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点击上方 铁军文化 加关注
战略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中的44军
作者:赵萌
联谊会图片摄影:赵亚利
本文是2019年4月9日在《四野四十四军(七纵)后代联谊会》上,所做《战略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中的44军》对有关七纵(44军)军史研讨发言的全文。
联谊会现场照片
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胜利70周年。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142天的时间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抓住敌我力量对比有利于革命不利于反革命的历史契机,毅然决然指挥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大决战,先后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173个师,是中国战争史空前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确立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
一、谋全局,毛泽东在华北“一打一收”两次抑留傅作义
1、抓住战略决战时机,选择决战方向,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毛泽东指示华野攻绥远战华北,抑留傅作义集团在华北
1948年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年份。从已有的历史资料中,我们看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已经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谋划建立新中国的蓝图。
政治上,从1948年8月起,中共中央和地下党组织积极组织、参与远在香港和国民党统治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为筹备新政协、共商建国大计,纷纷北上的活动,细致周到地安排他们安全到达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
军事上,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相继在各个战场上歼灭大量敌人取得了胜利,有效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分区防御。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军事上只得放弃全面防御而实行重点防御。五个战略集团(即胡宗南、白崇禧、刘峙、傅作义、卫立煌集团) 已被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个战场上,相互间难以形成配合,国民党已无完整战线,统治正频临崩溃。
在国民党当局考虑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的问题举棋不定之际。叶剑英回忆道:“毛泽东同志根据对战争形势的科学分析,毅然决然地抓住了这个战略决战时机,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叶剑英的回忆说得很清楚:“毛泽东在紧紧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正确地选择了决战方向。当时全国各战场的形势虽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但敌人在战略上却企图尽量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点的时间,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使我军不能入关作战;同时,敌人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华北战场,则会使我军受到华北、东北敌人的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的战略收缩企图。因此,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又特别有利。敌军方面:孤立分散,态势突出,地区狭小,补给困难;长春被围,无法解救,或撤或守,举棋未定。我军方面:兵力优势,装备较好;广大地区,联成一片;土改完成,后方巩固;关内各区,均可支援。东北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的总后方。”
1948年7月,在如何打辽沈战役这一大问题上,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在东北的林彪,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但大致上已经决定要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锦州、山海关地区,关门打狗。而如果要在这一地区大打,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可能会出关支援,这就会给关门打狗的计划造成极大困难。7月22日,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华北军区围攻大同,将傅作义的一部分主力调向西边,使之无法向东支援关外,用以减轻东北野战军的压力。其实,这种想法早已在毛泽东的计划之中。
为了先打好东北这一场大仗,牵制傅作义这一任务华北军区已经进行大半年了,只是现在的任务更为明确、担子更重了。毛泽东决定把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杨成武。7月23日,毛泽东电令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政委薄一波,并转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二政委杨成武,电令说:立即组织西进兵团向绥远作战。
与此同时,二兵团以一部在承德地区配合东北作战,一部在张家口地区配合三兵团在绥远作战。一兵团则在徐向前、周士第指挥下仍然在山西打阎锡山。整个华北都要大打,把傅作义牢牢地拴在华北,也就保证了东北战场上决战的胜利。
1948年9月,东北战场上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切断了北宁线,包围了锦州,造成了在东北关门打狗的有利局面。为了解救东北的几十万部队,首先是解救锦州的范汉杰集团,蒋介石于9月30日在北平专门召开了援救东北的军事会议。国防部作战厅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制定了《关于华北剿总辽西作战指导概要》,要求傅作义全力以赴,援救东北。在绥远已经丢了一大半、北平郊区都在作战的情况下,傅作义当然不可能全力以赴,最后出于应付派出了属于中央军系统驻在唐山地区的62军和92军的一个师、独立第5师,外加远在烟台的39军组成东进兵团,在侯镜如的率领下前去援救范汉杰。就是说,真正从华北战场上调去的军队只有五个师。这样,中央军委关于抑留傅作义军队于华北战场,不让其支援东北战场的目标已经完全达到。
