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第三首都喀山,为何被称为“一半是俄罗斯,一半是鞑靼”?

文化   2024-10-23 16:00   北京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于10月22日到24日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

喀山是伏尔加河畔的一座千年古城,2005年庆祝了城市落成1000周年。喀山还是俄罗斯16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俄罗斯第三首都”。

2024年9月26日拍摄的俄罗斯喀山城市景色。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从保加尔到鞑靼

说起来,喀山的确当过“首都”,这座城市在过去是鞑靼汗国的首都,如今也是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但这里最早的居民,其实并不叫作“鞑靼”人。


中世纪早期,原本生活在黑海—亚速海北岸草原的一个突厥语部族——保加尔人——开始向外迁徙。其中一部分人向西进入多瑙河下游,并很快融入了当地原住民的汪洋大海,成为南部斯拉夫人的一支——保加利亚人;大约在公元660年左右,另一部分人则向北抵达伏尔加河流域,同化了附近的芬兰—乌戈尔部落,遂被称为伏尔加-保加尔人。


转入定居生活的伏尔加-保加尔人以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手工业也很发达。这个汗国处在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路上,地理位置便利,很快成为粮食、皮货、牲畜、蜂蜜等物品的产地以及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大约11世纪初,保加尔人为抵御外敌入侵,在卡赞河东岸的一个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木质的关隘,这便是如今喀山城的最初雏形。


夕阳下的喀山克里姆林宫。俄语中,“克里姆林”意为“内城堡”。因此许多俄罗斯城市都有“克里姆林宫”。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莫斯科和喀山的克里姆林宫。图为喀山克里姆林宫及其附属建筑,从左至右分别是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府(绿墙白柱)、天使报喜大教堂(金、蓝顶白色建筑)、苏尤姆别卡塔(红色尖塔)和库尔·沙里夫清真寺(右侧蓝顶建筑)


公元922年,伏尔加-保加尔汗国的首都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超过当时的巴黎(439公顷)与基辅(150公顷),人口超过10万。这座“保加尔”古城的遗址,就坐落在距离喀山140公里外的伏尔加河左岸,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伏尔加-保加尔汗国的繁荣持续了四个世纪,直到蒙古风暴的突然袭来。当完成第一次西征欧洲的蒙古军队在哲别与速不台统帅下取道伏尔加河流域东归时,遭到了保加尔人的突袭——后者的军队中有许多步兵(主要是来自当地西伯利亚森林部落的弓箭手),比蒙古骑兵更加适应乌拉尔山区森林边缘的战场环境。1223年9月,保加尔人在伏尔加河畔设下埋伏,根据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伊本·阿尔蒂尔(Ali Ibn al-Athir,1160-1233年)的记载,他们歼灭了多达4000人的蒙古军后卫部队,这也是哲别与速不台自从西征以来吃到的唯一一次败仗。

《1552年伊凡四世征服喀山》,1894年,彼得·沙姆申,油画。1552年,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率领俄国军队征服喀山汗国,并对此地居民进行了大屠杀,该画即为伊凡四世入城的场景。画家彼得·沙姆申(1811—1895年)是俄罗斯著名学院派画家,曾为圣彼得堡多家大教堂绘制壁画

这场胜利招致蒙古人的无情报复。1236年,蒙古军展开第二次西征。这可能是整个13世纪最为强大的一支蒙古军队——不但人数多达15-20万,还吸收了中原汉地和中亚穆斯林最好的军事技术,装备有完备的攻城机械。结局毫无悬念,保加尔人的军事力量如秋风扫落叶般被迅速摧毁。

伏尔加-保加尔人的汗国从此不复存在。蒙古马刀下的幸存者们拜倒在成吉思汗孙子拔都的金色大帐前,成为钦察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又称“金帐汗国”)的属民。不过,由于拔都麾下蒙古人只有4000户,而在伏尔加河流域草原和更靠东的地区,生活着包括保加尔人在内的突厥语系民族;突厥人在数量上和文化上的优势使得金帐汗国的蒙古统治者很快就被突厥化(及伊斯兰化)了,甚至到14世纪初,金帐汗的诏书也改用当地突厥文来书写了。在此过程中,古老的“伏尔加-保加尔”这一名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融合了各个突厥部族与蒙古征服者的“鞑靼”。


雷帝的征服

在金帐汗国统治时期,“喀山”这个地名第一次见诸史籍。1276年,罗斯的编年史记载,金帐汗忙哥帖木儿将“保加尔与喀山的土地”赐给了他的女婿,一位雅罗斯拉夫的罗斯王公。   


