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与教养相比,天性为何胜出?在遗传与环境的博弈中,遗传为何占优?

文摘   2024-10-18 14:11   重庆  

今天看书,把我看成了一个基因论者和决定论者。

因为这篇笔记所说的观点是:如果你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阶层,那么你所受到的教养和所处的环境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个时候追求基因的优秀,或者天性的优秀就变得更重要。但是对于人类个体来讲,人一旦出生,这两样东西就变化度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高,所以,很多人在择偶优生及子女教育这两件事情上非常认真,是很有道理的。


最近我研究了人格心理学,形成了一个自己的观点:虽然大家都认为天性和教养这两者同样重要,天性的作用并非决定性;而在遗传和环境之间,遗传的影响也并不至于决定一切。

这种二元论的方法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常见方式。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倾向于寻求中庸,认为两者都重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就像物理课和化学课上的多因条件实验,我们可以固定一个变量,控制另一个变量。当变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就能看出其作用是什么。在因果系统中,所有因素并非完全缠绕,若完全缠绕,则基本可以归为单一因素。

在考量遗传与环境、天性与教养的关系时,如果教养和环境水平相似,或者它们的变化范围很小,那么此时人格差异主要由天性和遗传决定。许多关于人格与性格的研究也表明,个体的人格越来越与天性和遗传相关。

例如,历史的局限性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英雄”这一说法表明,每个时代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和教养。社会的进步意味着环境的改善和教养水平的提升,逐渐优化出更好基因的人群。尽管这个说法似乎有些悲观,但这与进化论相符,并不等同于社会达尔文主义。


历史上,有些人群的基因多次被传承,遗传的机会增多。原因在于环境与教养因素的比例相对更高。过去,社会整体环境较差,教养被少数人垄断,通常是富人、有权势的人或家境好的二代占据优势。

然而在现代社会,个人的教养和社会环境的公平性得到了提升,此时基因便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教养和环境对人格的养成作用将逐渐降低,而人性和基因的影响则会逐渐增强。

基因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像手机与网络的关系。手机安装了操作系统和应用,但不同的人用手机的方式却千差万别。就像有人在Github上分享小黄文,显然这不是手机的原本用途,但他们就是那么用。这些情况恰恰反映了基因和天性与环境、教养之间的关系。人们提到的“可遗传”并不等同于“已遗传”,应然不等于实然。

基因对现实世界高度敏感,会随环境变化而展开。马特·里德利在《先天后天》一书中举了个比喻:基因就像一个不断从环境中汲取信息的设备,以基因与智力的关系为例,如果成长环境中缺乏食物、父母的支持和教育,即使是天资聪颖的“基因优胜者”,也难以获得高智商。从这个角度看,遗传提供的只是一个发展的基线和上下限,在此范围内的发展程度则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遗传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锁定了现实性。

里德利的观点与我的看法基本一致:随着社会越来越平等,遗传与环境造成的差异将逐渐缩小,而遗传和天性的作用则逐渐提高。

这就引出了一个悖论:社会越平等,基因的作用越凸显。同时,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社会努力似乎在将环境因素拉平,因此将战场交给基因对抗。


虽然现实社会距离完全平等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这提示我们在环境因素极度不平等的背景下讨论不同群体的遗传特征优劣,实际上并不公平且毫无意义。这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提出的观点:父母教养的作用看似不大,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家庭都能提供足够支持和丰富的环境,当大多数养育环境正常时,其对人格差异的影响就不明显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教养不重要。

丽格晓冬
消费医疗商业模式研究;医疗美容评论;医学美学研究;医疗美容法学研究;医疗美容争议预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