为了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加速国民党统治的总崩溃,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在辽沈战役临近结束时,即1948年10月29日和31日指示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沈阳、营口作战结束后,休整1个月左右,约于12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准备1949年1月至6月期间,会同华北部队歼灭傅作义集团,夺取平、津及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完成华北的全部解放。
2、傅作义摆一字长蛇阵,东野提前入关与华野部队东西配合“隔而不围”,毛泽东指示淮海前线“围而不打”,再次抑留傅作义集团在华北
1948年11月15日,东野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他们认为淮海战场上的进展很快,蒋介石很有可能将华北部队中的中央军调去南方,傅作义则可能西去绥远,这样“东北我军入关将会扑空,不能发挥歼敌作用”。没有敌人可打,还要革命军队干什么?他们已经很明确地看到了这一点,东北野战军应当入关。
第二天,即11月16日,毛泽东就给林彪等回了电报:“……傅部主力均在北平附近。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从从海上逃跑之路。请你们考虑,你们究竟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将结果电告为盼。”这是毛泽东最早正式提出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的问题。
蒋介石早在东北作战接近失败时,认为东北不保,华北孤危,同时淮海大战亦有一触即发之势,曾考虑放弃北平、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
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故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单力薄难以生存,难下决心。
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了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
毛泽东看准了这一点,在淮海战场上暂停进攻,“围而不打”,示以假象,再加之在华北战场上“隔而不围”,就可以将蒋介石摇摆不定的心暂时稳住。
但是,上述种种措施,都是为了使傅作义集团的60万军队既不能南逃,也不能西去,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平津地区将其彻底消灭。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在天津、塘沽地区将其截住,将其包围,使之没有逃路,只有束手就擒,或被我消灭。
为了干扰蒋介石的心态,让他下不了调华北军队南下的决心,毛泽东还采取了一个罕见的措施,就是命令淮海前线总前委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在消灭了黄维兵团之后,对包围在陈官庄地区杜聿明集团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的敌人,暂时不发起总攻,给蒋介石一个杜聿明集团还可以顶得住、突得出的假象。这样,蒋介石就不大可能下定放弃华北的决心。这也是毛泽东对蒋介石心理状态吃得很准的一个表现。
毛泽东在11月13日给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一个电报中说得很清楚: “重在抑留傅敌于平、张、津、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南撤。
同日,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芦台和唐山等地的包围,切断敌人从海上南逃的路线。而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先后在康庄、怀来地区截断了平津敌人西逃之路;当平津战场完成对敌人的切割、包围后,1949年1月6日,淮海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才对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
为了达到抑留傅作义大军于华北而不南撤的目的,同时也为了将傅作义的注意力集中于西线,并将北平地区的主力调往西线,以达到掩护我东野大军入关的目的,毛泽东指挥华北军区和东野先行入关的先遣兵团进行了一系列神出鬼没、东西呼应的战斗。以下是一张简明的时间表:
11月23日,东野的80万大军分别由沈阳、锦州和营口分三路入关。
11月24日,我华北三兵团开始出动,发起了对张家口的进攻。
11月29日,华北三兵团对张家口的进攻打响,平津战役正式开始。
12月2日,华北二兵团和先行入关的东野先遣兵团向平绥线上发起攻势。
12月2日、3日、4日,傅作义连续三天飞往张家口指挥西线战事。
12月7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到达蓟县孟家楼。
12月9日,华北二兵团完成了在新保安对敌35军的包围。
12月10日,东野先遣兵团的四纵攻占北平西北的军事重镇康庄,歼灭敌十六军。
12月11日,4纵歼灭了从怀来撤向北平的敌104军。
12月11日,傅作义急调津、塘地区的62军、92军、94军增防北平。
由于我军进行了东西配合作战,并在西线“围而不打”,就成功地完成了将傅作义抑留于华北的目的,同时也掩护了东野大军入关。
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挥下开始的战略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略决战不是分散的、孤立的、各自进行的三个战役,而是有着通盘筹划,一环紧扣一环,相互照应,一气贯注的完整部署。
战略大决战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雄伟画卷。
二、巧计谋,毛泽东详论证“隔而不围”严词密令示林彪
1、东野入关,林彪要打蛇先打头,毛泽东却要先斩蛇尾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迅速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有:东北野战军2个兵团部、13个纵队、1个特种兵司令部、55个师共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21个旅共13万余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达100万余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统一指挥。1949年1月10日,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夺取平、津和管理平、津、唐等地的一切工作。同时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刘亚楼任司令部参谋长和天津前线司令部司令员。
傅作义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6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摆成一字长蛇阵。其中,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
我军既要达到抑留其于华北的目的,又要在短期内将其消灭,这一仗该如何打?
