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 :《长征组雕》的精神意蕴

文摘   2024-12-20 07:01   北京  

感谢您点击上方 铁军文化 加关注

解放军报:《长征组雕》的精神意蕴

原文标题:《长征组雕》的精神意蕴

■ 吴为山(作者系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原载:《解放军报(2024年12月1日)


     


解放军报:《长征组雕》的精神意蕴


■ 吴为山



导 读
   

   长征题材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雕塑创作不断重塑和深化的主题。创作团队在这3年中,围绕长征行进路线对十送红军、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等题材深入分析,在构图、构思上力求寓真实于浪漫主义表现中,并以大构成的整体气象抒写恢宏的雕塑诗篇,化写实于写意之中的艺术手法,塑造整体与个体形象,形体凹凸隐显,正暗合征程的跌宕峥嵘。






《长征组雕》之娄山关大捷(雕塑) 吴为山主创

雕塑是在空间中建立的精神的实体,以其艺术感染力激励、鼓舞人民。以组雕形式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立碑是我多年的愿望,而对于革命历史,对于艺术传统而言,不仅要通过艺术创作,表现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而且要通过创作培养更多青年艺术工作者自觉地为红色文化塑像。因此,作为党培养的文艺工作者,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创研班导师、班主任,我当有此担当。自2021年始,我与20多位青年学员重走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感怀先辈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领悟其崇高理想追求,将无限崇敬之情熔铸于创作中,终以作品《长征组雕》让那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形象,成为永恒的丰碑。

习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还在世界历史上书写了壮丽篇章。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的漫长而艰苦的光辉历程,有着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江西瑞金,乡亲们依依不舍十送红军;湘江上游,浮桥被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炸断,官兵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突破封锁线;贵州乌江,红军不畏天险,毅然强渡;贵州遵义,一场重要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转折……娄山关大捷、巧渡金沙江之后,彝海结盟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取宝贵战略时间;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至此,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篇章。

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表现这次伟大远征的电视、电影、文学作品较多。关于这一题材的绘画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创作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了一系列红色经典,构成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篇章。例如,吴作人的油画《过雪山》、董希文的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沈尧伊的油画《遵义会议》,以及傅抱石的中国画《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词意》《清平乐·六盘山词意》《更喜岷山千里雪》等经典绘画作品。但以组雕形式表现长征,却一直付之阙如。

进入新时代,美术家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加自觉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的技艺,传承和展现长征精神散发的永恒光辉。2021年,中国美术馆《长征组雕》创作项目立项。起初,我们创作团队成员根据长征内容进行构思并创作,但绝大多数都是跨步、举旗、吹号等概念化的造型。一个缺少精神生命体验的创作团队是做不出真实感人的作品的。因此,我们决定沿着红军走过的路,重温长征精神。带着对红军的崇敬,带着对战争的想象,我们多次走进福建、贵州、四川等地区采风,同时走访当地群众,聆听他们的回忆。这种收集口述史的方式,让雕塑家们收获了诸多鲜活、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听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们的热情、感动,被灵感火花点燃,恍如置身于红军队伍,在枪林弹雨中奋进;我们的思路打开,一幕幕摄人心魄的场面浮现脑海……

长征题材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雕塑创作不断重塑和深化的主题。我们的创作团队在这3年中,围绕长征行进路线对十送红军、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等题材深入分析,在构图、构思上力求寓真实于浪漫主义表现中,并以大构成的整体气象抒写恢宏的雕塑诗篇,化写实于写意之中的艺术手法,塑造整体与个体形象,形体凹凸隐显,正暗合征程的跌宕峥嵘。其中,既有大气磅礴的场景描绘,也有细节刻画,旨在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段,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现长征精神的历史力量和美学魅力,激发广大观众爱党、爱人民军队、崇尚英雄的情感共鸣……

在收集资料与创作过程中,我们深深为那些真实事迹所打动。它使我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倾注了真情。

譬如,在表现《强渡大渡河》时,我们对照现存实物、文献时,发现强渡大渡河的船并非以往美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平头船,而是翘头船。这艘造型奇特的当地木船长10.5米、宽2.3米、高2.2米,船身呈三角形,船头高高翘起。这种造型,不但能减小水流阻力,而且翘起来的船头让船工便于倚靠,也便于在回旋的激流中掌握行船方向。正是在当地船工舍命帮助下,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分两批乘坐翘头船,渡过湍急的大渡河。经过激烈战斗,勇士们成功控制对岸渡口。随后,中央红军先遣队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安顺场开始强渡大渡河,最终渡过了这一天险。雕塑《强渡大渡河》就是按实际的翘头船来进行艺术加工的,极具造型上的力度与构图上的动势。我们永远忘不了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时,了解到一位19岁的战士肠子被打了出来,但他自己把肠子按进肚子,用裤带把它勒紧,继续划船向前冲,这也成为这组雕塑创作的原型之一。

