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骨干成为管理者几个条件
职场
职场
2024-07-17 07:04
山东
待提拔的业务骨干业绩绩效排名要在前10%。既然是业务骨干,一般至少技术业务过关,没有业绩保证,也很难称得上是业务骨干。这里强调要在前10%,主要是为了服众,往往一线员工比较佩服技术大牛或业务大咖,这样也方便他们后续做管理者工作,如果一个管理者做不到业绩优秀,你凭什么要求员工做到优秀,比如一个销售主管,自己做不到1000万业绩,却要求下属完成1500w的业绩,下属肯定不服气,有的员工就会怼管理者:“我做不到,不行你做做试试”,如果管理者拿不出业绩,拿不出手段来,就很难有说服力,很难管理下属。绩效是基础,有绩效证明有能力。有能力才有可能把自己的能力转换成大家的能力,提升团队业绩。正常的思路都是业务骨干能力强,业绩好。上级领导希望业务骨干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让大家学习,提升团队能力。领导也不能让业务骨干白白奉献自己的经验教训吧,那就提升为团队领导吧,这样他也就变成由分享经验教训变成义务培训团队成员了,通过提升团队成员业绩,实现团队业绩的提升,作为管理者,团队的成绩就是自己的成绩。所以业绩好是基础,他们可以手把手带员工,可以辅导员工,快速带领团队获得好业绩,同时用业绩说话,提拔业务骨干也彰显组织晋升员工的公平性。要提拔业务骨干做管理者,需要提前和业务骨干沟通,并不是所有业务骨干愿意晋升为管理者的,有的就爱钻研技术,想走技术专家的路线,这也没问题,现在很多企业,管理岗和技术岗是两条不同的晋升路线,都可以晋升到公司高层,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成功发展,只是发展路线不一致。所以晋升业务骨干要做好提前沟通,一起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内,一直流传下来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学习好、工作好就要去做官,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让大家对管理者充满了向往,对技术专家、业务专家、甚至科学家都不是很认可,认为那都是虚名,真正有实惠的是管理者,所以无论企业、还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往往技术人员做出成绩后就会被提拔为管理者,使得很多技术人员成为管理者后,放弃了自己的专长,在技术业务领域再难有突破,因为管理者的时间不属于自己,时间都被很多杂事占用了。而搞科研、技术研究需要平稳的环境和时间的保证,这也是我国不容易出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很多技术人员不愿做管理工作,在管理工作上,干得也不顺心,导致管理没做好,技术业务也耽误了。所以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原因,我们在提拔技术业务骨干时,一定要了解他们是否有意愿做管理者,这很关键,毕竟管理和做技术业务相差还是很大的,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想干这个事,就容易把这件事干好,如果不想干,很容易应付了事,不容易出成绩。在我们要提拔业务骨干之前,我们要提前了解业务骨干的性格特点,看他是否具有管理的潜质。什么叫管理潜质呢?就是他对人的培养特别有兴趣的,很多人脑袋里是没有人那根筋的,他对人是非常不敏感的,对人也是没有热情的,这些人是不适合做管理者的。作为管理者,很多时间是在做沟通的工作,协调上级给配置资源,协调同级部门一起完成协作任务,给下属安排工作,讲解清楚工作任务,都离不开沟通。如果一个管理者不喜欢沟通,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管理者的。其次作为管理者还要有培养人才的兴趣,管理者的两个最大的任务就是通过别人拿结果,获得好业绩,另外一个就是培养下属,辅导下属,帮助下属成长。不能培养下属,就很难把自己的技术业务能力复制给团队,就不能形成组织的力量,如果还是靠管理者的单打独斗去完成团队任务,那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现实的。不懂得利用团队力量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做出大成就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将开大船”、“独行快,众行远”,不能培养人才,再厉害的人,也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牢记管理就是通过别人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西楚霸王项羽,个人能力出众,他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团队,反观汉王刘邦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通过借用众人之长,培养出高效的团队,靠团队的力量战胜了项羽。所以具有管理潜质对管理者也非常重要,没有管理潜质,做管理者也是很累的,自己累得不行,还不能获得好的团队业绩。一个人一旦成为管理者,他的影响力就会变大。如果管理者德行不过关,德不配位,就会对组织造成反噬,位置越高,影响越大,所以在业务骨干晋升管理者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把好人品这一关。人品这一关很重要,位置越高越重要。不仅在业务骨干晋升管理者这一关,人品很重要,在任何一次管理者晋升过程中,人品都很重要。因为根据彼得定律,在职场中每个人都倾向于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上去,如果不能胜任这个岗位,那么就需要人品和德行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给自己争取时间去学习,去充电。什么是人品呢?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品质,这里一般是指道德水平,个人三观取向。人品好的人三观都正,价值观积极向上,可以带领团队艰苦奋斗,努力争先,为组织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我们孔圣人早就给出了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视其所以”就是观察一个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做事。比如,你发现某个人做事的方法永远是拉帮结派、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此人能好到哪儿去?“观其所由”,就是观察一个人做事的动机是什么。比如某个人做一件事情,是为了满足私欲,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更有面子,还是为国、为民、为社会、为他人能够变得更好。具体就组织而言,一个人做事是更多为了个人,还是组织?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每个人做出一个选择,总是有其根本的原因。“观其所由”就是从根本上了解原因,这样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察其所安”,“安”是指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觉得舒服、自在。他在什么样的时刻会感到安心?使他安心的点到底在哪儿?这是组织的愿景,是关于一个人对未来价值的追求。我们判断一个人,要看他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时最自在无碍,是选择跟狐朋狗友喝酒、吹牛、打麻将,还是选择跟学习型的人一起研讨、一起进步,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