傅作义把他指挥的60万部队摆成了从天津、塘沽到张家口的一字长蛇阵,长约500公里,天津、塘沽地区好比蛇头,北平地区好比蛇腹,张家口地区好比蛇尾。
林彪对这一仗有他的看法,他在11月4日和19日先后两次给中央军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打蛇应当先打头。因为他估计当东野主力入关的行动被傅作义发现之后,原来驻守秦皇岛的敌人可能会向海上逃跑,驻守唐山的敌人可能会向塘沽或天津退却。所以,为了截住敌人,他建议由先行入关的程子华、黄志勇二兵团的4纵和11纵“于24日全力包围唐山,并以主力位于唐山以南进行顽强防御,迅速构筑阻敌增援与撤退的阵地,使敌不敢南退,待我北面主力陆续赶到后接替包围。”从当时的情况看来,林彪的方案有其可行之处。但是,毛泽东在林彪来电的第二天,即11月20日复电林彪,指出“包围唐山敌人的时机值得考虑,程、黄可以准备在25日至27日之间包围唐山,切断唐敌退路,但实行须等待我们最后命令”。为什么这样说呢?毛泽东就此做了详细的论证。毛泽东认为,“傅作义的指挥能力较卫立煌等人为强”,如果在东野主力到达之前过早包围唐山,无异于打草惊蛇,“这个时间内蒋、傅两系必有所动作。如果敌以中央系在北平附近各军,甚至加傅系一部或大部进至津、塘、唐线,而以主力位于塘沽,则可以接出唐山之敌,并完成从海路撤退的准备,我军入关很难歼灭该敌”。为此,毛泽东仍然坚持他原来的主张,要以确保傅作义集团不能从海上撤退为目的,而“欲达此目的,就要推迟程、黄包围唐山的行动,并先以4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入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务。而沈阳附近的兵力则宜推迟出发时间,因为沈阳有敌电台,我一行动,敌必发觉”。就是在东野大军入关之后,其首要任务也不是包围唐山,而应当是把北平、天津、唐山、塘沽这几个重要据点完全分隔开来,使驻守在这几个城市的敌人既不能收缩起来形成拳头,又没有从海上逃走的退路。这种战术,就是人们后来常说的“隔而不围”。
毛泽东不仅就是否包围唐山和何时包围唐山的问题详细做了分析,而且把他当时对华北战场应当如何打的看法都告诉了林彪。林彪承认了毛泽东的计谋要比自己高出一筹,未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是完全按毛泽东的安排行事。
11月29日,杨成武指挥三兵团的各部队向张家口外围的柴沟堡发起攻击,这是华北地区我军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主动围歼傅作义集团的第一仗。
这一天,11月29日,也就成为伟大的平津战役的开始日子。
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11月29日至12月20日,对傅作义集团实施战略包围与战役分割。战役首先从平绥线发起,华北第3兵团围攻张家口,吸引傅部西援;华北第2兵团将西援之傅部主力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东北先遣兵团攻占密云、康庄、怀来,并歼敌2个军主力。至12月11日,达成对平绥线国民党军的分割包围。东北野战军主力从11月23日起,分三路入关,向平、津、唐(山)地区挺进。为防止华北国民党军从海上逃跑,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对张家口、新保安之敌采取“围而不打”,对平、津、唐、塘(沽)之敌采取“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以待部署完成后再各个歼敌。至12月20日,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内,封闭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
毛泽东的这种安排又是一箭三雕:抓住了傅作义的嫡系部队;拖住了中央军系统的部队;掩护了东野大军入关。
当时担任华北二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写道:
主席的战略意图是平津之战先从平张线打起,围攻张家口,截断傅作义西窜绥远的必经之路。用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的战法,趁傅作义调兵西援、指挥重心在平张线之机,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先完成分割包围,尔后加以歼敌。这样环环紧扣之计划,真是太巧妙、太英明了。
2、林彪调兵遣将打“南口”,毛泽东发作战方针陈利弊
东野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在11月23日黄昏开始了入关的秘密行动。大军出发时兵分北南两路,北路的先头部队是从义县出发的5纵,南路的先头部队是从锦州出发的3纵。出发之后,80万大军又由中、右、左三条道路入关:中路走冷口,右路走喜峰口,左路走山海关。行动的初期都是以夜行晓宿的秘密方式用以迷惑敌人,当几十万大军的行动暴露之后,就不分昼夜高速疾进了。
11月15日东野部队入关前,东野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他们认为淮海战场上的进展很快,蒋介石很有可能将华北部队中的中央军调去南方,傅作义则可能西去绥远,这样“东北我军入关将会扑空,不能发挥歼敌作用”。
林彪在12月7日早晨到达蓟县孟家楼时,东野3纵和5纵也到了冀东的蓟县和玉田地区。既然部队已经入关,面前处处都是敌人,而且还有北平、天津等大城市需要我军去攻占,这时应当打一个漂亮仗才能使部队兴奋起来。所以,林彪想让3纵和5纵尽快地投入战斗。
