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档挺小众的综艺,叫《亲爱的小课桌》,说是“课业教育陪伴式综艺”。
节目组很会造气氛玩梗,共鸣感太强了,感觉像是即将到来的暑期家庭生活的“预演”。
男团成员辅导小男孩做数学作业,问“1.8+1=?”
连问三遍,孩子的回答从1.9蹦到2.9,就是每次都巧妙地避开正确答案
搞得这位青春爱豆和所有辅导孩子作业的父母一样,分分钟要爆炸。
但说实话,现在的数学学起来确实比我们小的时候要难很多,大人辅导起来都困难。
丁丁现在上五年级,她的数学作业已经很少求助爸爸妈妈了,因为问了也白问
从她上三年级那会儿,我和丁爸就深刻认识到一个事实:数学真不是什么人都能讲明白的。
拿过作业来看看,题目我俩倒是都会做,但用什么方法能给娃讲清楚解题思路,能让她听懂并且触类旁通,可太难了!
常常是轮番上阵讲题,最后头皮发炸气血上涌,娃还一脸懵。
说起来,语数外三科中,数学一直是爸爸妈妈们最操心的“鸡娃科目”。
为啥?因为“得数学者得天下”。
虽然江湖流传“得语文者得天下”,但至少目前,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过来人都知道,不论考文科,还是考理科,真正能拉开高考分数的,还是数学。
比如,一个孩子能进985文科院系,多数情况下还是因为他(她)数学考得好。
可以说,在中国这个教育环境下,数学仍然是“王者”。
一直以来,数学被大家看作一门拼天赋的学科:
“数学解题不像语文,背了也不一定会,得看小孩有没有天赋”
“我们自己都没有数学头脑,孩子恐怕会遗传吧”
特别是女孩子,数学能力一直被唱衰:
“女孩子小学数学好一点,到了初中就肯定不如男孩子了,以后文科也正常……”
连我都不能免俗,在给丁丁讲数学讲的濒临暴走时,也经常这么劝自己:“果然没有数学天赋啊,算了,以后上文科吧,别逼得太紧。”
后来,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一位从事数学教育十几年的市级优秀教师,他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
“孩子天生就有数感,这种模糊的计算能力,不需要后天教育就存在。”
在这位老师眼里,数学成绩好不好,和天赋、智商都没关系,和性别更没关系。
后来,我又特意和几位很优秀的数学老师找机会深入聊了聊,发现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数学学得好、考得好的学生,在“具备数学思维”和“能够熟练运算”两方面都做得不错。对数学的理解到位,且能把握考试套路,是考出好成绩的关键。
但是呢,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把精力放在了熟悉考试套路上,对数学思维的训练极其欠缺。
而且我发现,如果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意识,那孩子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几乎完全取决于数学老师,因为它不是数学大纲里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如果你遇到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他就会给讲一讲。你要遇到一个只看成绩的,就不给你讲。
这,这撞大运的成分也太高了点吧?!
既然指望不上老师,那咱们家长就得支棱起来。
我家的路线,就是小低年级的时候用天天练和洋葱,三年级之后用学而思学习机夯实课内+培优拓展。
最近帝都西城名校HX女中的家长会上,老师特意提到,小学奥数的一些知识会明显分布在初中理科课内,如果孩子能在小学阶段接触一些浅奥知识,对初中的理科学习很有帮助。
按照老师给的方向走,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大岔子。
现在丁丁五年级,已经在用新版《高思导引》和官方教学视频来学奥数。
像我们这种数学资质普通的娃,学奥数肯定不奔着打比赛,能培养出一定的数学思维,多见识一些题目,就足够了。
平时讲错题,有学习机和学习软件顶上,拍完照就能搜出视频讲解,肯定比我俩强百倍!
