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回复“投稿”进入投稿群↓↓
点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坚守“刊中外语言论述,搭文化交流桥梁”的文化责任,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欢迎理论性、实证性及综述性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等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论文,优先刊用具有新颖性、探索性、争鸣性的学术论文。诚邀国内外广大学者惠赐稿件。
主管:浙江外国语学院
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
主编:洪 岗
常务副主编:李建波
联系电话:0571—88213080
电子邮箱:jk2236@126.com
投稿平台:http://journal.zisu.edu.cn
目 次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可能V(了)个假X”构式的社会语用学研究 |张 攀,刘利民
小说语篇中互文性的动机语用阐释——以《林中之湖》为例 |夏宗凤
中国外语学习者话语能力模型的建构与实施——兼论《德语演讲教程》的编写理念 |李 媛,练 斐
国际维和部队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建构 |李洪乾,李常荣
国别和区域研究(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共建栏目)
·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美国学研究·(主持人:王 波)
“1619”对“1776”的挑战:历史叙事与美国国家认同 |林 玲,李 悦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复苏的社会文化视角 |袁 满,王 波
透视美国政治生态中的虚假信息传播 |牛筱萌
族裔关系的镜鉴——美国异族通婚研究理论、现状与展望 |芦 畅,石 毅
跨文化交流与翻译学
ChatGPT与人类译者杜诗英译对比研究 |张拥政,阎 睿,于翠红
明晰化视域下《红楼梦》报道动词“道”的翻译对比研究 |王淑琳,钟含春
外国文学研究
从两首小诗谈阿诺德风范和拉金韵味 |殷企平,诸桥瑞
《朝圣者之路》中的种族操演与身份建构 |方奕翔,黄 晖
书评
物性叙事研究的拓荒之作——《物性叙事研究》评介 |吴东京
《杜波依斯的文学“双重意识”研究》评介 |隋红升
✦
•
✦
“可能V(了)个假X”构式的社会语用学研究
张 攀1,刘利民2
(1.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可能V(了)个假X”构式是表达反预期意义的新兴构式,文章探讨该构式的形成机制,即“假”是如何出现在构式中的。文章认为,该构式源于包含“V了X”“X应该Y”“事实是-Y(非Y)”等一系列的话语。在语用交际中,由于面子因素、等同关系与经济原则互动的“语用压制”,致使这一话语产生变异,在继承已有汉语事实描述句“V(了)Quant. 假X”基础上,插入人际功能算子“可能”,最终形成了该构式。“可能”槽位使听话人弃离常规句法语义理解模式,转而进入社会认知模式,允许面子等因素参与意义交际,把握语用意义。该构式的使用在维护交际主体面子的同时,可传递反预期、自嘲、委婉质疑等语用功能。
关键词:“可能V(了)个假X”构式;面子;语用压制;语用功能
✦
•
✦
小说语篇中互文性的动机语用阐析——以《林中之湖》为例
夏宗凤
(大连外国语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44)
摘 要:互文性是语篇的普遍特征,是参与小说语篇建构的语用策略之一。本研究在厘清互文性和动机语用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美国作家梯姆·奥布莱恩的小说《林中之湖》为例,探讨对小说语篇进行互文性的动机语用阐析的可行性。研究发现:互文性传递文本信息,映射作者的创作思想,使小说语篇更具历史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互文性指向小说语篇背后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社会群落的身份归属,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文本的审美性、隐喻性、寓言性等文学特征。
关键词:《林中之湖》;互文性;动机语用理论;信息传递动机;互动动机
✦
•
✦
中国外语学习者话语能力模型的建构与实施
——兼论《德语演讲教程》的编写理念
李 媛,练 斐
(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我国青年在谈及中国社会文化时常面临叙事难题,话语能力亟待提升。本研究基于对现有话语能力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外语教育目标,构建TSSI话语能力模型,包含语篇能力、社会/文化能力、策略能力、跨文化意识四个维度。该模型指导“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德语演讲教程》的编写,为将个人话语能力培养融入学科教学提供思路,有益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等工作。
关键词:话语能力;中国故事;演讲;外语学习者
✦
•
✦
国际维和部队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建构
李洪乾1,李常荣2
(1.国防科技大学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4;2.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国际维和部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联合国维和人员在维和任务区进行任务沟通以及日常交流时必备的能力,包括外语能力以及任务区相关的区域知识。本文依托能力拓扑模型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基于实际的军事维和经验,试图构建一个“四层三维一体式”国际维和部队人员交际能力模型,为我军维和部队人员的选拔与培训,乃至军官职业化的国际视野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
关键词: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区域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
•
✦
“1619”对“1776”的挑战:历史叙事与美国国家认同
林 玲,李 悦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
摘 要:2019年,在第一批黑奴抵达弗吉尼亚殖民地400周年之际,《纽约时报》杂志推出“1619项目”,以1619年奴隶制在北美的开启作为美国国家历史的开端,挑战以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为开端的主流历史叙事,致力于重构美国历史,将黑人社会的发展置于美国历史叙事的中心。在2020年新一波“黑命亦命”反种族主义抗议浪潮高涨的背景下,“1619项目”在教育界、文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1619”对“1776”叙事的挑战,折射出自20世纪末以来,美国多元文化身份政治的激进化演进轨迹。左翼多元文化身份政治的激进化引发了当今美国社会右翼保守派的强烈反击,在党派政治的驱动下,左右翼之间的“文化战争”日益加剧,呈现出美国国家认同层面的裂变与冲突。
