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2014年7月20日,我拖着行李箱,来到当时的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陆村,到整条黄河上唯一一个在村子里办公的县级河务局——孟津河务局报到。街边农贸市场的老大娘用手指着路口一幢四层建筑,说:“乖,那就是孟津河务局!”
我抬起头,看到院子里一座高高的铁塔,直插云霄。
从那天起,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基层治黄人,也日复一日地,在时光中感受这条大河的脾性和胸怀、沉默和大爱。
按照单位安排,新入职人员都需要在一线班组锻炼一个月。在孟津铁谢,我第一次见到了曾无数次出现在教科书里、电视上、画册里、梦境中的黄河,也第一次见到了根石。铁谢工程班王占国班长从丁坝前的斜坡下面,摸索出来一块灰不溜秋的石头,丢到我面前,说:“这就是根石,水位低的时候才会露出来一点,平时都是淹在水里的。”我蹲下来细细端详。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它的温度和它的坚韧,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亲切感,就像久未谋面的老朋友重逢一般。
时间走得很快,转眼间,一个月的锻炼结束了,单位安排我到局机关从事水行政执法工作。从工程班临行前,王班长对我说:“黄政,记住根石!一定要记住根石!”
在水政科的工作无比繁杂,且大多是与沿河居民、企业密切相关的事务。我每日和同事们一起,河道巡查、普法宣传、行政指导、查处案件……虽然忙碌,但也充实。那段时间里,“绿剑行动”正在深入开展,采砂企业清退正在全力推进,“六五”普法准备迎接验收。由于住在单位宿舍,我便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这个基层河务部门在深夜的心跳和脉搏。月明星稀时,我会在这幢建筑里,用心写下寻常日子的点点滴滴,就像大河的日记。
那一年,我初识根石,也开始了解根石。
八年前,2016年夏秋之交,又是一年防汛时。同事们值班的值班、巡查的巡查、抢险的抢险,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们在烈日下、暴雨中来回奔波的身影。
白鹤工程班的张丛伟班长时年已经将近50岁了。从22岁到孟津河务局参加工作开始,张班长一直坚守在远离繁华的小村庄里,维修养护、运行观测、防汛值守……黄河水抚过丁坝的根石,也抚过他的眼角眉梢。近三十年的岁月,让青涩懵懂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班长”。他把青春献给黄河,将人生一寸寸地压进河底泥沙,与万千石头一道,守护着这条亘古流淌的河流。
张班长说:“从小浪底水库往下,咱这儿是第一处防洪工程,咱要是守不住,咋整?”他在问我,但眼神里却没有丝毫犹疑,只有坚定。
过了一段时间,我把自己到河务局两年来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写成了一散文,名字叫做《根石》。后来,在同事的建议和帮助下,把这篇散文改为一首诗歌。但写完后总感觉哪里不够味儿,就一直存在电脑里,等待着进一步地诠释。
后来,在河南河务局组织开展的“庆祝人民治黄七十周年”诗歌朗诵会上,我和孟津河务局的同事共同朗诵了这首诗,讲述着基层治黄人眼中的“根石精神”。
那一年,我更懂得了根石的意义,就像张班长这样,能负重、肯奉献、不张扬、不浮夸,在漫长岁月里只做一件事:守护。
六年前,2018年7月20日,那天将近中午时,我心想:“今天要写点什么,来纪念自己成为治黄人4整年的日子。”就在此时,手机屏幕上工作群里收到了一条消息,消息的内容,就是上边这张照片。
孟津河务局防办主任李朝辉,在当天上午进行河势查勘时,不慎陷入河滩淤泥里。在同事的帮助下,终于拽着木板爬了出来。上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澡也不是换衣服,而是挂着满身泥水,认真填报当日水情和工情信息。
那段时间,黄河中上游普降大雨,小浪底水库持续大流量下泄,处于山谷型河道向平原型河道过渡的黄河孟津段首当其冲,防汛形势日益严峻。在此情况下,孟津河务局启动防洪运行机制,各职能组全员在岗、昼夜坚守,而身为防办主任的李朝辉,更是把整个人都扑到了工作里,让“责任”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也成为了千千万万治黄人的缩影。
当天下午,我给李主任打电话,想要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对于陷入泥淖的经过,他三言两语一笔带过,最后说:“我这会儿还在花园工程班,把衣服晾干后继续查勘,前晌还没弄完。”
我至今仍然记得,挂断电话后的我,就像一尊雕塑一样,沉浸在这件事情中无法自拔。一种复杂但又温暖的情绪把我包围,那里边有感动,有敬佩,乃至仰望。当天晚上,我彻夜难眠,写下了一篇人物通讯《原来,你是这样的治黄人》。滚滚浊浪里,他们迎着朝阳出征;漫天星辰下,他们带着疲倦奋战。万里黄河九曲回环,处处是他们的身姿;两岸夹峙一水之间,每朵浪花都溶解着他们的汗水。我打开地图,看向云天相接处,这里是晋豫鲁,那里是青甘陕。大河如练,蜿蜒中呐喊着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声;如血脉,跳动中滋润着祖国母亲的胸膛和肌肤。而在这山峦纵横间,治黄人就像是一块块沉默不语的根石,把自己沉在河水中,托举起两岸坚不可摧的“水上长城”,让浑黄的河水收起戾气和狂野,温顺恬淡地流向渤海之滨。我想,没有什么别的事物,能比这样的文字更适合作为自己成为治黄人四周年的纪念。
行文至此,我的脑海中,如同自动播放的蒙太奇片段,又浮现出那年李朝辉身穿迷彩、浑身泥浆的场景,然后是其他同事各自奋战在防汛一线的身影,再然后是大河上下数以万计的治黄人、一座一座的大坝、一道一道的堤防,最终还是定格在那一块“灰不溜秋”的石头上。
那一年,我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块根石,就像李朝辉一样,沉下心、弯下腰、能吃苦、敢担当,哪怕身处险境,心中最惦念、最记挂的,依然是这条被称作“母亲”的河。
