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统
训
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皮肤等感官获取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信息,进行加工、比较、整合、处理,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就是感觉统合。
感统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控制和调节感觉信息,使他们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促进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感统训练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家长对孩子感统失调的问题了解甚少,并存在一定的误区。
以下几点常见的误区家长一定要知道。
1
孩子现在还小,
长大后感统失调现象就好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乱跑、在小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孩子两三岁了语言发展还不是很好,甚至1岁多了还不能够说一两个字,同龄的孩子都已经拿勺子吃饭了,自己家的孩子还满手抓着等等......是因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感觉统合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训练和提升,孩子的统合能力才能够发展更完善。
所以当孩子出现了感统能力发展失调的现象时,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要忽视,更不能等到孩子上小学后影响到孩子的学业问题,家长才重视,这个时候孩子的自尊心能力发展、大脑发育都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这时候再解决起来要比小的时候解决难度要大的多。
2
感统失调是不是一种病,
我们是不是要到医院治疗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在关注感统训练,但是对感统训练的了解程度却不够。很多家长认为感统训练只是针对特殊儿童的训练, 一提到感统训练,就感觉只是给特殊儿童上的课程。
其实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病症,而是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影响到孩子的规则感、大运动、专注力等的建立和完善。感统训练对于4-12岁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好动、坐不住、敏感不自信、社交主动性欠佳等感统失调现象的儿童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所有孩子的身上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程度上有不同差别而已,就算成年人也会有感统失调,如:晕车、怕高、注意力不集中、急躁等等,这些都是感统失调的表现。
虽然感统失调不是病,但是它会阻碍孩子的专注力、学习力、身体协调力、情绪控制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如果不能及时通过针对性的感统训练进行改善,会让孩子在日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
3
在生活中过度关注、限制孩子
经常看见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恨不得每时每刻都要指导孩子,你要这么做,你要那么做。
比如说,孩子在涂色,家长坐在旁边,一边看一边着急,“哎呀,这个小兔子的尾巴怎么忘了涂色,你注意到没有!”家长一直强调要孩子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其实孩子自己在集中注意力,他倒在旁边各种干预, 其实是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有的父母会因为沙子、泥巴太脏而制止孩子的游戏体验。其实孩子就是在各种感觉刺激下供给大脑各部分所需的营养,进而促进孩子感觉统合的发展。只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阻碍孩子的兴趣延伸。
有的家长总是忙于教育孩子,生怕错过了孩子的学习机会。比如在游乐场里,孩子在滑梯、吊桥之间 正玩得不亦乐乎,家长一把拖住他:“快看,滑梯上的花是不是很漂亮,你也要学学怎么画的哦!
其实孩子这个时候正在集中注意力玩,这种玩也是学习,却被家长打断了,你说孩子被这样干扰来干扰去,他真的学得进去吗?最后可能就是他既没玩好也没学好。
有的家长,就是想起一出是一出了。只要他想起了什么,那不管孩子在做什么,都要先做他想出来的事。比如他忽然想起,孩子今天的水果还没吃呢,那就也不管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绘本呢,洗了葡萄就端过去了,“来,先吃点葡萄,今天买的葡萄可好吃了。”
这几个反面例子就是说,家长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不要过度干扰孩子,你要真正去注意孩子的需求。
在孩子培养注意力的时期,如果时不时去打断他,他的相关脑区就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大脑也无法锻炼排除干扰的能力,那就等于浪费了他学习的机会,阻碍他注意力的发展。所以当你看到他在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打搅他。
4
感统训练交给老师就行了
由于感统课是一种基础能力培养课,因此要天天训练才行,只有大量的积累和坚持,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孩子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进步。
“感统训练不仅仅是一项课程,更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如果能把感统训练当成教育理念就不一样了。教育理念是什么?是关于教育方法的一种观念,是家长或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宗旨、目标、要求、方法等等。
当我们家长把感觉统合的理念根植于大脑中之后,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态度、面对孩子的问题都会发生巨大转变。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感统训练融入到生活当中,在日常活动“家长有意,孩子无心”的进行家庭训练。
训练过程中的亲子交流才是感统发展的重要基础,父母是感觉统合训练中不可或缺的辅助人员。
日常训练中有了父母家人的鼓励与赞扬,孩子才会更加努力地去训练,而且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