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课文讲解+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   2024-11-20 19:44   湖北  



为了方便家长辅导孩子学习及教师备课,冬冬老师为大家带来统编版语文教材同步课文预习微课栏目,内容紧紧围绕官方统编教材编辑,预习和复习都适用(包括课文朗读、视频教学、图文解读、知识点、同步练习、类文阅读)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三角形听有声阅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二、故事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五、课文主题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教学视频

     

同步练习

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寓情于景。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5、“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6、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2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7、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 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 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8、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  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

② “几时收” 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 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③ 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八年级上册目录

1

第一单元  

第1课 消息二则
第2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第3课 “飞天”凌空
第4课 一着惊海天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写作一:

新闻写作

口语交际:

讲述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试卷

2

第二单元  

第6课 藤野先生

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

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

第9课 美丽的颜色

写作二:

学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试卷

3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三峡

第11课 短文二篇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写作三:

学习描写景物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龟虽寿

赠从弟(其二)

梁甫行

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试卷
期中试卷

4

第四单元  

第14课 背影

第15课 白杨礼赞

第16课 散文二篇

第17课:昆明的雨
习作四:

语言要连贯

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试卷

5

第五单元  

第18课 中国石拱桥
第19课 苏州园林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21课 蝉
第22课 梦回繁华
写作五: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口语交际:

复述和转述

名著导读: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试卷

6

第六单元  

第23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25课 周亚夫细柳营

第26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写作六:

表达要得体

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采桑子
相见欢
如梦令

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试卷

期末试卷


更多学习资料推荐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生字练字帖(带拼音、笔顺、组词)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内多音字汇总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生字词注音,可打印!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预习卡 +预习提纲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看拼音写词语(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后生字词汇总(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全册课文思维导图(清晰版)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文及古诗文默写填空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必背课文古诗含注释+考点梳理
七彩课堂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学生用书含课后习题答案
初中全科目《状元笔记》合集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默写日日清+古诗词默写
人教版英语7-9年级上册《单词默写表》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一课一练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全册类文阅读+中考满分作文

素材来源于网络,所有图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所有,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点击图片,更多资料免费领取▼

课外之旅
这里是课外学习旅行之地,与你一起畅游学习之海,免费分享学习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