五年前,201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70岁的生日。而我,也由于工作需要,到了豫西河务局党群科工作。相比水政执法来说,党群工作对政治理论素质、文字功底、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每天忙于各类具体的工作任务,到河边一线的次数也不如以前那么多了。慢慢地,竟是有些淡忘了曾经让我震憾、让我感动、让我向往的根石。
那年8月,在整理优盘资料时,偶然间看到了当年写的那首诗歌——《根石》。独自坐在办公室里,一遍遍地低声诵读,像和老朋友对话,又像是警醒自己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在字斟句酌间,我对其中个别词句又进行了修改。
再逢夏秋之交,又是汛情激荡。然而与之前不同的是,在那个汛期,除了繁重的防汛减灾工作,黄河工会还组织开展了“与共和国同成长 与新时代共奋进”黄河职工诗歌朗诵会。经过再次修改完善的《根石》,在苏相睿、刘园园两位老师的演绎下,更多了一些豪放、几多坚定,以及些许深情。
在那之后,有同事打趣地说:“黄政,你出名啦!全河上下几乎都知道《根石》啦!”我默然。因为,我出不出名,这一点都不重要;这首诗出不出名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负重、肯奉献、不张扬、不浮夸”的“根石精神”开始被更多人所熟知、认可、践行;争做一名“沉下心、弯下腰、能吃苦、敢担当”的治黄人,也成为更多同志的标杆和方向。
那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我想,“根石精神”的实质,应该也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吧。
那一年,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源于自己笔下的“根石精神”,仿佛顿悟一般,与那块冰冷的、没有生命的、“灰不溜秋”的石头产生了思想共鸣。
三年前,2021年。又是7月20日,郑州的那场暴雨洪水虽已退去,但却留下了永远的历史印记。有的人失去了生命,有的人失去了家园;有的人,拄着拐杖,展开手帕,把叠放的现金捐出去;有的人,手拉手用身体组成“人墙”,在汹涌洪水中救出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党政军民众志成城,全国各地协力支援,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史诗篇章。
然而很多人并不明了,在那一年,黄河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伏秋大汛和1982年以来沁河最大洪水。那个汛期,大河上下各级职能部门迅速响应,如同一部极其精密的机器,开始轰隆隆运转起来,带着无可阻挡的信念和决心。作为豫西河务局全员岗位责任制宣传报道组的成员,我见证了赵晓文等5名女职工请愿下沉一线的感人之举,见证了临时党支部的“火线成立”,见证了在浊浪中更换水尺的一线职工……而我自己,也和爱人一起奋战在防汛一线,家里只剩下1岁的女儿和66岁、患有脑梗的母亲。我至今也忘不了母亲当时说的一句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们安心忙,家里有妈在。”
那一年,我才明白,原来“根石精神”它一直都在,在每一名治黄人的心底,在每一位治黄人背后的家庭支持里,在每一次深夜出征的脚步中,在每一处堤顶坝头猎猎飘扬的党旗下。
今年是2024年,距离我入职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十年间,我看到了豫西黄河保护治理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再到“十四五”的蝶变,纸上的各项计划一项一项变成现实;看到了历次大流量过程平稳过境,豫西黄河、沁河岁岁安澜;我看到了刚入职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铁谢工程堤顶道路成为引人入胜的“沿黄生态廊道”,看到了“四法衔接”为全面依法治河管河搭建起新平台。十年很短,短到让人感觉转瞬即逝;十年很长,长到足以让大河焕发新彩。这十年,是大事要事交织的十年,是汗水荣光闪耀的十年,更是责任在肩、使命在身、落实在行的十年。回望过去,我们曾深夜研判、黎明出征,曾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急风骤雨里守护安宁;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是“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既定路径,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指路明灯。
在刚刚过去的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持之以恒的谋划部署,持之以恒的高位推进,持之以恒的贯彻落实,这是党中央向我们表达的意志和信心。
大河奔流千秋阔,东方风来满眼春。“根石精神”归何处,且看两岸治黄人。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和爱人、孩子一起来到黄河边,坐在铁谢工程10坝上,静静注视着眼前的这条大河。面前是依然汹涌的河水,但我知道,就在我的脚下,此刻有无数根石正仰面和我对望,那是属于人和自然的精神交流。我很欣慰,因为经过十年磨砺,自己终于也褪去浮华,成为了一块扎根基层的、“灰不溜秋”的根石。
恍惚中,我似乎又看到了十年前,那个拖着行李箱的自己。
作者:黄政
阿几书会会员,豫西河务局职工。喜舞文弄墨,好抚琴吟诗,然天生愚钝资质平庸,众般爱好浅尝辄止,诸多涉猎无一精通。何以沉入书海孜孜以求?无他,抛砖引玉,学习交流,不求闻达,惟愿心安而已。代表作现代诗歌《根石》《风起·大河之声》。
图 源:作者提供
编 辑: 耿淼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