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递归说”
黄 缅1,徐盛桓2
(1.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2.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本文引入数学中的“递归”概念,对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委婉语的生成原理在于原用语的语义信息被有效调用,进而生成新的替代用语,即委婉语。这一替代用语由原用语派生而来,并用于表达原用语的含义。委婉语主要采用了谦辞/敬辞和避讳两种语言交际策略。在构建过程中,委婉语通过“情经辞纬”的方式得以形成。对于委婉语的递归研究,本文聚焦于语义递归层面,这与生成语言学所关注的句法递归存在显著区别。
关键词:委婉语;语义递归;自我调用
体认语言学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王 寅
(四川外国语大学 语言哲学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
摘 要:美国著名学者雷科夫和约翰逊等反思了索、乔二氏的语言学理论,基于体验哲学建构了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一系列语言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现已成为国内外的主流学派。四川外国语大学体认团队近年来发现他们的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尝试汲取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中国古代的身体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理论等,在把体验哲学修补为体认哲学的基础上,将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弹指之间,这一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已有了十年的历史,值此时机我们拟对其进行简要回顾,并做点滴展望。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体认哲学;回顾与展望
体认语言学十年发展史——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杨玉顺
(四川外国语 大学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摘 要:休认语言学作为中国本土化的语言理论,在过去十年里发展迅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中国知网2014—2024年间体认语言学研究的期刊论文数据,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体认语言学及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发现:体认语言学当下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体认研究主要包含六大热点领域和三大研究趋势。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相关领域的探讨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体认研究;可视化分析;发展现状;研究热点与趋势
汉英学术指导互动中的权势建构:基于定量数据的个案研究
任育新
(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权势及其建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考察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汉英四类学术指导互动语料,以元语用话语策略“问题”和 question(s)、人称代词“我”和“你”及I和 you、身份标记“老师”等三组词汇的使用为例,对权势建构进行定量考察。研究发现,在四类在学术指导互动中,默认高权势一方的指导教师和默认低权势一方的学生均使用了一定量的“问题”和 question(s)来建构己方或交际对象的高权势或低权势;“我”和“你”及I和 you具有标示己方或交际对象权势的突出特征,指导教师使用“我”和I的比例整体上低于学生,而使用“你”和 you 的比例整体上高于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另外,在汉语学术指导互动中,默认低权势一方的学生会通过使用“老师”这一身份标记来建构直接交际对象的默认高权势。本研究对权势建构的定量分析对未来相关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
关键词:学术指导互动;权势建构;定量分析;个案研究
《易经》卦解话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周薇薇1, 李凯旋2, 毛延生1
(1.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摘 要:《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卦解蕴含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本文试图从场域、逻辑与路径三个维度探讨《易经》卦解中的语用充实,深入分析《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解读当中的语用运算。结果发现,《易经》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涵盖了语用学思想,这里所涉及的卦解离不开语境的适切性;《易经》卦解话语的诠释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对其进行语用充实,具体表现为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上述研究发现不但可以从微观上了解古代汉语阐释的语用弹性,还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文化语用视角对于汉语古典文献的语言使用解释力。
关键词:《易经》;卦解话语;语用充实
健康话语研究方法前沿与展望
赵 鑫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本文从全球视野出发,重点评述了健康话语的前沿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在科际整合趋势下“语言”与“健康”议题研究方法的对接与耦合,指出了各类前沿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并展望其在新文科、新医科背景下,采用跨学科视角优化健康话语研究路径的新进路,以期为健康话语研究带来新的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健康话语;研究方法;跨学科视角;话语路径