入关后的第一仗打哪里?经过仔细考虑之后,林彪选中了北平西北部的南口,那里既是平绥线上的重要据点,又是长城线上的重要通道,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口的驻军是敌16军的军部和两个师,也还值得林彪一打。
当天晚上,林彪给军委发了电报“我先头纵队之第5纵队,本日已进至蓟县,第3纵队已进至丰润以北及玉田一线。为保证确实歼灭傅作义全部及南口之16军,我们意见以先到之第3、第5两个纵队立即经平谷与顺义附近,以五六天行程插到南口附近参加作战”。
早在11月26日和27日,毛泽东就已经给林彪去过两封电报,把平津战役初期的“作战计划大要”作了说明,特别是对“你们主力的第一个作战”任务讲得很清楚,是“在平津线上之廊坊等地”,是要“切断平津、包围唐山”。毛泽东在12月8日清晨接到林彪的电报后,没有想到,林彪刚一入关,就要去打南口。在考虑之后,毛泽东在提笔给林彪发出了一封不短的电报,在肯定了林彪主张中的可取之处后,毛泽东命令东野5纵“本日仍继续西进”,但不是去打南口,而是去“威胁北平、南口、怀柔诸敌”;毛泽东坚持“3纵决不要去南口”,是因为要3纵去北平东面,“从东北威胁北平”。因为这时东野要尽快完成“隔”的任务,是去“威胁”,而不是急于消灭敌人和急于去攻占敌人的城市。紧接着,12月11日,毛泽东便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来《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这份电报对于当时和以后的华北战场作战的若干重要问题都做了重要而具体的部署,是中央军委有关平津决战的最重要的计划安排,而且在以后的作战中得到了完全实现。
三、善应变,刘亚楼听建言“改打天津”踏雪塘沽见邓华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原辖第十九师改称第130师,师长徐绍华,政治委员邓东哲;第二十师改称第131师,师长刘永源,政治委员罗友荣;第二十一师改称第132师,师长李化民,政治委员朱民亲;11月3日,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十二师改称第157师归44军辖制,曾敬凡任师长,邢程任副师长(又说任政治委员),全军4.8万人。
注:限于当时各种条件的制约,虽然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已经颁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命令,但部队番号没有统一改称,因此在各部军史资料及有关回忆录中,军、纵队混称,军长、司令员混称。注意几个时间节点:1948年1月1日之前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之后称东北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后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东北人民解放军及之前各部称纵队,指挥员称司令员。之后各部称军,指挥员称军长。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改称四野,但正式启用四野番号的时间是1949年3月11日。本文为叙事准确方便,统一延用纵队(除引用原件、原文外)番号,由此给读者造成的不便,敬请理解。
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的命令,7纵作为第四野战军向关内进军的第三梯队(最后入关的三个纵队之一),于11月25日从辽阳一带出发,经盘山、沟帮子、锦州、锦西、兴城、山海关、昌黎、唐山,到达北塘一带集结。
7纵司令员邓华受命统一指挥7纵、8纵和12纵攻取塘沽、大沽,完成歼灭塘沽地区守敌,封锁平津敌人从海上逃走去路的作战任务。
当部队按作战部署进到北塘以后进行现地勘察,发现塘沽国民党军队以塘沽外面盐滩地为防御前沿,从下面向纵深层层设防,并用炮兵火力和舰炮火力支援战斗。我进攻部队只能依靠盐堤为冲击出发点,冲过盐堤就进入到平坦广阔的盐滩地区,没有任何物体可作掩蔽,完全暴露在敌人密集火力之下,如直接进攻,伤亡必然很大。
12月23日,132师63团配合兄弟部队攻击敌交警第11总队据守的新河镇。歼敌140余人,自伤400余人。下午,担任主攻任务的131师以一个营作试探性的进攻攻击海滩车站,发起冲击后,战士们如箭离弦,以最快的速度勇猛前冲,十分钟后,虽然占领了一小段盐滩地,歼敌人700余人,但也自伤了600余人。经过少量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后,根据两个部队作战实际情况,邓华当机立断命令停止对塘沽之敌的攻击。当晚,邓华签署了给平津前线司令部的电报,提出将先打塘沽改为先打天津的建议。
12月26日,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带领特纵司令员肖华及一行参谋人员踏雪亲自到7纵指挥部召开会议,听取邓华、吴富善等前线指挥员对塘沽敌情、地形和打塘沽得失利弊的分析。听完汇报,刘亚楼又实地查看了地形。随后,刘亚楼向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报告了在塘沽前线实地勘察情况和邓华、吴富善等对地形、敌情的分析和建议“缓攻塘沽,先取天津”的理由。
12月29日,林彪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与刘亚楼一起签署了刘亚楼起草的给中央军委的请示电,详细报告了塘沽的地形和敌守备情况,提出“我军拟以五个纵队的兵力包围天津,进行攻击天津的准备。”
