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徽州区岩寺镇翰山村的篮球热情高潮迭起,7-8月间的多场和美乡村篮球赛吸引了线上线下观赛人数近2万人,近3000余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汇聚在翰山村篮球场。
在翰山“村BA”赛事的带动下,周边镇街甚至更远地方的观众前来观战,翰山村的知名度大大提升,许多人甚至慕名前来参观、旅游,乡村体育赛事也逐渐成为徽州区文旅融合的媒介。
走进如今的翰山村,一幢幢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贯穿全村,农舍墙充满文化气息,宣传栏展示设计耳目一新,一幅“整洁、舒畅、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基于和美乡村建设,面向全域旅游,近几年,翰山村立足“体育+”“民宿+”打造一站式服务,形成了体育赛事、康养度假、美丽民宿为一体的综合度假体验,不少观看比赛的游客也从“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翰山村。徽州区委宣传部 供图
打造“村BA”赛事品牌 成就乡村文旅新媒介
自2022年以来,翰山村坚持打造“村BA”全民健身赛事品牌,通过举办村系列体育赛事,塑造乡村文旅体验传播新媒介,把赛事办成老百姓的节日,引导农民群众经常性开展体育锻炼。
在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同时,翰山“村BA”以体育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共同促进乡村大发展、乡风更文明、农民多增收,真正达到“借助一粒球,沸腾一个村”的效果。
“篮球赛已成为村里的一个重要活动,每年会根据法定节假日时间举办多次,如五一、国庆、元旦,主要集中在9月和10月的国庆期间。”
翰山“村BA”。汪雅静 摄
据翰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思业介绍,篮球赛参赛队伍最多时达19个队。赛事持续时间不等,最长可持续25天左右。赛事吸引本村村民参与的同时,外来参与者也在增多。
在精彩的篮球比赛之余,翰山村民还准备了自导自演的农具走秀表演,创新的演绎方式广受游客称赞。赛事期间还有拔河比赛、绚丽璀璨的烟花表演、开放的农产品市集等附加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丰富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但翰山村“村BA”发展到如今规模并非一帆风顺。汪思业回忆道:翰山村的主要产业是家庭农产,文化复杂,村民讲3到4种方言,因此一开始村民对于体育赛事(特别是篮球赛)的组织、以及村庄文化和社区活动的打造并不热情。
为进一步调动村民积极性,村集体一面不断在群众中做疏通工作,一面主动招商引资、通过官方账号、直播、大V博主吸引关注,扩大知名度、与外省球队联络增加球队规模,为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增收。
当地村民们逐渐加入,赛事期间,村民开放庭院停车,提供开水、凳子等便利,许多在外工作的村民也会在赛事期间返回家乡组建球队助力比赛举行。
与此同时,公共厕所等基础服务也在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赞助商主动合作。现在“村BA”赛事不仅是翰山村销售农特产品、增加村集体与村民收入的民生经济产业,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构建全村文化认同的重大活动。
谈及未来规划与愿景,汪思业目标清晰、充满信心。“我们希望提升技术配套和服务,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比如与江浙沪等地联谊互动,扩大赛事规模和影响力。”
同时,与旅行社联系合作,计划提供住宿、疗养、游玩、看球、农产品销售等一站式服务。“随着业态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希望将家庭农场采摘、吃住、游玩等串联起来,形成产业链,融入大黄山康养体系。”汪思业说。
对此。汪思业也提出当下在游客食宿安排上的压力,他建议周边村落也加入到完善配套服务的产业体系,共同扩展这场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活动。且事实上周边以石际为代表的民宿、康养产业建设确为欣欣向荣之貌。
挖掘徽州乡村之美 石际康养发挥示范效应
初冬,徽州区岩寺镇翰山村石际组,树木蓊郁,竹林幽幽,格外静谧。推开“络石舍”的木门,沿新砌石阶曲折攀登,到山顶,忽开阔,别有洞天。
一徽派宅院即现眼前,门有楹联“万事无如为善乐,四时惟有读书佳”。斑驳石砖所砌的池中多水藻、浮萍,开几朵黄白的莲花,几幢旧房在改造中古色古香,远处山尖环绕绵延。
“旧荷,残壁,薄雾,花香,鸟语。
断雕,弃础,荒径,木舍,虫鸣。
一段古徽州的记忆,一份璀璨过后的尊荣。络石舍欢迎您!”
