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歙县】昌溪,见证了时光的千年古村

文摘   旅游   2024-12-20 18:19   安徽  
你好!歙县

汇古风今韵,融时尚新潮。

位于新安江畔的千年徽州古城歙县,积极助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该县辖区内的乡村发生焕新蝶变。一座座村落如画一般铺陈在新安山水间,既有徽文化古韵之美,又有新业态时尚之风,沉淀着历史与岁月的痕迹,镌刻着发展与变化的诗篇。


青山环抱,绿水绕行,粉墙黛瓦,悠悠田园。《你好!歙县》将带您走进歙县乡村,感受徽州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美共融。

昌溪古村,坐落在群山环绕中,与云雾共舞,一栋栋徽派古建与民居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与干净整洁的道路形成一幅独特而美丽的乡村画卷。

走近昌溪,“绿水长流、青山起伏”的自然风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场景、“耕读传家、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近年来,昌溪古村在守护传承徽州文化的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岁月变迁中,这座古村仿佛曾被时光遗忘。千年历史的建筑遗存、文化底蕴,安居山川深处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妥善传承,让来往昌溪古村的人,能在这里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也让古村足以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心灵蜗居之所、乡愁依归。

如今,昌溪,这个历史悠久的徽州古村落,时光在它身上留下一圈圈印记,静候着人们驻足停留、一探究竟。

文化与故事琳琅 游底蕴之深厚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家园。

在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世界里,歙县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如今,歙县依然拥有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建遗存,堪称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而对于歙县来说,这些彰显底蕴的古建遗产既在于徽州古城,也在于如繁星散落在其境内的传统古村落。

“古歙南乡第一村”之美誉的昌溪古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昌溪古村在唐代就已成村落,昌溪古村地处皖南山间盆地地中,四周群山环绕,山清水秀,境内空气清新,景色迷人,与北乡的“许村”并称“南吴北许”。

漫步昌溪,民居错落林立、碑刻斑驳古拙、族谱绵延传承……每一处遗迹、每一个印记,似乎都在无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见证着时光的更迭。

书法家吴进贤和吴羽白、张君逸等同乡曾在此写诗作赋,赞叹这里的美好风光。

“奇峰突兀插高穹,四望云山眼界空。岭上人家多俊彦。书声嘹亮绿杨中。翻山越岭过昌溪,一路花香芳草萋。更喜月明桥上步,偶来破寂夜莺啼。山外有山形势奇,一年好景雪纷披。赏心乐事空追溯,再上朱岗折一枝”。

在文人雅士眼中,看古村落及周边风光的意趣,不是简单的“旅游打卡”,而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与人文、与自然同呼吸的神奇之旅。

有人说,会讲故事的古村落,更能击中人心,让人为之神往。而对于昌溪来说,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相传,明教义军同元军作战大败,元军一路追击朱元璋到郑坑店的光坑岭,此战义军伤亡惨重,一把火在光坑岭烧了三天三夜,义军经光坑岭——朱岗岭窜逃至昌溪,得以在徽州的深山老林里休养生息,后终成一代帝王。

身处徽商发源地,昌溪也是木秀于林的存在。在徽州广泛流传着一句俗语:“吴茶周漆潘酱园”。由此可以看出吴、周、潘的事业在徽州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吴茶”“周漆”指的就是昌溪人所从事的茶业和漆业。

茶与漆为徽州的著名特产,是徽州商人经营的主要项目,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昌溪人凭着吃苦耐劳、精明守信和公平竞争取得了自己的成功,使这两个行业在全国独领风骚,成为著名徽商形象的缩影。

人文故事的韵味、山川风物的秀丽,再加之儒商的奋斗传家,映衬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成就了昌溪厚重的人文历史,也为我们了解徽商的底蕴传承提供了好去处。

昌溪古祠。张雨生 摄

营造与装饰精致 游村落之美学

千年历史,秘境山水,让昌溪古村宛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步入村落,古老韵味与现代风貌交织碰撞,让人仿佛在不同时空维度中穿梭。

这里不仅山川秀丽,文风馥郁,名人辈出,风俗淳朴,而且古屋、古井、古树、古牌坊众多,现保存有元、明、清古建筑160余幢。

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周氏宗祠”“木牌坊”、宋末始建的“太湖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元建清修的“忠烈庙”、经学大师吴承仕故居),姚氏贞节坊等县保单位20余处。

有人曾将老建筑比喻成是“一个盛放故事的容器”,每一个角落、每一片砖瓦,汇聚起来构成了建筑之美,也凝结成了鲜活的历史回忆和结晶。在昌溪,这些还未广为人知的古建遗存便是如此的存在。

比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寿乐堂,其规模虽较祖祠小,但建筑艺术极为精湛。柱梁全部选用优质柏木,前后三进,正梁长13米,高1米,为徽州第一大双梁。天井围栏的十二块石料选用带天然石纹的景纹石,上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生成的图案。

员公支祠。张雨生 摄

祠前的木牌坊,全国仅有一座,堪称中华一绝。木牌坊是员公支祠的门坊,四柱三楼。四柱为优质柏木,用抱鼓石紧抱,上部木质宫殿式,明间高出次层一层。匾上楷书“员公支祠”,高瓴垂脊,八角翘起,圆檐滴水。

《中国建筑史》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然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