19356月,中央红军抵达夹金山脚下,向着长征途中的第一座雪山进军。夹金山地处邛崃山脉龙门山中段,平均海拔4000多米,山上终年冰封,白雪皑皑,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在翻越雪山过程中,很多红军官兵牺牲了。一位战士在爬山时,突然发现雪地上露出一只手,手里握着一本党证和一枚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3月入党。这枚银元是他向党交出的最后党费。因担心身体被积雪埋没,所以他高高将右手举起来。即使到了生命最后时刻,这位红军战士仍不忘作为党员该尽的义务。这个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是我们在创作《爬雪山》时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

我们在创作《过草地》时,也得到历史事件的启发而使得作品内涵升华。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指的是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此地多为高原湿地、泥质沼泽。人、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每年5月至9月为雨季,沼泽变成漫漫泽国。中央红军是在19358月开始过草地的。这时当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夜间气温很低,冻得人们瑟瑟发抖。红军官兵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有的甚至是跟自己背靠背休息的战友。红一军团有个班就是这样,几个人一组,相互依靠着,怀里抱着枪坐在草地上,像熟睡一样,但再也没有醒过来,俨然一座永远凝固的组雕。雕塑《过草地》就表现了一组这样的情景,深沉凝重,催人泪下。

在策划、创作《长征组雕》时,我们带着深深的革命情感,希望让观众从雕塑艺术中感受长征血与火的艰苦岁月。这组作品按时间顺序呈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轴,用丰富的雕塑手法呈现不同情节,并通过独特角度和真实细节讲述事件发展。创作团队、展示设计团队就像导演调度画面,并利用空间、造型、色彩、光影,利用多种手段处理各种关系,使时间、秩序与情节满足创作要求,实现叙事宗旨。在《长征组雕》的展示现场,一座座雕塑有机地串联起红军长征的基本路线。在整体上,组雕由一个具有精神性、象征性的场景和15个红军长征途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组成,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其高低起伏、曲折蜿蜒、轻重疾徐的视觉节奏,犹如一首铿锵有力的进行曲。

这组雕塑首展于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大展,许多老战士在《十送红军》前唱起革命歌曲。很多观众看到含泪惜别的乡亲形象,看到金沙江、大渡河的船工,感叹人民的力量;看到沉入湘江的红军,看到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泪流满面;看到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的光辉形象,深感革命先辈的伟大和崇高。

《长征组雕》,是新时代弘扬革命传统、抒发艺术情感的重要载体。今天,这组雕塑巡展于全国,让观众重新追寻长征足迹,深度感悟长征精神。

(作者系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扫描二维码欣赏《长征组雕》作品

点击以下链接看《铁军文化(公众号)》以往文章

1.军史钩沉:红军“三方四路”长征真相

2.解放军报:历久弥新的长征精神

3.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的兵力状况

4.回望长征第一渡

5.从历史烟云中驶来的长征渡船

6.军史上的今日: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7.第54集团军编制内参加红军长征的部队战斗历程简介(微信版)

8.肖向荣:以文达心,以品入作——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创作谈

9.史诗级的红色演艺: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在江西省于都长征大剧院首演

10.长征的河

11.一张长图了解长征!

12.永不磨灭的“长征印记”——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探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13.解放军报:寻根励志“长征源”

14.央视军事推出十集纪录片: 《航程二万五千里》从空中俯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15.赣南日报:谋划与运筹 红军长征的决策与出发

16学习时报:中央红军长征为何七易落脚点

17.凌步机:有关中央红军长征决策和准备两个传言的辨析






【免责声明】本微信号转发分享信息,转载的文章观点仅代表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号观点。转发内容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涉版权问题,除向原作者表示歉意外,本微信公众号接到举报后,将删除涉及版权的相关内容。
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信息互享,但本微信号鼓励和支持原创作品。如若转发本微信号的原创文章,请在下方留言。
本篇内容转自《解放军报(2024年12月1日)》。
扫描或长按下方铁军文化二维码,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谢谢您的阅读


点击下方的“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若能分享给您的朋友,那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

铁军文化
铁军文化 文化铁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