石阶旁的木牌上镌刻着的这段文字让人未见其舍主人便以开始在脑中勾勒一位“世外隐者”的画像,踏上蜿蜒小径再往里走,以《做记者的日子》为主题的摄影集看似随意摆在院中,而后在旧屋改造的古朴茶舍中便一睹主人真容。
络石舍是一所以普通民居为基础设计的与环境交融的开放式民宿空间,它的创立者的张真钢是一名热衷乡土建筑与园林设计改造的新徽州人,也是乡村振兴的设计者与美学顾问。
2007年,因被徽州文化吸引,加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张真钢辞去工作来到黄山,以“新村民”身份投入到徽州乡村建设。
络石舍园林一角。受访者 供图
对于早些年的石际,张真钢十分感慨。“石际村作为一个自然村,地理位置偏僻,全村几乎都是泥巴路,房屋陈旧失修,村里的中青年基本外出打工。”
但在张真钢眼中,石际的美只待挖掘!彼时,他决定把一处破败的老房子“盘”下来,进行创意改造,拟打造集雕刻、绘画、陶艺等于一体的艺术空间。
除了对房屋进行加固,他还对周边环境整体设计。废弃的石块、破旧的门窗、古老的树根,这些当地人看不上的“垃圾”都成为绝佳的建筑装饰物料,就连村里本来要送到垃圾场的建筑水泥块都被他拿来铺设地面。
他将关于徽州文化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废弃材料利用的理念在多个乡村改造过程中付诸实践。
石际村民居改造后。张雨生 摄
张真钢表示,他十分重视文化和历史的融合,收集老物件并将其“融入”而非“植入”景观设计中,以保持村庄的文化连续性。基于保留村庄肌理、保住乡土特色,融入艺术乡建、增添美学空间成为他改造的原则。
不仅如此,张真钢基于这一理念开办一系列疗愈类、心灵成长类活动,以及艺术教育活动,近年来通过艺术、文化和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真正做到让老房子活起来。
“以前总想挣钱去城里买楼房,现在看着抛荒地变成像花园一样漂亮的家,大伙也心痒痒,想把老房子保护利用起来。”64岁的石际村村民江正春说,一些村民在修缮改造老房子后,做起了民宿。曾经“没车子来、看不到希望”的村子,如今声名远扬。
张真钢的亲身实践也产生了示范引领效果,在他的带动下络石舍周边的居民将自家老房子改造为具有营造特色环境的民宿、餐馆或农家乐。比如,在他的建议下隔壁的房主人也结合自身产业将旧屋设计成风格鲜明的九阳豆浆体验馆。
“改变乡村,村民观念更新是重中之重。乡村振兴主体在村民,只有让他们在观念、行动上强大起来,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张真钢。汪雅静 摄
张真钢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展示乡村振兴的可能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外来者参与村庄的发展,不断挖掘“灵魂与徽州契合”的价值所在,颠覆固有陈旧的认知。
在下一步的规划中,张真钢说,络石舍会提供一些如茶艺、扎染等文化体验活动,为举办沙龙和论坛等交流活动提供活动空间,以增加业态的丰富性,充实游客的休闲体验。
保持村落特色,基于艺术乡建,扩充消费业态,未来的石际村对于一些热爱徒步、钓鱼等户外活动以及摄影和艺术创作者或可称得上绝佳的心灵休憩地。
由此,通过艺术乡建与创意赋能,以络石舍为代表的众多艺术空间盘活村庄资源,将建筑美学、田园风光与徽州村落巧妙融合,打造休闲度假新去处、百姓致富新亮点、乡村振兴新动能。
石际村村猫。汪雅静 摄
乡村旅游“出圈” 乡村振兴“有范”
近年来,翰山村以其独特的“微改造”策略,成功将一个曾经的“垃圾村”,转型为一个生态经济的典范。这一转型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是在生态经济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板。
从乡村“微改造”与“菜园革命”来看,翰山村的“微改造”始于对土地的活用与资源的再利用。村民们因地制宜,将村内的零星空地、拆后闲置土地、卫生死角改造成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一米菜园”。
隐竹居一隅。汪雅静 摄
这些菜园不仅美化了村庄,更成为了村民收入的新来源。通过将闲置地块整合成“一米菜园”对外出租,租金收益反哺于菜园的日常管理,实现了环境美化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人居环境的改善工作方面,翰山以“五清一改”和农村“三大革命”为重点,清理村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点,拆除无功能建筑、旱厕、露天粪缸等,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中心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通过盘活“金边银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等零星地块,翰山村打造出小花园、小菜园等“五小园”,进一步提升了居住品质和乡村颜值。
在乡村运营方案的创新上村“两委”也在不断发掘。在空闲地上修建的“生态房”以低价租给农户,既避免了垃圾外露,也让农户的回收物资得到妥善保存。
依托水塘边的钓鱼观景台承接钓鱼比赛,定期举办“村BA”等体育赛事活动,为村集体带来了额外收入。
翰山还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深入推进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古村落停车场建设、精品民宿打造等项目,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完善旅游及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络石舍。汪雅静 摄
同时,翰山大力推出乡村推介官、乡村设计师、乡村运营师等人才项目,引育乡村振兴首席服务官,吸引民宿管家、艺术青年等新兴群体到乡村创业兴业。
留住乡愁,绣出芳华。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翰山村正逐渐展开一幅环境美丽、乡风文明、村落宜居的画卷。
汪思业表示,今年将积极探索“信用变金”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回乡创业,打造休闲旅游等乡村业态,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翰山村的成功转型,不仅让游客享受到了优质的食宿服务与游玩体验,更打造了一个适合心灵修养的文旅风格,成为了一个具有示范作用的乡村振兴案例。
通过留住乡愁,翰山村“绣”出了属于自己的芳华,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贡献了力量。
作为“古徽州”唯一域名传承地、徽文化发源地,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古老艺术的传承非遗,持续出圈的场景创意,而这些都集中于治愈人心的传统乡村。
有人说,徽州区乡村是历史文化、绝美山水、风土人情、生态资源、特色美食等的集合地。
随着大文旅时代到来、大黄山建设展开,乡村旅游迎来发展新机遇。徽州区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静谧的乡村带去时尚创意、铺展艺术乡建、植入生活美学,让乡村“拨开云雾见月明”。
由中新社安徽分社、徽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指导,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安徽分公司策划的【“乡”见徽州】系列,将带你走进徽州区的21个微景区,看见原汁原味的村落、创意赋能的业态和百花齐放的风味。
欢迎订阅《中国新闻周刊》
欢迎订阅《中国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