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48岁主治却领导2个副主任医师!能力强技术好,科室重用,主治医生也能当科主任!

健康   2024-12-30 21:31   江苏  

48岁主治却领导2个副主任医师

科室非常重用,职称为啥却很低?

这到底为什么呢?职级倒挂的现象在医疗圈为何那么普遍?今天必须得好好讨论一番!
12月初,贵州一名医生发文表示:“上到三甲,下到基层,职级倒挂的现象特别普遍!我今年48岁,职称是主治医师,多少年来我一直都是诊疗组的大组长,手底下有5个医生,你们敢相信吗?我管的这几个医生里面有两个都是副主任医师,职称都比我高。

“很多人问我,说你一个主治医生怎么连副高都能管,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呀?我真想笑,如果真有关系,也不至于当了几十年医生还是一个主治!我之所以成为诊疗组的组长,纯粹因为我是技术型的医生,他们常常叫我‘老工匠’,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嘲笑我。我确实只知道闷头开刀,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其它事一概不想管,所以哪怕我都48岁了还是一个老主治。职称上虽没有长进,但治病救人上我多年来却有自己的心得,所以颇受好评,科室非常重用,在救人上,我说话的分量还是很重的,所以即使他们是副高,也得听我的建议……

令人惊讶,主治医生居然能领导副主任医生,这听上去可真新鲜。

对此,扬州一名神内医生表示:“这没什么新鲜的,哪个医院都有这种情况,极其普遍!职称是职称,职务是职务,职称是卫健委等部门颁发的,主要看学术能力;职务是医院聘用的,主要看临床能力和诊疗技术,职称和职务不匹配就是职级倒挂。现在有很多副高、正高,水论文那是一绝,在职称晋升上自然如鱼得水,但真要论治病救人的临床能力,那跟刚毕业的小医生也没啥区别了,这样徒有虚名的医生怎能堪当大任呢?所以,诊疗组的组长或者科主任必须得是有真技术的人才,就算你职称再低,只要技术过硬,哪怕是个主治,医院也会考虑聘用你成为组长或者科主任!”

一语惊醒梦中人,经过医生的解释,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据多家官媒报道,迄今为止,能把职级倒挂做到炉火纯青的人物只有一人,那就是扬州某大三甲的90后主任!

据了解,2019年,扬州某顶级三甲从南京鼓楼医院引进了一个心外科团队,其中一位90后医生就是这个团队里的重要一员,那时,这名年轻的医生还只是主治医师。虽然只是主治,但他的临床能力却令人惊叹!

以往,扬州这家三甲医院的心外科基本不开展大血管疾病手术,但自从这名90后主治医生来到后,科室年手术量频频破纪录,在2022年就突破了800台,跃升江苏省内前四名。要知道,截至2022年,中国单中心心脏手术量1000例以上的医院,不超过百家,在地级三甲中,心脏手术量能做到800例左右的,实属罕见。

在这名90后医生的带领下,科室的口碑急速回转,好评不断,他也成为中国三甲医院中最年轻的心脏大血管中心负责人之一,令人羡慕又敬佩!

所以,职称高又能代表什么呢?它似乎和做手术的能力也并没有太大关系,在大大小小的医院中,有太多主治医生肩扛着组长或者科主任的重任,虽然临床能力强、技术也过硬,但由于不会写文章、不善于交际,职称晋升始终止步不前,这种职级倒挂最令人心痛,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笔者为这一类医生叫屈!


技术大拿、患者非他不可

遇害前却只是一个主治医师

我们欠李晟医生一个高级职称!

职级倒挂现象让笔者想到了已故的技术大拿李晟医生,思之泪目!

几个月前,李晟医生被歹人杀害,李医生的亲朋好友、曾经救治过的患者以及当地很多市民自发组织前往吊唁,笔者当时在浙江出差,也自发去悼念了李晟医生。

众所周知,李晟医生是一位名医。他1996年参加工作,医术得到了全院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很多患者在看病时都直言“非李晟不可”,还有欧美患者跑到中国来找李晟医生做手术,甚至院领导和他们的家属生了病都找李晟医生做手术。

李晟医生在患者中的口碑极好,从前往吊唁的不同患者口中,我听到了人们对他的赞颂,毫不犹豫地说,李晟医生是一位医术高、态度好、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生。在温医大一附院发布的讣告中,院方也不吝赞美,对李晟医生的去世深感痛惜,认为李医生的逝世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乃至浙江省心血管领域的重大损失。

就是这么一位名声在外、极其优秀的外科医生,笔者在查看他的简历时意外发现,年近50的他,生前竟然只是一位主治医生!这种职称和能力不匹配的倒挂情况令笔者感到十分惊讶!怎么,这样一位能力超强的医生,为何还不能晋升高级职称呢?