电报发出12小时后,即29日23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复电:“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准备攻击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为什么要先打天津?这里有几个原因:(一)天津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国民党的中央军系统部队,这些部队很难放下武器走和平之路;(二)打天津可以给北平的中央军系统十几万军队当头一棒,让他们放老实一点,不敢有什么大的动作,能跟着傅作义走和平之路;(三)打天津也是对傅作义和平道路的一个最有力促进;(四)天津打下来之后,北平就完全失去了依托,成为一座孤城,无论是和平的还是武力的解决方式,都要方便得多,而对于傅作义来说,他的一切幻想也就都不可能存在了。
毛泽东批准后,为了做好打天津的各种准备,指挥打好天津的这一仗,林彪决定由刘亚楼担任攻打天津的前线总指挥,负责打天津的全面工作。同时决定东北野战军第1、第2、第7、第8、第9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大部及第6纵队、第11纵队各一个师共22个师34万人包围天津。
天津战役已箭在弦上,就等着中央军委的一声令下。
四、战与和,刘亚楼担重任“攻坚克敌”指挥决断取天津
1、天津战役前的准备及7纵参与清除天津外围敌据守据点的战斗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成立天津前线指挥部,刘亚楼任攻城总指挥。
刘亚楼接受任务之后,将指挥部设在了天津西边的杨柳青。
天津前线指挥部指挥五个纵队在1949年1月2日完成了对天津的包围:1纵在杨柳青,2纵在王庆坨,7纵在欢坨,8纵在汉沟,9纵在大任庄和大寺,炮纵在杨村。
1月4日,攻击天津的各部全部到位,天津前线指挥部在杨柳青召开作战会议,研究确定进攻天津的作战方针和具体部署。
1月5日,天津前线指挥部召开参战部队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参加的政治工作会议。
12月30日,7纵接到命令后,开始向天津东南欢坨一带进发,纵队指挥部西移,进驻天津东南的军粮城。
1949年1月3日-4日晚,7纵经过夜间摸袭和侦查战斗,先后占领了天津东南一带万兴庄、曾家窑等村庄,驱逐了敌人的警戒部队,逼近了敌城外东南方向最大据点东局子。
1月6日-7日,7纵19师、21师各一个团(即44军第130师390团、第132师395团)在炮兵、坦克、工兵协同配合下,打响了7纵入关攻坚第一仗,扫除了敌外围据点东局子。
1月8日,7纵决定攻城突破口选在民族门以北地区。
1月9日,157师与友邻部队在黑塔寺、丁字沽一带佯攻,将天津守军敌主力敌62军151师牵制出城防守天津城北。130师388团攻占广东义地。
1月13日,130师389团占领广东义地北侧疙瘩坨敌守军据点;完成佯攻任务的131师(欠两个团)及157师(欠一个团)进至吴家嘴。至此,敌外围全部被我扫清,为攻城创造了条件。
2、天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具体部署
天津前线指挥部确定进攻天津的作战方针和具体部署如下:
采用以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分割包围的打法消灭天津守敌,攻占天津。1纵、2纵配属炮兵、坦克、工兵由1纵首长统一指挥,在津浦路与湾兜间由西向东实行并肩突击;7纵、8纵配属炮兵、工兵、坦克由7纵首长统一指挥在王串场、东局子间由东向西并肩突击。两路以海河为目标,在海河两岸会师。9纵及12纵之34师(即49军第145师)配属炮兵及装甲车同归9纵(即46军)首长指挥,在前后尖山子由南向北突击。12纵主力在军粮城、新河间布置阻击阵地。9纵以一(二)个团在大沽以西布置阻击阵地,以顽强死守精神,坚决堵击两沽向西策应之敌,同时准备截歼由津向两沽突围之敌。东西两军第一步会师金汤桥,而后主力向南同9纵及12纵一个师协力解决老城东南核心地区之敌。6纵17师(即43军128师)任攻津总预备队,在马家庄、杨柳青一带集结,在1纵、2纵突破后随时准备以营为战斗单位进入纵深分别围歼各核心据点之敌。
1月10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给平津前线发出电报,仿照淮海战场之先例,成立平津总前委。电报说:
林、罗、聂,平津前线各兵团,平、津两市委两军管会,华北局,东北局:
为着统一领导夺取平津,并于尔后一个时期内(大约3个月)管理平、津、唐及其附近区域一切工作起见,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同志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以一事权而免分歧。两市委、两军管会关于上述工作均直向总前委请示,由总前委向中央负责。总前委与华北局为平行关系,有事用函电或当面解决。
同日,总前委决定,天津总攻时间定于1月14日上午10时。
1月11日,天津国民党守军陈长捷等人拒绝了由林彪、罗荣桓亲笔签名的敦促他们派代表谈判和平的信件,关上了和平解决天津问题的大门。我平津前线司令部决定立即攻打天津,并将这一意见上报了中央军委。
1月12日,毛泽东发来电报:
天津之敌如能接受你们所提限时缴械之条件,你们即可不经攻击而占领天津。如该敌不能接受你们所提条件,则你们应于适当时间内攻占天津。
1月11日-13日,参战各部分别下达作战命令。
1月13日,林彪向天津前线部队下达了进攻天津的正式命令:
刘,1、2、7、8、9、12纵队并17师首长,并报中央:
(一)天津之敌毫无投降诚意,仅在拖延时间。
(二)各部应按计划于明日开始攻击,坚决歼灭该敌。
3、第四十四军(七纵)对津敌总攻击令
第四十四军(七纵)对津敌总攻击令(原文使用军的番号):
(1949年01月13日)
一、敌情(略)
二、我军决于14日总攻天津。以东西两路对进,主力于金汤桥会师,以拦腰斩断,分割围歼的打法歼灭该敌。
