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黄山九龙峰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周边大同村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授牌仪式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大同村举行。
该行动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希望在未来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
当日,来自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大同村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了该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建设成果与实际情况。
随后,一场环保社会组织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研讨会在当地召开,围绕大同村的社区保护地的友谊实践,共话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和人居创想。
深入大同村社区保护地最深处的源溪组,从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出发,大概需要30分钟路程,颇有与世隔绝的意味。于此,我们不禁要问,一座县域的小山村何以获批联合国的基金保护项目?这里实现了怎样的先例创举?
大山深处与联合国的牵手相望
被联合国重点关注的生物多样性,何以选中大山深处的小村落?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选拔标准或许可见一斑。
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成立于1992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实施,是一个专门资助当地民间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全球性计划,优先支持的领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保护国际水域、防止土地退化和推广有效的化学品管理。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国家协调员代理鲁梅佳介绍,该项目旨在通过社区赋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森林保护区的破坏,提升大同村的村民对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鲁梅佳表示,该项目还将通过可持续生态种植、社区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的方式,探索改善村民生计的途径,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大同村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中,大同村作为保护区的社区,通过村民的积极参与,有效推动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鲁梅佳说。
大同村社区保护地位于黄山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南门,保护地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面积为1330公顷,有大片常绿阔叶林,天然次生林。
2018年,在200万网友的支持下,当地机构募集资金支持开展九龙峰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社区替代经济等工作。尤其是,当地村民的积极加入快速推动了大同村成立了社区保护地,建立了华东第一个社区保护地,开始了大山深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同村社区保护地项目主管杜明辉介绍,社区保护地共建共管的参与方有三方,(大同)村委会、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和村民。“我们从某(公益)平台筹集资金,然后每年捐赠给村委会,由村委会管理巡护队员。”
据了解,该社区共管机制将宏村镇大同村的集体林纳入保护管理范围,组建了由5名大同村村民构成的社区保护地巡护队。2023年,巡护队全年巡护总次数324次,其中野外高山巡护33次,夜间河道巡护291次,巡护总里程高达9855.68公里,平均每天巡护27公里,总时长达4164小时。
“2018年成立社区保护地之后,目前的成效比较明显。”杜明辉说,近年来,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和大同边界的河道里面,经常能够发现一些野生的石斑鱼,而且个头都比较大。同时,进入社区保护地之后,经常会在路上看到白鹇、黄麂等野生动物,还首次发现了(华南)梅花鹿和豹猫,动物的遇见率逐年增高。
事实上,这一路并不平坦。
一路上,陡峭的山坡,湿滑的青苔,综合交错的荆棘,不时出没的毒虫和毒蛇,以及捕猎盗伐的不法分子等,无不让保护充满挑战。
社区保护地巡护队队长朱永生是大同村当地村民,加入项目后,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守护这片土地的事业中,带领着同样热爱家园的巡护员们的风雨不停,日夜坚守。
朱永生坦言,即使很累很难,但山上的动物都出来了,将这一块土地守护地好好的就是最大的意义。
据介绍,在2021—2022年的大同社区保护地的红外相机监测过程中,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中华穿山甲、华南梅花鹿、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鬣羚、黄喉貂、白鹇、藏酋猴、猕猴等35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
“在生态保护当中,要有社区的参与,把生态保护和社区的发展也就是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及与社会分享生态保护的成果是入选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重要标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国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蓝煜昕表示,大同村位于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缘,村民的参与是非常有意义的。
“像大同村这样的自然保护区边缘有社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创新价值的,我们也很希望讲好这样的故事,将其作为案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蓝煜昕说。
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这并不夸张,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这相当于全球GDP的一半以上。
如今,获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黄山九龙峰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周边大同村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妥善运行,有效实践,让关乎自然界、人类生活以及发展质量的生物多样性在宏村镇有了新解法,也让联合国评选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增添了自然的色彩。
