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召开的紧急会议
第三节课下课铃声刚刚响起,广播里便传出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奇怪的是,通知参会的人员为全校女教师。
不到两分钟,全体女教师都到达了三楼会议室。看到我一脸严肃,面前摆放着一包女性经期使用的卫生巾,大伙儿不由得紧张起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第二节课间的时候,在二楼女厕所第二个独立隔间的卫生纸篓里,发现了一张用过的卫生巾!”
发现卫生巾,很平常啊!不要说学校有那么多女教师,就是五、六年级的女孩子,大多也到了来例假的年龄,一天中,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正在经期呢!从大伙儿的不解中,我读出了疑问。
“但是,这换下的卫生巾,根本就没有折叠装袋,而是直接扔在了纸篓里!”从我严厉的口吻中大家已听出了明显的责备。
“今天,咱们没有任何教研活动,换句话说,是不会有学校以外的人到学校来的。昨天,保洁员是将所有的卫生纸篓收拾干净了的。这没有折叠的卫生巾,一定是我们**人所为,不是老师,就一定是学生!”
这下大伙儿明白了,原来是一张卫生巾惹的祸,一张没有折叠的卫生巾是这次紧急会议召开的“导火索”。
“第四节开课之前5分钟的眼保健操,已经安排男教师分楼层巡视,接下来,咱们进行5分钟的常规学习。”
当时,还没有印制专门的常规手册,老师们手中的只有常规的文本资料。德育主任从我手中接过文本,开始组织学习——
如厕做到:
1.进入厕所后先看门闩,若是绿色,轻轻推门进入;若是红色,可以换一间或安静等待。
2.进入卫生小间,轻轻扣上门闩,不能摔碰,不能拍打。
3.便后冲水,小便按小阀门,大便按大阀门,节约用水。
4.男生小便靠近小便槽,做到小便入槽,不外撒一滴。
5.大便后卫生用纸入篓,女生若在经期,换下的卫生巾折叠入袋后放入纸篓,不得将卫生用纸、卫生巾、杂物丢入便池。
6.便后洗手,洗手时轻拧开关,水开到适合的位置,切莫开到最大,洗手程序:一抹,二搓,三冲,四轻甩,不掉水滴到地面上。
7.视光线强弱开灯,光线强烈时,主动关灯,一盏灯的光线能照明,切莫开两盏灯。
8.爱护镜子,不敲打,不破坏。
9.保持镜面和墙面卫生,不乱涂乱画。
今天的“意外”,是对第五条要求践行不到位,于是,在德育主任组织学习完毕之后,是卫生巾折叠示范——将一张干净的卫生巾开袋后,展开,将茶杯里的水倒在卫生巾上,将卫生巾浸透。然后,将卫生巾左右两边的翼对折粘连,之后将卫生巾往一个方向卷成条状,塞入卫生巾的独立包装带里。最后,用独立包装带上的小粘条将包装带封好。10来秒钟的时间,便将一张用过的卫生巾做了极其巧妙的二次包装。常规要求和包装示范结束后,学校布置了当天下午各班午会课的“统一任务”,组织学习“如厕常规”,并单独组织五、六年级的女生学习“卫生巾使用方法”,尤其是要让女生人人学会卫生巾使用后的第二次包装。10分钟紧急会议宣告结束。
其实,从2000年就伴随**成长的老**人都记得,像这样的紧急会议,在**还发生过——发现楼道口有纸屑,要开“紧急会”,参会的人员是当天在那儿走过的所有班级的学生和老师;
听到哪个楼层办公室关门的声音大了,要开“紧急会”,参会人员为在该楼层办公的教师们……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突然降临的“个别谈话会”:像下课铃声一响,立刻爆发出刺耳的吼叫声啊;像哪个老师跟学生谈话时声音“提高八度”啊;像发现请了家长来校交流,教师坐着,家长站着啊……看似平常小事中的一些细微处的忽略,在锦西,是“零容忍”。
好在这样的“零容忍”**人欣然接受,并打心眼儿里喜欢。“紧急会”的背后,藏着**人对“以生命为本”教育的追求,藏着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唤醒与培育。
看到了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会议上,为了整齐划一地摆好茶杯,几十个人甚至动用红线来标准位置,试图做到整齐划一,丝毫不差。然而,这仅仅是一个会议,会议的核心问题是传达精神或者统一思想再或是布置任务,这些都和茶杯摆放是否绝对整齐没有一毛关系,但是为什么还有使出浑身解数来,求得整齐划一呢,想来让人深思……
在教育实践中,常规管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它旨在维护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然而,当常规管理被过度强调或执行到极致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变态”的要求之中。这种变态要求不仅违背了常规管理的初衷,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常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常规管理并非简单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它更是一种对学生生活的深入关心和理解。因此,在抓常规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表面的整齐划一,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灵自由和成长的尊重与促进。
首先,抓常规并不意味着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和严苛的细节要求。常规管理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其自律性和责任感。因此,我们在制定和执行常规时,应注重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繁琐和刻板的规定。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灵活调整常规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孩子的成长特点。
相比之下,做到极致的常规,或者称之为“变态”的要求,则往往表现为对细节的无端苛求和对孩子行为的过度控制。这种要求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求,将孩子置于一种被动服从的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变态”要求的出现,并努力避免其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让常规管理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常规管理的目标和意义。常规管理不是为了限制孩子或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而是为了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常规时,应充分考虑孩子的成长需求和特点,注重培养其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其次,我们要注重常规管理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常规管理不是一种单向的命令和要求,而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和引导。我们应通过积极引导和正面激励的方式,引导孩子自觉遵守常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定期对常规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在进行常规管理时,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一点: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听话和控制。因此,在常规管理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情感需求。我们应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
在探讨如何具体抓常规以促进孩子成长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好课堂常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常规管理的重要阵地。我们应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完成作业等基本要求。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是抓好课间常规。课间是学生休息和交流的时间,也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引导学生文明休息、友好交流、保持环境整洁等良好习惯。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课间活动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三是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行为养成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应通过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反馈,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并鼓励正面行为。
抓常规与“变态”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实践常规管理,避免陷入变态要求的误区之中。通过明确目标、注重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以及强调思维发展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让常规管理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将能够享受到教育带来的自由和成长的快乐。
说到底,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一切背道而驰的,都是假的教育。
有些人,做了一辈子教育,可能到死也没有做对教育。
这样的人,有,且自高自大着。
这才是教育的悲哀。
喜欢,才会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