“喀山”在鞑靼语里的意思就是“大锅”,因建城之初其城堡的形状如同一个倒扣着的大锅而得名。但也有人指出,类似“喀山(Kazan/Qazan)”的发音是蒙古/突厥贵族常用的名字,譬如伊利汗国著名的合赞汗(Ghazan)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喀山”城也有可能是以一位金帐汗国王公名字命名。


喀山景色


金帐汗国延续了两个多世纪(1240-1502年)。但早在14世纪中叶之后,它便走上了衰亡之路。反而是其原本的藩属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强大起来。1376年,莫斯科军队甚至主动进攻了喀山。鞑靼士兵阵亡7000人,喀山鞑靼人被迫求和,赔款5000卢布,接受莫斯科大公赏赐的“印记”和派出的官员。当然,在莫斯科大公自身仍在向金帐汗纳贡的情况下,这远称不上是喀山对莫斯科的臣服。


到了下一个世纪,莫斯科大公国彻底挣脱了金帐汗国的“鞑靼桎梏”,而喀山汗国也从金帐汗国分离了出来(1445年),喀山城则成为这个汗国的都城、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但喀山汗国还未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汗国内部封建主之间内讧不断,导致莫斯科大公国和另一个鞑靼人强国(克里米亚汗国)争相干涉汗统继承,以扶植自己属意的傀儡。


到了1550年,莫斯科将一位鞑靼王公扶上了喀山汗位,结果这位新汗在喀山毫无民意基础,反而是亲克里米亚派成了喀山汗国的统治者。这激起了莫斯科大公(1547年起自封俄国沙皇)的伊凡四世的暴怒——1552年8月,这位以冷酷残暴著称的“雷帝”亲率15万大军进军喀山。


伊凡四世像


当时的喀山守军仅有3万人,他们所能凭借的只有喀山的城防——伏尔加河沿岸最为坚固强大的城堡。经过一个多月的围攻,喀山于10月2日陷落——在喀山鞑靼斯坦民俗博物馆里,有一幅名为“最后的战役”的油画,描绘的就是这个惨烈的场景。这时,一位将军对“雷帝”说了一句被载入史册的话:“高兴吧!高尚的勇者!喀山是我们的了,喀山的国王已被俘,军队被消灭。”伊凡四世终于如愿为自己加上了一个“喀山沙皇”的头衔。


俄军攻下喀山后,“雷帝”下令杀死每一个携带武器的人,城里的鞑靼成年男子不是战死就是被杀,老弱妇孺则沦为俘虏。居民财物被劫掠焚毁一空。喀山城遭到前所未有的洗劫,却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在沙皇统治时期,喀山先是成为伏尔加河大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1552-1708年),随后又成为俄罗斯帝国喀山省的省会。伴随着沙皇征服而来是城市居民的族群置换,大量鞑靼人被赶出城去,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移民。尽管在此后的岁月里又有鞑靼人陆续迁入喀山,但直到今天,俄罗斯族仍然在这座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21世纪初期,喀山市人口中俄罗斯族占48.6%,鞑靼族占47.6%),市内老城区的楼房也多是具有典型俄罗斯风格的米黄色或淡绿色低层建筑。喀山因此成为高尔基笔下“一半是俄罗斯,一半是鞑靼”的城市。


喀山克里姆林宫内库尔·沙里夫清真寺,于2005年7月庆祝喀山建城 1000 年时竣工。主体为一座39米高的蓝顶双层建筑,四角竖立宣礼塔。该清真寺以喀山著名伊斯兰学者库尔·沙里夫命名。他在伊凡雷帝的大军血洗喀山城时,冒着炮火率领学生同入侵者拼死搏斗,直至战死

参考资料:

高关中著,《俄罗斯风土大观》
孔寒冰:《在喀山感受不同文化的并存》
李昕:《伊斯兰教在俄罗斯帝国的发展特点研究》
Viacheslav Shpakovsky, David Nicolle:《Armies of the Volga Bulgars & Khanate of Kazan 9th-16th Centuries》

责编:尹子
审校:娜拉
终审:孔平
核发:胡军

   好物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作家文摘
《作家文摘》以“博采、精选、求真、深度”为办报原则。历史真相揭秘,政治人物兴衰,名家妙笔精选,焦点事件深析。《作家文摘》报每周二、周五出版,《作家文摘》合订本每月出版一期。欢迎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