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士路,东起岳王路,西抵湖滨路,长828米。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关攻下杭州,并派军队驻扎在西湖边。旗营选址在当时杭城城西濒湖处中间地段,号称“穿城十里”,大致的范围为南到开元路,北到庆春路、教场路,东到中山中路,西到湖滨路。八色的旗帜,迎风猎猎,杭州人便把这一块地方叫作“旗营”,或是“旗下营”。
杭州光复后,当局政府就把拆除旗营列为城市建设头等大事,城墙、城门等陆续被拆,并在旗营空地规划开辟新市场,将营地分四个等级出卖,所得地价款用来修马路。
建新市场,修新道路,取名怎么取?像延龄路、平海路、迎紫路,是根据旧营门称谓而来;有一些是依据名人之名,比如白傅路(因白居易官至太子少傅),东坡路(苏东坡),岳王路(岳飞)、孝女路(来自岳飞之女)等;而学士路、长生路、板桥路则是依据桥梁名称而来。
学士路一带,因明朝时有工部侍郎江晓住此,死后追称为“学士”,其宅旁之桥称江学士桥,民国初拆旗营建路时毁桥为路,故取名学士路。
“红楼”在学士路与浣纱路的转角,现门牌学士路3号,当年称学士路10号。“红楼”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是杭州民国早期独立式住宅中典型的花园别墅。民国十一年(1922年),浙江政商界名人陈莱青购入居住。陈莱青晚清曾为山西巡抚赵尔巽幕僚,民国时任浙江兴业银行理事。银行官商拆股分家后,被浙江省政府任命为第一任理监事。
学士路3号“红楼”现在是杭州国医馆
“红楼”清水砖的墙面
1945年12月陈莱青病逝于上海,该建筑由其女继承。除自住外,对外出租。1943-1944年,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和夫人蒋定新婚不久曾安家于此。1952年9月,杭州市人民医院(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市一)购入,后来这里一直作为市一的附属用房。
陈从周与张大千在上海圣约翰大学
张大千(右二)与陈从周一家
与“红楼”一墙之隔的西侧,有两幢精巧别致的灰色小楼房。这就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学士坊别墅建筑,原有四幢楼房,20世纪末,拆除了西侧两幢,现仅存东侧两幢。
“红楼”旁的灰色小楼房曾是女作家陈学昭旧居
其中一幢(学士坊2号),是女作家陈学昭的晚年旧居。陈学昭,浙江海宁人,她是鲁迅的学生和好友,《鲁迅日记》里有三十多处提到陈学昭,有时称“学昭姑娘”,有时称“学昭小姐”,有时直接称呼“学昭”。她还是中国第一位留法文学女博士,留法六年回国后的时光,陈学昭回忆道:“早点,我在德沚姐家吃,午饭和晚饭总在鲁迅先生和乔峰先生(周建人)家吃——他们的伙食是合在一起的……他们总是把我安排坐在鲁迅先生的对面。”
陈学昭 资料图片
当年她奔赴延安,毛泽东曾经当着许多人的面,夸奖她“又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陈学昭到杭州工作,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曾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文联副主席等职。195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保罗·萨特和伴侣波伏娃访问中国,陈学昭因曾留学法国,懂得法语,中央便派她陪同。
左图为1924年陈学昭在上海爱国女中念书时的照片,中间是陈学昭抵达延安八路军总部时的留影,右图为1952年4月,山海里陈学昭在杭州龙井茶场体验生活,陈毅元帅和聂荣臻元帅专程上山拜访陈学昭。这是陈毅元帅亲自给陈学昭拍的照片。
陈学昭定居杭州42年,曾在蒋庄、白乐桥、花家山、龙井村、龙游路、新新饭店、石塔儿头等地居住,而学士坊是她生命的最后一程。在这里,她终于完成了4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
三排左八为陈学昭
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