以38军和39军两个军配属炮兵、坦克、工兵各一部由西向东并肩突击。
以46军及49军之145师配属炮兵、装甲兵各一部由南向北突击。
128师任攻津总预备队,拟使用纵深战斗中。
三、44军和45军配属炮兵、坦克 、工兵各一部决于14日10时开始火力准备,11时总攻。在东局子至王串场之间由东向西并肩突击,突破后即向金汤桥发展与38军及39军会师,如友军未达该桥时,我则尽量控制该桥,越过河西,打开走廊,求得先与友军会师,而后协同分割包围歼全敌。
四、部署
(一)45军配属炮兵、坦克、工兵各一部于王串场突破后即向金汤桥发展。具体部署由该军自定。
(二)44军以130师配属炮纵野炮两个连、榴炮一个连、重迫击炮两个连,于民族门以北五十号碉堡附近突破。首先占领东北联合中学北部为立足点,而后沿铁路东侧至营门口、阎家台、新关泽胡同,向姚家台大街、金汤桥发展。
以132师配属炮兵团及总部四辆坦克,两辆装甲车,工兵营于民族门附近突破。首先占领东北联合中学南部为立足点,而后沿永业里、唐家口铁路两侧经邮局向金汤桥、胜利桥发展(如铁路道岔不易通过则经枫林村大街、东安大街、新市场绕向金汤桥、胜利桥),如友军尚未到达金汤桥时,即以一部兵力包围该区之敌主力,越过金汤桥,求得打开走廊。
以131师(欠两个团)及157师(欠一个团)于吴家嘴附近突破,由南向北攻击,发展至十二经路。该两师其他部队均于现驻地集结为军预备队。
五、战斗分界线
(一)东西(46军在内)两路以海河为界,视情况需要时可越过之。
(二)44军与45军以四合公胡同、教堂大街、福安街(均含)为界,以北归45军,以南归44军(必要时可互相越界)。
(三)130师与132师以东局子、小丰路、庄枫林大街(枫林村大街)、总站(东站)、建国道、大丰路为界,以北归130师,以南归132师。
六、通讯联络规定(略)
七、本军于贯庄设伤员收容所及弹药补给站。待突破进入纵深战斗时,于南程林庄派出一个兵站,接收伤员。
八、军指挥所第一步在东局子,而后视情况移动。
此令
军长邓华
政委吴富善
副军长曾克林
副政委谭辅仁
参谋长高体乾
副参谋长张松涛
1949年1月13日
1月14-15日,14日上午10时总攻开始,炮火轰击一个小时,130师388团、132师394团在民族门以北展开并肩突破,同时131师391团和157师470、471团在吴家嘴附近进行攻击。388团在友邻部队提前发起攻击遭敌反攻陷入危境之际,及时调整部署,围歼敌反攻部队,解除友邻部队进攻之忧。至15日上午9时,战斗基本结束。天津攻坚战经过29小时激战,一举解放了天津。共歼天津守敌13万余人,7纵歼敌12843人,其中毙伤1615名,俘敌11228名。
天津战役中,担任民族门突破任务的132师394团一营红一连,仅15分钟就攻入突破口,后遭遇敌人五次反扑,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突破口,全营坚持到后续部队到达时,全营仅剩十几个完整的战斗员。至今红一连突破天津时沾满烈士鲜血的连旗就珍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
1月14日这天,我新华通讯社广播了一篇重要文章《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 毛泽东的声明在全面总结了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后,明确指出:
现在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只要人民解放军向着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的攻击,全部国民党反动统治机构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灭。现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的政策,业已自食其果,众叛亲离,已至不能维持的境地。
1月15日,中央军委电令东北解放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正式改称第四野战军番号的时间是1949年3月11日。)
出于对华北地区具体情况的考虑,按照毛泽东原来的设想,无论是对北平或是天津,都存在着用武力攻取和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的两种可能性。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考虑来说,当然是希望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因为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北平这座著名的文化古城,保护好新中国未来的首都,也可以保护好天津这座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但是,到底是战是和,最后还得看实际情况的发展,而主要是要看对方的态度。就如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毕竟不是敌人的参谋长。”从我方来说,只能采取“积极谈判,立足于打”这一方针,因为和平的取得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作后盾,没有强大的武力,敌人是不可能坐下来进行谈判的。攻克天津,彻底打消了傅作义所有的幻想和犹豫。1月20日,接平津前线司令部电报:北平问题因傅作义摄于我军威力,不做抵抗,已答应实行和平解决,将部队开出城外,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北平向世界宣告和平解放。
1月29日,第四野战军进入北平以前,在通县召开第四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
