浑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对比,而飞燕的轻盈和灵动则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


马脚踏在飞燕身上,那种“天马行空,无所羁缚”的感觉让人沉醉其中。它仿佛在告诉我们,只有拥抱自由和开放的心态,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这座雕塑所传达出的信息,远不止是一幅美丽的艺术品,更是一种对人们内心深处渴望自由的呼唤。


黄河母亲雕塑作为兰州市的地标之一,不仅是一座艺术品,更是寓意深远的象征。它的存在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我站在黄河母亲雕塑前,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兰州的古老岁月。这座雕塑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兰州人对这条举足轻重的河流的崇敬之情的表达。


黄河母亲雕塑以母亲和孩子为主题,向世人展示了黄河作为兰州的母亲,给予兰州人民生活的滋养和力量。雕塑中的母亲身穿古代汉服,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她手持抱着婴儿,给人一种温暖和宽容的感觉,正如黄河给予兰州这片土地孕育的儿女们一样。母亲的神情庄重而慈祥,从中透露出对黄河的感恩之情和对母爱的赞美。母亲和孩子的形象是如此生动,仿佛她们正跟黄河对话,诉说着黄河给予兰州人民的恩赐和带来的机遇。黄河承载了兰州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它从一座小城市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黄河母亲雕塑以艺术的方式,将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展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座雕塑不仅是对黄河的致敬,也是对全体母亲的敬意。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关怀和支持。


黄河母亲是一座承载着兰州人民思念和热爱黄河的纪念碑。当我站在它的面前,凝视着母亲眼中的慈爱和长河永恒的力量,我感受到家国情怀涌动。

黄河母亲雕塑是兰州文化的瑰宝,也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让我们牢记历史,传承文化,热爱家乡,感恩黄河。


第六天

西宁的人

都说河务人苦,但是水文人更苦。今天听了西宁局几位老同志的讲述水文人的故事,让我再次陷入深深的感动中。


记得我刚上班,我们到一线班组去锻炼,在一线的半年内,我了解的做为最基层的治黄人所应该做的工作,也听老职工给我们讲过去的黄河的故事、治黄人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因为当时治黄一线条件比较艰苦,所以流传着:远看卖炭的、近看要饭的,走近一看是河务段的。当时的我还特意的问:当时真的有这么苦吗?现在我们的一线有大院、院里有花有草还有我们自己的菜地,宿舍有空调、吃饭有师傅给我们做。当时职工就给我讲起他们年轻的时候,怎样在一人高的芦苇荡里摸索着去河边看河势,怎样自己动手去补漏雨的屋顶等等这些过去的故事。这是这些老职工的讲述让知道了老一辈的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去做好治黄工作。


而今天听了西宁勘测局老同志讲述水文人的故事、西宁局同事讲述劳模的光荣事迹,我深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终于明白了水文人所面临的困苦确实们河务人更多一些,同时我也确信水文人的伟大并非止于表面,而是源自内心的坚守和责任担当。


一句组织叫我去哪我去哪,韩强被分配至黄河流域海拔最高的水文站,黄河源头第一站——黄河沿水文站。当时韩强从西宁到玛多没有直通车,他在西宁整整等了将近一个月,才坐着拉煤的车来到玛多。在海拔4500多米玛多的高原之上,因为高原反应抬腿走路都很吃力,就连简单的测流、取沙都无法完成。韩强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然而,正当他准备放弃之际,他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决心,他决定再次振作起来,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于是,他收拾起失落的心情,开始认真学习观察水流,记录水位、测量水质。正式凭着这份坚毅的信心,韩强为黄河源区水资源研究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为黄河源区水文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玛多打冰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会贵,当初秉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从母校黄河水利学校出发一路向西至黄河源头。克服各种高原反应,在一片茫茫的雪域高原,举着十几公斤重的钢钎在冰封的河面上凿着一米多厚的冰层测量水流,就这样他在这样高寒缺氧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不间断工作了三十多年!30年间,在河源区坚硬的冰面上打了多少个冰洞,谢会贵自己也说不清楚。但“玛多打冰机”的称号就这样流传开来。


这些光荣的水文人,他们为了水文事业,无论前方道路有多么曲折,他们都愿意放下自己,投身水文测报一线;他们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这一片雪域高原作为他们的家,秉持扎根高原、献身水文的精神,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使得水文事业蓬勃发展。他们是光荣的水文人,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珍视的英雄。


一路走来,我们听了水保人的故事、水文人的故事,不论是水保人、水文人还有我们河务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治黄人。


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却都怀着同一个心愿,那就是守护黄河,保护黄河。我们将以前辈的奉献精神为指引,用实际行动,将保护黄河的使命传承下去。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不会动摇,因为我们是治黄人,我们的责任就是全心全意守护着这条古老而伟大的母亲河。愿我们的努力能够让黄河持久地奔流,充满生机,为我们的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



































第七天

贵德的河

我在黄河边生活工作了十几年,也曾到小浪底看过库区的黄河水,难道流经贵德的母亲河水就比小浪底库区的母亲河水清吗?我心生疑惑,不去不知道,看了恍然大悟,方知黄河流经贵德县境,清澈见底名不虚传。


在从西宁到贵德县的旅途中,我们被大自然的奇妙景观所惊艳。在经过海拔3820米的日月山时,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片壮美的高原山地景色,山巅上延伸无边的草坡,整个山体被茂密的草覆盖得严严实实,看不到一丝山石的痕迹。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穿过草原后,道路两旁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片红色的石壁连绵起伏与之前远处的青山草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随行的西宁局刘局长告诉我们,这是青藏高原上独特的地貌,被地质学家称为“丹霞地貌”。穿过崎岖的道路,远眺着宽广的山脉之间,黄河水流畅地穿梭其间,我们终于抵达了贵德县城。


天下黄河贵德清。当黄河穿越贵德这片高原地区时,它的水流变得碧绿而缓慢,两岸的植被茂密,远处的山峦起伏不断。黄河的水就像仙女的眼睛一样清澈透明,静静地流淌。它就像一个被深深隐藏起来的处女,纯洁而美丽。因此,这一段黄河被称为少女黄河。为了展示贵德县与黄河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当地在黄河岸边建一座高大的少女雕像,名为“黄河少女”。这座雕像温柔静谧,静如处子向世人展示着贵德县与黄河之间的浓厚情感。同时,这座雕像也象征着贵德县人民对黄河的感激和敬仰之情。每一位到访贵德的人都会被这座雕像的美丽和黄河的伟大所震撼,它已成为这片土地上一个动人的象征,见证了黄河的壮丽和贵德县的灿烂。


拉西瓦水电站坐落于贵德县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规划的第二座大型梯级电站。该水电站最大坝高250米,总库容10.56亿立方米,共有5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350万千瓦。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这座巨大的水电站坝体壮观威严,宛如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将黄河洪水收纳在胸怀之中。五台机组巧妙地布置在两岸山体之间,每台机组都能提供巨大的电力输出,为周边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水电站上方,巍峨的山峰与蓝天相映成趣。水电站下游,黄河水流湍急汹涌,经过引流渠道进入水轮机中转化为电能。如今,拉西瓦水电站已成为贵德县的一处旅游景点,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其独特的景色和壮丽的工程。

作者:郑江,阿几书会会员,武陟第二河务局职工



阿几书会

本期编辑:耿淼蕊
(欢迎投稿:564219830@qq.com)


阿几书会
用于阿几书会的活动预告、读书分享。欢迎各位爱书人士关注、投稿,邮箱:564219830@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