为他感到委屈的人有很多,知名自媒体博主叶老师都在痛呼:全温州一大半心脏手术都是他一人所做,他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大拿,甚至科室主任突发心梗,第一时间也指名要他做手术,同行对他的医术高度认可和信任,这样一个医德、医术都极高的医生,到了知天命之年,却连一个副高都不是?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一直都在寻找李晟医生未能晋升副高的原因,直到有一天他的同事和身边朋友告知广大网友:“(李晟)读的是在职硕士,但因为忙于临床工作,一直没有时间提升学历,因此影响了他的职称和晋升。他认为只要把病人的病治好就满足了,也并不在意职称这种虚荣。”

李晟医生的大学同学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其大学同学表示:“李晟专业实力过硬,是他们全院唯一一位能承担治疗组长的主治医生,全院一半的冠脉手术出自他手,由于全部心血扑在临床上,李晟职称晋升很慢,一直到遇害前还是主治医生。他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为了抢救患者,他错过最后一次硕士毕业考试,从而无缘晋升,在高学历遍布的温医附院,学历不如别人,就算手术能力再强,职称晋升也难轮到他。”

真的心酸,由于抢救患者,从而错过硕士毕业考试,之后职称一直停留在主治上,虽然能力强,一直担任组长,却始终没有进一步获得职称上的荣誉,这样优秀的医生,职称和职务倒挂严重,让我们感到委屈。

我想,李晟医生是完全配得上高级职称的,无论是在临床能力还是医德医风上,都配得上,我们欠李晟医生一个高级职称!


唯论文、学历、奖项、帽子何时才能真的去掉?

临床、学术分开评审是迫切的!

我们要学习协和经验!

其实,我们总能看到很多文件都有这样的表述:坚持破除四唯倾向,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不将人才荣誉性称号等“帽子”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

破四唯说了很久,可是一到评职称的时候,硬性条件还是论文和学历那些东西,这对于埋头苦干、一心扑在临床上的医生非常不利。

作为从业多年的医生,我们都心知肚明,高年资主治和副高可能就差两篇文章,能力真没啥大的区别。在整个医疗圈子里,除了顶尖的大牛和下面躺平的医生,最多的就是中间层医生了,他们的能力都是大差不差的,好也没有多好,差也没有多差,可就是因为一个副高职称,你有了,他没有,从而就导致职业生涯有了天差地别的结果。

在目前职称还没有办法取消的情况下,所有医生都不得不拼命去争夺这个为数不多的资源,也实在心累,怪不得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人出来建议废除医生职称制度,实行主诊医生负责制。

纵观整个医学的历史,学术是很重要的,但临床技术更重要,作为一个人,你不可能两者都顾全,既然有的医生想成为医学科学家,有的医生只想成为出色的临床专家,那在职称评审中为何不能把科研和临床分开评呢?

笔者可以给出这样一种前景,在评审高级职称时,注重临床的医生,实操能力很不错,但科研不太精通,那就以临床为考核重点,可以称为“临床职称”;以擅长做科研的医生,但治病救人的能力不太强,评职称时以科研为主,可以称为“科研职称”。将医生的职称按照不同的岗位分为临床型、教学型、科研型,各有侧重,哪方面强就评哪一方面,而不是统一要求,这对于当前大多数医院单一、狭窄的晋升通道而言,确实是一个值得设想、值得借鉴的新出路!

其实,上述笔者的设想也是协和最新推出的“协和经验”,早在去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薛海宁就推介了协和经验。

会议上,在改革职称制度方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提及到:“试点医师类职称增设了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岗位。我们也开展了科研人员自主评审,使职称晋升的通道越来越宽,医师的职业前景也更加多样。”

为协和点赞,笔者真的希望,在协和的引领下,能有更多医院积极将科研和临床分开评职称,这样,也就不会委屈和辜负临床能力强的老主治了,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文章来源:梅斯医学
撰文、编辑:阿拉斯加宝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END-


点关注,总有你想看的

柳叶堂
致力于搭建专业的外科医生交流、学习平台,帮助更多的外科医生相互切磋、共同成长,使先进的治疗技术和外科理念得以传承并快速普及和发展,以期更多的病患可以获得更有效的治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