1月31日,北平国民党2个兵团、8个军、25个师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我44军(7纵)任务也相应改为接收傅作义部队和平改编。;国民党军第九兵团13军军部编入人民解放军第44军军部;原13军4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47师,拨归人民解放军第44军建制。国民党军原第13军代军长郑邦捷,被委任为44军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兼独立47师师长。
2月10日,我44军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所属部队一起,转入整训,进行南下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青史铭 遥看东方旭日喷薄欲出 旌旗挥舞山河红
1、平津战役三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11月29日至12月20日),对傅作义集团实施战略包围与战役分割。战役首先从平绥线发起,华北第3兵团围攻张家口,吸引傅部西援;华北第2兵团将西援之傅部主力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东北先遣兵团攻占密云、康庄、怀来,并歼敌2个军主力。至12月11日,达成对平绥线国民党军的分割包围。东北野战军主力从11月23日起,分三路入关,向平、津、唐(山)地区挺进。为防止华北国民党军从海上逃跑,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对张家口、新保安之敌采取“围而不打”,对平、津、唐、塘(沽)之敌采取“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以待部署完成后再各个歼敌。至12月20日,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内,封闭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
第二阶段(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7日),各个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之敌。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华北第2兵团于22日攻克新保安,全歼傅作义王牌第35军,军长郭景云自杀。华北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于24日追歼张家口逃敌5.4万余人,收复张家口。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共34万人,由参谋长刘亚楼统一指挥,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作战方针,经29小时激战,于15日攻克国民党军有13万守军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天津,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之战,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之一,也是人民解放军参战兵种最多的一次战役,积累了诸兵种协同作战的丰富经验。17日,东北野战军一部解放塘沽。
第三阶段(1月18日至31日),和平解放北平。天津解放后,北平25万守军陷于绝境。鉴于北平是世界驰名的文化古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尽最大努力通过谈判和平解放北平。中共北平地下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直接做傅作义及其周围人员的工作,爱国民主人士也呼吁傅作义走和平谈判道路。傅作义是抗日名将,并和共产党有过友好往来。在内战中执行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但随着国民党军的不断失败,逐步对蒋介石的统治失去信心。从1948年12月起,傅作义派代表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三次正式谈判,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条件。1949年1月21日,双方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协议》。随后,北平守军陆续开到城外指定地点接受改编。31日,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
2、战役成果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军、师),连同非正规军总计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
平津战役解放军缴获如下:火炮(门)5537 ;轻重机枪(挺)30271 ;长短枪(枝)155944 ;坦克装甲车(辆)207;汽车(辆)2390 ;飞机(架)46 ;炮弹(发)98820。
3、踊跃支前
