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环境变革下的适应性改进思考

文摘   2024-11-14 16:11   山东  


写在前面

在当今时代,教育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无疑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极为便捷,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来源愈发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和课堂讲解。同时,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并做出相应的改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适应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依据与考量


深入剖析课程标准与教材内涵




教学目标如同灯塔,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而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是确立这一目标的基石。课程标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纲领,详细规定了各个教学维度的基本要求,为教学勾勒出清晰的蓝图。教材则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其中蕴含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明确的目标指向。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教师在挖掘课程标准和教材内涵时,需要以学术研究般的严谨态度,平衡好教与学的关系。

以阅读教学为例,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年段制定了层次分明的阅读能力要求。低年段注重基础知识和初步理解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理解。中年段教学重点转向培养学生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把握文章核心内容。高年段则进一步要求学生提升分析能力,包括理解文章的表达手法、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在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表现出色。他们依据教材的编写逻辑,精准地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教授某篇自然景观主题的课文时,教师紧扣教材中对写景类文本的编排意图,设定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特定描写手法,像比喻、拟人在描绘自然景观中的运用,并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之美对人类情感的影响。这种目标设定遵循教材系统性,也落实了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充分顾及学生实际状况




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全面考量他们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每个班级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班级的教学目标可能需要调整。正如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课程存在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的问题,主要是目标过高或过于抽象,超出了学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设定目标时,要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例如,对于一篇哲理深刻的故事课文,如果学生整体理解能力较低,将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深度剖析复杂哲学思想是不现实的,这对学生而言如同难以跨越的障碍,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相反,教师可以从学生容易理解的角度入手,比如从故事内容、人物情感出发,通过提问故事中人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再逐步引导他们体会故事背后浅显的道理。这样设定的教学目标,就像为学生量身定制的适度挑战,每一次克服挑战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在知识积累中逐步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的创新呈现:重构与拓展


突破传统教材使用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材使用方式,即按顺序讲解,而应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叶圣陶先生提到:“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优秀案例,例如在教授神话故事单元时,部分教师不是孤立处理每一篇神话,而是挖掘不同神话之间的相似元素,如神奇的想象、英雄的形象塑造等,并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神话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比如有的英雄靠智慧战胜困难,有的靠勇敢和力量。通过这种对比和联系,学生能更深入领略神话故事的魅力,拓宽思维视野。这种对教材内容的重构,使原本碎片化的知识形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引入多元资源丰富教学素材




除了教材,教师要善于引入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为课堂增添活力。这些资源包括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课外书籍片段、音频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这些丰富的资源能够从不同感官维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讲解历史故事类课文时,播放相关动画视频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动画视频生动形象,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比如教授《草船借箭》时,播放动画视频能让学生清晰看到草船在江面的布局、士兵的神情和诸葛亮的镇定,使他们对故事内容理解更深刻。在教授描写动物的课文时,展示精美的动物图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文中动物形象。以描写大熊猫的课文为例,展示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图片,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文中对大熊猫外貌、动作描写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不过,在引入这些资源时,教师要精心筛选和合理整合,避免信息过多过杂干扰学生。每个引入的教学资源都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服务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能成为干扰因素。


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情境与合作的协同


情境教学: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创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情境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比如围绕学校是否增加课外活动时间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学生、教师、家长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不同角色的立场和观点。扮演学生的会希望有更多玩耍时间,扮演教师的会从教学安排和学生发展角度思考,扮演家长的可能更关注成绩和安全。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模拟中,需要运用恰当语言表达观点,并协商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确保其真实性和有效性,避免虚假情境,让情境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提高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的有机融合




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辅相成,二者有机结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佐藤学提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三位一体的活动。” 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正体现了这种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教授篇幅较长的课文时,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在班级内分享交流。这种方式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文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补充。比如分析小说情节发展时,各小组针对不同章节讨论情节起伏和人物变化等,全班分享时学生能从不同小组观点中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比如在阅读课上,教师可让学生默读,自主梳理文章内容。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自己节奏和方法理解课文、提出疑问。这种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既能独立探索知识,又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评价的科学实施:多元与目标导向


多元评价主体与多样化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应仅由教师主导,而应鼓励学生参与,形成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多元评价模式能更好地激励学生。

在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表,实现了多元评价。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引导他们依据量表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评价量表从多个维度评价作文,包括内容是否丰富(有无具体事例、细节描写是否生动)、语言是否通顺流畅(有无错别字和语病)、情感是否真挚动人(能否引起读者共鸣)等。自我评价时,学生对照量表反思写作过程,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同学互评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作品,相互学习。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评价标准,提升评价能力。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价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教学评价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就应聚焦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表现。具体而言,评价要关注学生表达是否清晰准确、逻辑是否连贯(语句衔接是否合理)、语言是否得体(是否根据情境和对象选择合适表达方式)等。通过科学评价,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据此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推进。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口语表达逻辑不连贯问题较多,教师可增加逻辑训练活动,如组织辩论或演讲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持续努力,不断反思和改进,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喜阅
多阅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