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被我狠批一顿,关系崩了

文摘   2024-12-04 21:29   河北  

我们80后90后,可能是最不容易的一代父母。

一边要治愈自己粗糙磨砺的童年,一边要与日益衰老的父母和解,一边要守护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一边还得焦头烂额地处理职场事务,应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

真累!

可我们毕竟不是写好程序的机器人,偶尔也会有情绪爆发的时候。

前几天检查丁丁作业,发现本该早早完成的作文一直拖了将近一周还没写,我这火气腾一下直冲天灵盖。

不用怀疑,小姑娘被我狠批一顿,俩人对着嚷的脸红脖子粗,大眼瞪小眼,一副不共戴天的架势。

一直到晚上,丁丁都不愿意跟我说话,一边抹眼泪一边写作业。

我余怒未消,也不想搭理她,俩人就这么较着劲。

等娃自己回屋睡了,我依旧睁着眼,难以入眠。

脑子里始终盘旋着一个念头:“到底我该怎么管孩子才好?”

说轻了,不痛不痒,顶多好个两三天就故态复萌。说重了,这个年纪的小姑娘本来脸皮薄自尊心强,回头搞不好再来个逆反,不是更完蛋?

熬到夜里快一点,干脆不睡了,起来看书。

从书柜里翻到一本很久之前买的书,正巧就是讲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的。

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平静下来,开始反思自己。

为什么我对丁丁越来越严厉?我是真的为她好,还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她的身上?我为什么连听她解释的耐心都没有了?我到底是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

所有的这些疑问,在这本书里几乎都找到了答案。

我提炼总结了三点最有启发的内容,把它们分享出来。如果大家也正在或者即将面临同样的麻烦,可以耐心读一读,想一想。

1、怎么指出孩子的错误,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作者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孩子抵触批评指责,很正常,咱们无需上升到道德层面去展开批斗和自我怀疑。

卡耐基在《人生的弱点》里说,“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

所以当我们用比较重的话指出孩子的错误,希望他改正时,常常事与愿违,孩子根本不会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而是感受到自己不受尊重,想要跟你对抗。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当父母无限放大一个错误时,孩子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觉得困难是不可战胜的,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没用,干脆破罐子破摔。

那,到底我们应该怎么说,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接受批评?

答案是:积极的语言,肯定的态度。

先给予肯定,告诉孩子他做得好的地方,然后指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再给鼓励。

这样,既不会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也不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对做出改变也没有那么强的恐惧感。所以,他们更可能会愿意面对错误,走出困境。

比如,很多孩子闻之色变的练琴。

可以这么试试

先肯定孩子:这个曲子挺难的,你还在反复地练,真的很刻苦。你记谱子的能力远超过妈妈,弹的速度也很好

然后指出孩子的问题:如果你再注意一下这里的节奏,听起来就更好了

最后再给鼓励:妈妈特别佩服你专门挑这么有挑战性的曲子来提升自己的技巧,加油!

这么沟通,孩子会意识到自己哪里需要改进,更加努力地练习。

想想看,我们批评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情感宣泄吗?是彰显权威吗?

都不是。

我们想达到的,是帮助孩子去“定义”问题,去解决问题。

我们也可以用“我注意到你最近XXXXX”来点出问题。然后用好奇的态度,花上几十分钟,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很多时候,孩子跟你说着说着就自己想清楚了,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到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谈话氛围比内容更重要

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掏心掏肺说了一大堆,就差把自己感动哭了,结果一看娃,人家正走神呢,根本无动于衷。

血压高不高?!恨不得上去给两下出出气

原来我一直以为,孩子这种表现是缺乏共情能力,或者是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但读完书才发现,是我们谈话的氛围跑偏了。

心理学有个梅拉宾法则孩子接收的信息只有7%来自谈话内容,93%来自父母的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

所以有心理学家说,改善亲子关系做到一件事就行——跟孩子谈话时,不要皱着眉头。

皱眉这个动作,很容易让孩子误判为爸爸妈妈在生气,这会启动大脑杏仁核的逃跑机制,一个一心只想逃跑的孩子,是没办法听父母说什么的

英文里有个俗语,一个微笑比 1000 个词都管用,同样的,说100次“别哭了”都不如抱抱孩子,更能帮助孩子减压。

孩子只有感受到我是安全的,我是被关心的,被理解的,才能听进我们的话。

简而言之,就是谈话内容可以严肃认真,但氛围尽量有爱一些,别弄的跟阶级敌人斗争似的你死我活。

3、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自驱力这个东西,挺玄学,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特管用。

你去看那些某个领域做的出色的娃,基本上都是自己鸡自己,内驱力很强悍。

有的妈妈说,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比如打游戏)内驱力超强,可一到学习上,全靠大人催着老师管着才动一动,怎么破?

其实,也挺正常的。

美国曾经展开过一项针对高中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真正热爱学习并且愿意主动学习的孩子,只占总数的不到10%。

换句话说,90%的孩子没有那么强的主动学习自驱力

有60%的孩子能达到勤奋学习就不错了,还有40%的孩子坐在课堂里根本没有听进去。

想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我们还得找点方法。


  • 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有位粉丝说,孩子在学校里几乎天天被老师批评,她都麻木了。


有一天孩子回到家,说:“我今天只被点名了一次,是不是有进步啊?


这位粉丝跟我讲,一瞬间她就重新燃起了斗志:“孩子都没放弃自己,希望获得认可,我凭什么放弃呢?”


没有一粒种子不想发芽,没有一个生命不想要去证明自己


哪怕是一点点微弱的改变,一点点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 自主感、胜任感、连接感


有些不涉及原则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比如到了周末,可以让孩子自己安排写作业和放松时间;比如压岁钱的30%可以让他们自己决定要买什么(当然视压岁钱总金额而定);比如让他们自己挑选衣服和鞋子的款式和颜色搭配,等等。


放手让孩子做决定做选择,孩子会感觉到他是自由的,不是被迫的,做事更有主动性


我们也可以将一个难的目标,分解成孩子可胜任的小目标,即便没做好,父母也是给他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指责。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会对做的事有一种热忱,动力十足。


  • 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


无论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有多高,请记住,家是帮助孩子恢复元气的地方,而不是另一个战场。


如果孩子每天都处于一种生存模式,时时刻刻提防“爸爸妈妈又不开心了,又要批评我了”,一天到晚战战兢兢,他是很难进入专注的思维模式或者学习状态的。


我们要让孩子更好地学习,首先得让自己平静下来,尽量不要把负面情绪和焦虑传递给他们。


父母身上平静的力量,会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很安全,更容易主动专心地去做事情。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孩子在各方面都好的时候,我们对他没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越需要我们爱的时候


以上,共勉。


想加入丁妈学习交流群的小伙伴,扫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即可进群~



丁妈爱学习
丁妈,现居天津,80后学习型妈妈,曾任上市公司总监。家有10岁女儿丁丁,爱英文、爱旅行、爱画画,读过5000+本书,走过100+城市,英文词汇量目前7000+,获过安徒生(国际)艺术奖金奖。关注我们,和娃一起享受快乐,蓬勃生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