在攻城大军的后面,是由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组织起来的支前大军,是一系列的兵站、粮站、仓库和医院。单以距天津最近的冀东地区来说,根据东北局的指示,从1948年11月下旬开始,就在为平津战役开始做准备了。在冀东区党委书记兼冀东军区政委吴德和冀东军区司令员潘峰的领导下,先后组织出动了民工200万人次,其中包括车工70万人次,驴工70万人次(按:当地的习惯,二人一畜一套车出车一天为一个车工,一人一畜出工一天为一个驴工),最紧张的时期,每天出动的马车、骡车都在两万辆左右。共拓宽、碾平以及新修公路近5000公里,翻修、加固公路桥梁500多座,沿公路两侧还修起了防空掩体和战车掩蔽棚(或掩蔽壕)。在3个月的时间中,筹集军粮1.3亿公斤(平均每个老百姓14公斤),食油40万公斤,食盐50多万公斤,猪2万多头,军鞋100万双,军服几千万套,马草3000多万公斤,烧柴8500多万公斤。军区卫生部筹建了4个野战医院,各军分区都建立了休养所。在天津战役开战时,又组织了270个担架团,轮流随军行动。
而在天津战役开打之前,我地下党的同志已经把天津敌人的兵力配备图和整个城防工事图事先交给了作战的指挥员,他们可以做到有准备地作战。在古代兵家的口中,这叫“按图索骥”;在当时的指战员口中,则有一句很通俗的话,叫“坛子里捉乌龟,手到擒来”。
没有人民的支持,哪有我军的胜利。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大量消灭了其有生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从而大大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1)、辽沈战役的意义:
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占了优势,而且数量上也占了优势。战役的胜利,使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淮海战役的意义: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3)、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1949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联名致电在上海的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的新年贺词中写到:
1949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将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适当的代表人物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
五星出中国利东方,一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新中国呼之欲出!
向为建立新中国而流血牺牲建立不朽功勋的父辈、献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主要参考资料:
《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1月)》
《军事科学院:邓华纪念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高体乾:邓华同志在辽沈、平津战役中》
《高体乾:胸怀全局——忆邓华同志的几件事》
《李化民:忆邓华同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战指挥》
《史诚:实事求是的将军》
《岳宣义主编:无敌的铁拳----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集团军军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2年4月)》
《步兵第160师师史(1990年8月)》
《王树增:解放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袁庭栋:大决战 平津战役(四川出版集团 天地出版社 2013年6月)》
《侯春奇:从战略上看毛泽东是如何指挥三大战役的(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年2月12日)》
《金冲及:三大战略决战中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年2月6日)》
《张克里:刘亚楼谈平津战役(福建党史月刊 1992年1月1日)》
《杜洪昌:刘亚楼在平津战役中的一次重大建议(领导文萃1998年3月15日)》
《四野第157师子弟研究组:四野第157师研究(内部交流本 2017年10月)》
《许志勇主编:军旅情怀(第一卷)(寻路大中华杂志社 2013年1月)》
《陶南滨:第四野战军第43军之132师的前身和组成、慨况和主要战绩(360个人图书馆)》
《CAPF海口卫士博客:军史资料汇编(十二)第四野战军第43军所辖第132师(原第44军)的荣誉和战绩、战斗英雄和英雄团队》
《百度百科》
《铁军文化(公众号)》以往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文章、图片、插图、音乐、歌曲、视频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涉版权问题,除向原作者表示谦意外,本微信公众号接到举报后,将删除涉及版权的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铁军文化(微信公众号)》。
扫描或长按下方铁军文化二维码,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