说来说去,办法总归比困难多,不愁找不到路子
除了上面说的,其实在生活里还有不少给孩子做数学思维启蒙培养的方法。
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培养孩子以下3个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提取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逻辑推理:推导、思考因果、判断观点
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提升抽象思维能力的亲子游戏推荐
抽象能力,实际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符号意识和数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述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生活中大量丰富真切的感性认识,让孩子在千万次的重复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数的概念,并逐渐形成归纳的、概括的初步能力。
点数识物
所有孩子认知数学的第一步一定是数数,一一对应的数数,对小朋友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
这里推荐Learning Resources魔法方块,无论是对前期的数学启蒙,还是在学龄段的四则运算,以及期间伴随的空间思维训练,都很有帮助。▼
这个数数游戏可以玩很久,从1-10, 1-100连续数数开始;熟练以后就可以跳着数,1、3、5... 或是5、10、15...五个五个地数,有助于认钟表;还可以倒着数,有助于对减法的理解。▼
耐心地让孩子多数数,变着花样的数,会有助于他们对数量的理解,对于运算的理解。
分物品
除法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分物品让孩子体会。
比如让孩子把咖啡杯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和她自己,孩子摸索分咖啡杯的方法其实就是理解除法的过程。
有些孩子开始时每人随机分几个,然后会不够分或多出来;有些孩子会每人每次分一个,不断“减法”的过程,这是让孩子体会除法含义的过程。▼
分披萨饼可以帮助理解分数及其运算,比如6个人分3个披萨,引入了1/2的概念;继续深入一步,3个披萨,每人吃1/2 个,够几个人吃?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概念了。▼
测量
测量是数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小朋友量身高用的量高尺可以帮助理解小数;
格子数学纸可以用来理解面积;
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做烘焙,水、牛奶要加多少,可以帮助他们很直观地理解体积;
温度计可以帮助小朋友理解负数,-2度和+3度之间差了几度;
体重计小朋友饭前称一下,饭后再称一下,那么重了多少,可以很好地理解小数的加减法。▼
提升逻辑推理能力的亲子游戏推荐
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是指,人能够有效地利用数字进行计算、量化、推论、归纳、假设等复杂的数学运算的能力。
《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和《小学课程标准指南》都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呢?
1. 让孩子亲手操作:
摆弄物体,让孩子理解数学的内涵
2. 多利用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容易接受也最乐意参与的模式。
3. 帮助孩子归纳、总结、比较
提高数学逻辑能力
下面是几个让孩子利用游戏,感受和理解数学逻辑推理的例子:
多问“为什么”
不仅孩子可以问我们为什么,而且我们也可以问孩子为什么。
逻辑推理过程的第一步是获取信息,得到了信息后才能进行梳理总结等过程。
我平时会鼓励孩子多观察和注重细节,并且常常提问为什么,鼓励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下雨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出去踩水,这时候可以引导他们观察:
早上的水洼有多大?
下午的水洼怎么变小了?
晚上水洼为什么不见了?
为什么大雨过后花会落呢?
爸妈都知道,孩子到了两三岁以后,追问“为什么”成了他们的日常。
其实这就是他们在思考,他们非常努力想弄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这个世界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当孩子在家里问你“为什么”,如果不清楚怎样引导,最简单的三种回应是:
分类与比较
我常常和丁丁一起玩“一日记录表”的游戏。周末带孩子外出游玩回家后,和她一起画个表格,总结我们当天都干了什么。
这时候,我希望她能总结出我们做的几类事情,而不是把每件事单独列出来,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分类任务。
举个例子:
孩子回忆了今天全家一起去了公园,喂鱼,玩滑板车,支帐篷,吃饭,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回家的路上买玩具、买书。
这中间逛公园,喂鱼,玩滑板车,支帐篷都可以归为玩;除了玩,还有吃饭,交友和购物,分别用四种不同的颜色代表四大类活动,记录下来,在之后的几周内,她都和妈妈一起记录。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到家,妈妈们也可以让孩子把在幼儿园的一天从头到尾讲给你听。▼
早晨进校门、放书包、下楼做运动、上课、午餐、睡觉、吃点心等等,讲了这么多实在看不出什么规律,但如果分了类就不一样。
把幼儿园活动按照吃、休息、上课、玩分出几大类,然后按照时间顺序画一个表格,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在幼儿园花时间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代入情境
低幼孩子的数学应用问题也需要掌握日常生活中可用的技巧,关键一点是:带入情境。
父母要多尝试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具象情境,和孩子交谈知识,让孩子把情境中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能够对应起来。
对于学前的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有很多例子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
今天小朋友要过生日了,我要送她最喜欢吃的纸杯蛋糕和糖果做为生日礼物,但是为了她的健康控制数量,两样东西加在一起送10个,可以怎么送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学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了解孩子的思考过程:
1. 你听明白这个问题了吗?
2. 你打算怎么做?
3. 你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4. 你检查过你的答案吗?
5. 你觉得你的答案对不对呢?为什么?
6. 你能告诉我你的解题方法是什么?
7. 这道题难不难?
8. 你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我们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下:
路边脚踏车太多,乱还浪费,怎么办?
爱吃零食的同学越来越多,怎么办?
图书馆分类乱,找书困难,怎么办?
鼓励孩子们思考和他们切身相关的问题,指出问题的根源并从各个角度去了解这个问题。
我之前在公众号里也写过一些关于数学启蒙和学习方法的文章,除了有我家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用过觉得不错的数学教辅种草之外,还有身边一些数学牛爸牛妈无私的实战经验分享。
其实学习这件事,未必每个细节都得家长亲力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