还比如,位于木牌坊右侧的酒肆茶楼,该楼建于明代中期,属仿宋代风格式建筑。古楼呈古朴之风,窗栏图案用小木条组合成“福禄寿喜贵”等字样,造型奇特,寓意颇深。其置身于白墙青瓦石板路的街巷之中,足以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又比如,始建于南宋的太湖祠,至今留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祠堂内主墙角翘起,八只大鳄鱼凌空而立,马头墙高低错落,麒麟怪兽傲立其间,交替起伏,优美的韵律令整个建筑群显得既壮观又优雅。

值得一提的是,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上悬挂的一副楹联特别引人注目,“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它告诫吴氏子孙以道德处人处事,以勤奋成名成仕,谆谆教诲满是史学家教的余音。

太湖祠。张雨生 摄

不仅如此,昌溪古村还有三大罕见。第一是村落内,有承恩堂、怀远堂、理和堂、细和堂、明湮祠、思成祠等10多座祠堂。第二是,在一个村落中,石、砖、木牌坊皆备,全国独有,石牌坊即姚氏贞节坊,载入《中国建筑史》,砖牌坊即太湖贞节坊,同样少见。

更难得的是,昌溪古村除去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海瑞书赠“务本堂”、王茂荫手笔“寿幛”、李鸿章匾书“一门节烈”、康有为书赠“实事求是”题字,为留存至今的古建,更添韵味。

在昌溪古村,透过一处处从明至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仿佛可以听见千年多年前的琅琅读书声,窥见其从繁盛到渐渐被遗忘再到重获新生的跌宕起伏的变迁。

古村街巷。张雨生 摄

乡愁与向往相守 游时光之留存

“聚族而居、血脉传承”,这是许多古村落显著的特征,也是乡愁的原点。

昌溪古村也并不例外,邻里互惠的人情方式、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古朴民居与袅袅炊烟的生活气息、印刻着岁月痕迹的石板街道,都是乡愁的具体载体。

村落里,那些高阔而寂寥的祠堂,那些马头墙檐在紧密而交错的空间里,散发着时光的韵味,像一个个在此生活了百年的老人,守护着昌溪更老的存在。

昌溪叙伦堂。张雨生 摄

村落外,在昌溪的岸边有两棵千年的古樟树,昌溪人说,“它们是夫妻树,于村口撑起一片巨大的荫凉,在悠悠的时空中照拂着古村与新人的变与不变。”

在昌溪古村,建筑是静态的传承,而根植于历史的民俗则是向往的延续。比如,年年修复板凳桥的民俗对于昌溪人而言,是最大的乡愁,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体悟风土人情的打卡点。

昌溪村民正在修复古桥。程子伟 摄

该桥当地称洋坑桥,桥长75米,是歙县境内目前桥距最长,延续历史最悠久一座的简易木板桥。桥与周边山水相融,成为一道耀眼的乡村风土景观。每年春季花开季节,都会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来赏景、拍照。

据记载,该桥有600多年历史了,相传朱元璋攻打临安兵败撤退时经过了该桥。洋坑桥全长75米,17段桥面,15个桥桩,桥面与桥桩用铁链相连,铁链分两段拴牢在岸边的巨石里。每年上半年洪水季节,桥面与桥桩会被冲散到两岸,雨季过后,人们沿铁链找回桥面与桥桩,重新修缮搭建。

古村落是承载乡愁的地方,这些具体特殊意义的民俗便是乡愁表达的具体抓手。据介绍,在当地,人们管这种村子里的木头桥唤作板凳桥。这个名字很是贴切,远远望去,那跨越了河流的木桥宛如一条长长的“板凳”。

有人说,这条长长的“板凳”,坐着的是昌溪悠久而古老还没有流失的生活,它们会在某一个时刻坐在上面闲聊着如河水一样经久不息的往事。

一条河流,有一条代代人参与复建的桥,实际上也在告诉远方的游子:“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里,人们亲近山水、田园,暂时抛却焦虑与烦闷,获得精神抚慰,回归宁静与平和。

修复完成的板凳桥。张雨生 摄

展望未来,这些都是与文化底蕴、历史故事、建筑文物、村落美学相和,乡愁也是昌溪古村最大的吸引力。

值得思考的是,留得住美景,守得住灵魂,接得上现代,才是传承保护发展古村落的出路。不妨把现代的气息、新潮的态度、古今共飨的创业IP等融入昌溪古村,焕发它们的“第二春”。

为吸引更多游客,昌溪古村进行了旅游设施建设和提升,古村设计巧妙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徽州民居,展现乡村古朴风貌,为游客提供融入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个性化体验。

眼下,昌溪古村的私塾馆、吴茶馆、村史馆建设已经完成,吴承仕故居展陈正在推进。正如清朝诗人汪明霓在彼时豪兴赋诗:“歙南已名村,而今再向前”。

昌溪古祠。张雨生 摄

传统古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近年来,歙县依托丰富的国家级、省级古村落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游,建设和美乡村,构筑精神家园,为我们寻找文化原乡搭建了最具独特历史韵味的实地空间。

在分享参与古村落保护的感受时,文化学者冯骥才曾说,“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同春节一样,保护古村落,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家’可回”。

昌溪古村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风情,堪称中国古村落的代表。希望来日,这个村落遗珠可以被世人重新看见,从而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向世界展示中国古村落的魅力与活力。

在这里,烟雨朦胧的石板巷陌、曲径通幽的弄堂小路、古色古香的徽州建筑都自带诗情画意的柔美风韵,穿行其中,仿佛能够跨越时空与古人同游,回到了历史中的“家”。

欢迎订阅《中国新闻周刊》


欢迎订阅《中国新闻报》


中新皖事
立足安徽,国际传播,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