也论沈氏“名动包含说”:词汇—构式语用学视角
侯国金
(莆田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本文先综述沈家煊先生对汉语语法的大是非,即词类问题的研究。具体而言,沈先生认为名动词类及其句法功能的关系 “错综复杂”,于是提出“名动包含说”或“大名词观”,以便走出其所言之汉语语法两大困境:词类—功能错位,以及“简约原则”“扩展规约”抵牾。本文基于词汇—构式语用学剖析“名动包含说”以及走出两大困境的出路。沈先生的强势声言若改为弱势声言,如“汉语词有定类,但类有定职属无标记,类无定职属有标记,结果是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做主谓宾定补状语”,似更合理。汉英语言享有社会认知和语法学理上的通约性,汉语名词和动词的有标记,尤其是强标记用法都是语用压制的语用转喻,意在省力和高效,汉语名动博弈的异同正好演绎着汉语的活力和张力。
关键词:沈家煊;“名动包含说”;简约原则;扩展规约;词汇—构式语用学
多动词连用结构的语体差异及事件语义研究
彭国珍1,李 雪2
(1.浙江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关于多动词连用结构,前人尚未深入讨论,也未基于真实语料展开分析。本文以口语会话语体和书面叙事语体为例,深入探讨多动词连用结构的使用规律、语体差异及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研究发现,真实语言运用中多动词连用的数量最常见的是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与口语会话语体相比,书面叙事语体中多动词连用结构使用更多,这与两种不同语体的特点及视点运用差异有关。多动词连用结构中的多个动词根据动作之间的结合紧密程度有着不同层次的融合模式,在整体上表达一个复杂事件。另外,整个多动词结构编码的事件受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限制,最多只能编码一个场景和路径范围中发生的事件。从语用层面来说,多动词连用结构主要表示日常常规动作组合、有特定目的或计划的事件,或文化习惯事件。
关键词:多动词连用结构;语体差异;事件语义结构;场景事件
国际传播驱动的语言景观翻译
陈小慰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摘 要:本文立足于语言景观及其翻译研究,提出“语言景观”概念在当今国际传播背景下外延和内涵的延展。在此基础上,围绕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结合真实案例,着重从四个方面探讨国际传播驱动的语言景观翻译实践,包括有效借鉴译语平行文本、基于语境分析合理增删、注重延伸象征功能、适当改写突出核心信息等。本文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对语言景观象征符号在人们内心可能产生的视觉化延伸效果多加关注,以促进其更好地服务国际传播。
关键词:语言景观;信息功能;象征功能;翻译;国际传播
希尼诗歌汉译本翻译策略的语用取效研究
刘风光1,刘梦瑶2
(1.大连外国语大学 中国东北亚语言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外国语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44)
摘 要:爱尔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被认为是继叶芝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是希尼的代表诗作。本研究从文学语用学视角切入,探讨该诗作的三位资深译者(吴德安、黄灿然、傅浩)译本的异同。研究采用调查问卷,重点关注两个层面的接受者(笔者及20名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对不同译本翻译策略的取效解读。研究发现,在笔者对不同译本翻译质量评估的第一阶段取效层面,不同译者在音韵、词汇和句法上采用归化、异化、杂糅式、自由改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旨在再语境化诗歌译本特征,传递诗歌含义。在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对不同译本翻译质量评估的第二阶段取效层面,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更倾向于黄灿然或傅浩两位译者的译本,对不同层面的翻译策略阐释具有多元性;接受者的“文化过滤”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影响译本产生的诗学效果及读者对诗歌的理解,间接证明了诗歌的难译或不可译性。
关键词:希尼诗歌;汉译;文学语用学;取效行为
反转、重构和赋权:论《欢乐》中的黑人性别政治书写
方幸福,刘金鹰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玛格丽特·沃克唯一的小说《欢乐》被公认为美国非裔女作家开启新奴隶叙事的标志。该小说将黑人女性置于叙事的中心,复兴了“家庭—身份—自由”的女性奴隶叙事模式,挑战了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英雄主义奴隶叙事模式,凸显了黑人女性在文化传承与抗争中的重要地位。《欢乐》对种植园黑人女性形象进行了重构,颠覆了以往对她们的刻板化和贬低化书写。沃克还赋予了黑人女性自我掌控的权力和能动性,展现了她们在家庭及社会中从被动到主动、从被压迫者到决策者的转变,促进了性别权力结构的重塑,推动了对黑人女性角色及其历史意义的重新审视。
关键词:玛格丽特·沃克;《欢乐》;黑人女性;新奴隶叙事;性别政治书写
不合作叙述:《远山淡影》中不可靠叙述的文学语用学研究
王丽丽,玄 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叙述者违背和偏离合作原则形成了与隐含作者之间的不合作叙述,影响叙述者话语的可靠性和读者的价值观念,导致叙述者的言行与隐含作者的规范不一致,形成故事层面的不可靠叙述。本文以石黑一雄小说《远山淡影》为例,从文学语用学视角出发探讨了人物的不合作叙述如何影响读者的价值判断。结果发现:第一,不合作叙述凸显了人物的自相矛盾和越位,以及情节的碎片化和戏剧化,产生了反讽和悬疑的叙述效果。第二,不合作叙述阐明了读者与小说叙述者、隐含作者及真实作者间的复杂交流机制,增强了文本的互动性。从作者与读者、叙述者与受述者、人物与人物三个层面探讨不合作叙述这一文学现象的语用分析进路,拓展了不可靠叙述的研究方法,对于促进文学理论和语用学研究方法的交互融合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远山淡影》;不合作叙述;文学语用学;文学理论;不可靠叙述
原载《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以纸质刊物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