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总有点“精神分裂”

健康   2025-01-09 20:32   江苏  
私以为一个好的外科医生,某种程度上总是要有点“精神分裂”的。

他得杂糅两种气质,一方催他奋勇,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才好拼力挽回些生机。另一方又勒令他要克制,性命相关,有时迟疑妥协反倒对患者有益。

身处其中,这种情感上的分裂并不易察觉,但读其他医生的书时,感受就极强烈。

像是撰写《刀锋人生》的心外医生韦斯塔比,勇敢到近乎自大,即使他本人在书中也这样承认。

而著作另一本《当医疗出错时》的丹尼尔医生,字里行间充满着怀疑与反思,有时甚至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

面对这种贯穿医生整个职业生涯的矛盾,却想起两个脍炙人口的文学角色来。

无论有没有读过堂吉诃德,多少都知道这个沉浸在旧日骑士梦里的没落贵族,错把风车当巨人挺枪挑战的滑稽故事。

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梦与狂热令人发笑,可大笑之余心里却也明白。

他似乎并不比我们这些外科医生好笑多少。

你立志要救死扶伤、要在某种病症里攻坚克难,可在十余年纹丝不动的死亡率面前,你挑战的究竟是巨人还是风车?

怀抱着理想和追求冲杀而去,再悻悻然归来,除了狼狈苦涩一地鸡毛,外加同行的耻笑,你的幻梦终究实现了吗?

《堂吉诃德》(2006)


可我并不想否定堂吉诃德和他执着的冒险精神。

就像塞万提斯刚创造出这一文学形象时,西班牙人民都把他当消遣的丑角看待。但这一形象远渡重洋后,后世竟在他身上发现出不少英雄意气来。

比如鲁迅,虽然认为堂吉诃德是误把头脑中想象的理想人生虚妄做真实,但也同样认为,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堂吉诃德精神的本质内在,如果失去了,也就没有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可言。

阅读医学史,你会看到每一页其实都印着堂吉诃德的名讳。

从都灵战斗时放弃沸油,转用玫瑰油、蛋黄与松节油混合成的软膏治疗士兵的外科医生安布鲁瓦兹,到为11岁女孩切除整个肺叶的鲁道夫·尼森,再到敢于采用死亡风险高达200%的交叉循环手术的李拉海。

不胜枚举,医学史本就是一部冒险史。

韦斯塔比医生很有性格,且直言不讳,“这位纤弱的作者显然是看惯了那些把内省和脆弱当成话题兜售的医学作家。但请相信我,对于一个资深的心外科医生来说,自我怀疑这东西不是什么理想特质……不过我也知道这套矫揉造作的玩意儿是从哪里来的。”

在这种语境里,你再去读丹尼尔医生的文字,就有种堂吉诃德碰上了哈姆雷特的感觉。

堂吉诃德已经朝风车去了,哈姆雷特还在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是医生灵魂中的另一个角色。

《哈姆雷特》(1996)


假设堂吉诃德代表着人类精神中的冒险、执着、与行动,那哈姆雷特则充满了犹豫、忧郁以及缺乏行动力。

这位丹麦王子的种种特性,均根源在他对人类苦难的疑惧、清醒和正视。他不相信什么方法能一劳永逸地结束矛盾,也不愿做自欺欺人的精神幻梦。

如果说鲁迅所写“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最后一句是在写堂吉诃德,那前三句都是在写哈姆雷特。

虽然韦斯塔比对医生的这种迟疑嗤之以鼻,但这种对医学边界的冷静、对高尚愿景的怀疑,以及对患者真实情况的体悟,的确是医生不可缺少的特质。

毕竟如他一般顶尖的外科医生少有,如你我的医生更多。

我们能够有失败的勇气,可患者却没有失败后再成功的机会。

如果你读过这个账号的几篇随笔,估计也不难发现,这种自信又犹豫的分裂特质在过往文章里无处不在。

这篇里还是“我辈岂是蓬蒿人”,换篇文章就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如何调和与平衡呢?如何让这两位世界文学里的双子星在医生的脑中握手言和呢?

这个问题横跨英西德俄中,千百年没有回答。

《英雄本色》(1986)


钱理群先生在《丰富的痛苦》中记录了鲁迅的做法,是无可选择的选择,但亦是一种选择。

那就是“用堂吉诃德精神去处理哈姆雷特所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外科医生的路,知不易、行亦难,做堂吉诃德痛苦、做哈姆雷特也痛苦。既然痛苦是种无法回避的定数,只有将它变得丰富。

文章来源:江行无题
文字/江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END-


点关注,总有你想看的

柳叶堂
致力于搭建专业的外科医生交流、学习平台,帮助更多的外科医生相互切磋、共同成长,使先进的治疗技术和外科理念得以传承并快速普及和发展,以期更多的病患可以获得更有效的治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