大同村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展示。张雨生 摄
避世村落与保护区的和谐相守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紧密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于大同村这样的避世村落而言,与生物多样性的亲密接触却产生了和谐相守的成效,与家园意识密切相关。
走进大同村,这里既有田园风光优美盛产粮茶桑的平畈区,又有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森林茂密的山区。
地处大山深处,虽然生活设施不如外界便利,但自然仿佛“倾囊相授”给予了丰富的馈赠。大同村不仅拥有大量的木材、毛竹、茶叶,更以优良的生长环境成为前胡、覆盆子、山苍子等中草药的产地。
面对如此的秘境美景,却没有太多的生计可寻,再加上保护地的严格措施,大同村的村民为何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事实上,以往,这里的村民也走过弯路,对生态保护一知半解。
大同村属丘陵和山区地貌,当地原本种植经济作物香榧、玉米、竹笋等。由于这两年野猪泛滥,老百姓种植的香榧和玉米也多次被野生动植损害。“香榧的根是肉质根,野猪特别喜欢吃。”朱永生介绍。
种了几年的香榧都被野猪毁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大同村社区保护地和服务于九龙峰自然保护区的黄山市黄山区绿满江淮自然保护中心开展多次保护宣传,但是社区百姓对野生动物保护还是有不少意见。
但通过尝试性种植,人与自然的和谐解法也有新的方式。大同村其他村民组经过多年的实验,在当地种植青梅形成产业是可行的路径。由于未加工过的青梅比较涩,野猪和猴子都不会对其损害,是可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谋生致富的经济作物。
来自高校、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黟县大同村实地调研。 张雨生 摄
未来,大同村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将建立青梅公益种植基地。利用村集体土地,和老百姓茶园开展林下种植(套种),在政府支持下,与外地企业签订青梅收购协议,通过企业预下订单、农户按单种植、政府服务指导、公司收购销售的模式进行运作。
一头连着企业车间,一头延伸到田间地头。宏村镇党委委员汪欣欣介绍,通过公益资金助力社区保护地,设计的青梅基地可达到适度规模经营,让村集体增加收入,让村民体会“梅”好生活。
“当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界会带来更多慷慨的馈赠。”眼下,这样的馈赠正在大同村发生。
来自高校、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黟县大同村实地调研。 张雨生 摄
生态旅游与多样性的有机相映
位于正戮力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黟县而言,全域旅游是一道全民共解之题。在大同村,通过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生态旅游也将成为重点的生计方向。
大同村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重点提到,社区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是关键产业方向。
“围绕大同村开展自然教育,推动社区导赏员机制,通过自然教育带来更多外界人员的到访,提供民宿和用餐,老百姓用工,带动销售农产品等方式让社区参与,增加百姓的收入。”汪欣欣介绍。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积极推动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指导各地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9月推出的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串联起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高山冰川、温泉湿地等自然景观,涉及生态旅游地130余处,进一步丰富了优质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对于,大同村而言,这同样是可以参照的方向。
地处全国第一个“村”字号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从外进入大同村,人文与自然风景十分可圈可点。
大同村社区保护地由大同村源溪、民主、排岭的三个村组的山场共同组成。村落北面与黄山接壤,东与久负盛名的赏秋胜地塔川村相邻,西与“徽州木雕第一楼”的卢村交界,南连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距黟县县城约14公里。
进入大同村社区保护地,一路上要沿着山崖行驶,可谓是曲径通幽。右边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山峦,加上山花、湖溪水流等山体多才颜色相映成趣,五彩斑斓,令人心旷神怡。
最深处的源溪村深邃幽静,水如明镜,清澈见底,漫山的竹林此起彼伏,清风吹拂,空气中尽是竹叶与山花的香味。
这些独特的自然禀赋是宏村镇大同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利,而天时与人和也在持续成型。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优美的生态环境、美好的自然体验能够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像分布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绿色空间,就能让人们在“复得返自然”中获得精神慰藉,以自然之美治愈人心。
与此同时,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其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同村社区保护地不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故事,更有生态保护的友谊实践,是自然教育的最好素材。
“近年来宏村不断深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之路。”宏村镇副镇长李彦介绍,未来,宏村将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之路,以自然教育与户外徒步为路径,将更多宏村秀美风光展现给世界。
来自高校、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黟县大同村实地调研。 张雨生 摄
我们深知美丽山川、肥沃土地、清澈湖水、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更是发展空间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善待大自然,她慷慨回馈的不只是我们这代人,子孙后代也能永续受益。
以往的事实证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伟大事业。大同村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村落实践获得了联合国基金的关注与扶持,实现了与联合国的牵手相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的有机相映。
欢迎订阅《中国新闻周刊》
欢迎订阅《中国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