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点击上方 铁军文化 加关注
原文标题:【布列松: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
布列松的一生都在全世界穿梭,眼界和作品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的镜头聚焦的,不仅是他个人的摄影历程,更是20世纪的历史进程……
1949是中国历史转折的一年。1948年12月初,布列松作为《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飞抵北平。当他1958再次来中国,正逢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说,布列松见证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
影像,是比文字更生动也更真实的记录。布列松拍摄的这些照片,记录了重要的历史瞬间,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当年的历史,感受那些虽已远去却与我们深深相连的岁月。布列松的一生都在全世界穿梭,眼界和作品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的镜头聚焦的,不仅是他个人的摄影历程,更是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他曾经历甘地被暗杀,曾拍摄德国占领巴黎和巴黎解放的瞬间,曾在中国记录了北平和平解放与国民政府的全面溃败;曾作为首位西方摄影师在斯大林去世后一年获准进入苏联;还曾记录过毕加索、马蒂斯、萨特、加缪,甚至香奈儿和玛丽莲·梦露等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肖像……
为了获得那些珍贵影像,他险些付出了生命,拍摄巴黎学生暴动时,他险些被抓;二战爆发后,他被纳粹关进集中营35个月,历经三次越狱才得以逃脱;在非洲拍摄期间他患上“黑水病”,差点死在他乡,在持续的高烧中,他甚至筹划起自己的葬礼......
如果说历史学家是从过去的材料里,发现书写历史的材料的话,那么艺术家则是从他面对的当下,发现书写将来的历史的材料。影像绝不只是记录,所有的摄影大师,都是带着对事件的看法、对美的理解去观察这个社会。
1949是中国历史转折的一年。1948年12月初,布列松作为《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飞抵北平。当他1958再次来中国,正逢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说,布列松见证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
影像,是比文字更生动也更真实的记录。布列松拍摄的这些照片,记录了重要的历史瞬间,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当年的历史,感受那些虽已远去却与我们深深相连的岁月。
北平!北平!
1948年12月初,布列松作为著名的《生活》杂志的特派摄影记者,乘飞机从仰光飞抵北平。他在北平停留了十二天,赶在解放军包围之前乘飞机飞赴上海。用他的话说搭乘的是“最后一班”飞机,从时间上推算,他指的应该是城外南苑机场的最后一班飞机。因为从解放军围城直到次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国民党的飞机仍可以在临时修建的东单机场起降。如此慌张地逃离,可以看出刚到中国时,他对解放军还是充满了疑虑。
南京!南京!
离开北平后,布列松一直在上海,南京,杭州一带活动,并一度打着白旗,步行试图前往山东前线作采访。在南京,他见证了政权的更替。
上海!上海!
布列松在上海记录下了这座鱼龙混杂的城市在新中国建立前最后几个月的社会风貌,包括疯狂的挤兑风潮,激奋的游行队伍和遵守纪律的新式军队。最后,九月底,他在上海码头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
在布列松亲笔撰写的很短的一段旅行回顾里,他对政权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照片,让人感觉他是一个不偏不倚的记录者,对被摄者充满了尊重,而那只握住相机的手从未因为过分激动而颤抖。这难得的忠实还原,使得我们可以平心静气被带回那个时代,不偏左也不偏向右。
布列松的作品清晰地展现了那段岁月人们生活的转变。
在短短的十二天之内,布列松用他的相机,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些无可替代的宝贵影像记录。
1958!1958!
1958年6月,布列松再次被邀请到中国访问三个月。不知道这一次他的观感如何。他仍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中的一些作品,后来受到了批判。不过他说:“安排出来的照片是没有生命力的,很容易被人们遗忘。如果你忠实于生活,你就能得到胜利。”
布列松此次来华之前,曾表达愿望说:“我希望自己的照相机能够记录一切改变,尤其希望用我的照片,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和目前的发展,包括工厂、公社之间的对比记录下来。”
当然,布列松也委婉地表达了能够有机会自由地“在街上游逛”这一要求。
1958年7月下旬,在北京的行程结束后,布列松继续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旅行,到10月4日离开中国,他先后到过满洲里、西安、武汉、成都和新疆等地,对于一个摄影家来说,这是相当饱和,也是令人期待的视觉之旅。
但,到达成都后,布列松几乎只待在旅馆里不愿出门,因为所有自己希望上街随便溜达溜达的要求,都被随行人员认为既没有什么意思,也没有这个必要而加以拒绝;而那些经过精心安排的场合,布列松却没有兴趣,甚至厌恶。
1989年,81岁的布列松回忆起自己的这次中国之行,仅寥寥数语:“在新中国成立九周年之际,我接受中国文化交流组织的邀请重游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持续了数月。此时正值特殊时期,国家强调工业化发展,要赶超英国。此时可以预感到动荡即将到来。”
回国以后,布列松陆续发表了自己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并接受了美国《生活》杂志等西方重要媒体的采访。1959年1月,这家杂志抢得头筹,以“红色中国在前进中……”为题,报道了布列松的中国之行。
“布列松以其著名的理解力,揭示了中国人组织化生活方式中,所有的反应和生活。”正是因这种“理解力”,布列松看到了“在中国,对内使用的宣传是一个节拍器,这个节拍器是用音乐、广播和墙上的口号来使人们内心跳动合乎节奏的。至于参观访问的人,他们是习惯用自己的眼睛的。”
无论从文献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上衡量,布列松的摄影作品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他用照相机留住了中国的历史,也留住了世界的历史。▲1948年12月,北平,在紫禁城,一个独行者,或者一个以前的官员
▲1958年,长城
点击以下链接看《铁军文化(公众号)》以往文章
2.变革瞬间:1949年,新闻摄影之父、享誉世界的摄影大师布列松在中国“偷拍”的历史照片
点击下方的“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若能分享给您的朋友,那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