关键词:“1619项目”;历史叙事;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
✦
•
✦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复苏的社会文化视角
袁 满,王 波
(国防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9)
摘 要:汽车工人联合会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工会组织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工会逐渐走向衰落,工会成员数和集体谈判数量不断下降。但是近年来,该工会开始出现一些复苏迹象。在工会运动规模、工会运动形式和公众影响力等方面较之前有所提升,工会获得的正面社会评价也越来越多。该工会的复苏是美国社会转变过程中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产生了积极效应,同时也面临一些潜在风险。本文聚焦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复苏现象,分析该工会当下发展、复苏的社会文化原因,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工会运动;社会文化原因
✦
•
✦
透视美国政治生态中的虚假信息传播
牛筱萌
(国防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9)
摘 要:进入数字化时代,美国政治领域内的虚假信息传播现象变得愈发明显。这些虚假信息以社交媒体作为主要传播渠道,深度融入选举政治,呈现出鲜明的党派色彩,并与美国的国家战略相互交织。这些表现背后,是美国政治环境、社会民情、技术进步以及历史惯性等多重因素在共同发挥作用。本文深入剖析了美国政治生态中的虚假信息传播的具体表现、深层动因及其广泛影响,认为美国虚假信息传播问题或将持续发酵,其影响将更为深远且持久。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必须着眼美国政治、社会结构、历史脉络乃至国际环境的广阔背景,以求全面、深刻地揭示其本质与演变规律。
关键词:虚假信息;美国政治极化;社交媒体;传播技术;武器化
✦
•
✦
族裔关系的镜鉴——美国异族通婚研究理论、现状与展望
芦 畅1,石 毅2
(1.外交学院 研究生部,北京 100037;2.外交学院 英语系,北京 100037)
摘 要:异族通婚现象在美国社会普遍存在,折射出其种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族裔关系的多元性。在理论方面,异族通婚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个视角展开,聚焦群体关系、资源交换、影响因素、同化指标、社会成本、人力资本等六个维度。在实证方面,相关研究在地域范围、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等层面不断拓展深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本文系统梳理异族通婚研究的理论脉络和现状,并据此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异族通婚的新形式和新趋势,重视不同族裔群体的特征差异,从跨国、跨文化的视角深入探讨该现象对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期全面把握美国异族通婚的本质与规律,对美国社会种族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异族通婚;族裔关系;种族问题
✦
•
✦
ChatGPT与人类译者杜诗英译对比研究
张拥政1,阎 睿2,于翠红3
(1.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3.烟台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 要:本文以许渊冲、宇文所安和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所译杜甫诗歌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与人类译者相比,ChatGPT在翻译中使用的词汇更加丰富多样,且偏好名词,叙事倾向于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在词汇使用和翻译风格上更加接近宇文译本,在句式结构上更接近许译本。不过,ChatGPT有时会因过分追求韵律或因人称代词指代不清而导致歧义或影响译文自然度,仍需专业人员进行干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善用”还要“用善”人工智能。
关键词:ChatGPT;人类译者;杜甫;诗歌
✦
•
✦
明晰化视域下《红楼梦》报道动词“道”的翻译对比研究
王淑琳,钟含春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本文基于绍兴文理学院汉英平行语料库,考察明晰化视域下,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和霍克斯、闵福德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使用频率最高的报道动词“道”的翻译选择及其动因。研究发现:杨译本在翻译报道动词“道”时,相对注重对人物之间的身份关系、交际目的和言外之意加以明示,词汇丰富度高于霍译本,且有时采用增译或改译的方法;霍译本对报道动词“道”的明晰化程度低于杨译本,相对注重对人物的话语方式和心理状态加以明示,且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究其原因,这种差异主要与译者的文化身份有关。
关键词:《红楼梦》;报道动词“道”;翻译;明晰化
✦
•
✦
从两首小诗谈阿诺德风范和拉金韵味
殷企平1,诸桥瑞2
(1.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不少西方学者把菲利普·拉金描述为马修·阿诺德的论敌,可是透过他们看似迥异的诗学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对相同文化命题的追问。就像当年阿诺德用《多佛海滩》等诗文回应甚嚣尘上的“进步”话语那样,拉金用《床上交谈》等诗文回击了“红火日子”论调。在拉金所处的时代,像阿诺德那样直陈式地捍卫文化并提供愿景,已然难以奏效。正因为如此,拉金戴上“爵士精神”的面具,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独步一时的拉金韵味。该诗学风格与阿诺德风范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
关键词:阿诺德风范;拉金韵味;《多佛海滩》;《床上交谈》;文化命题
✦
•
✦
《朝圣者之路》中的种族操演与身份建构
方奕翔,黄 晖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朝圣者之路》通过描写主人公达乌德在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经历,展现了后殖民时代种族身份的表演属性。小说以朝圣的消亡与重构为线索,刻画了不同族群所营建的无形壁垒,展示了边缘人挑战种族规范的操演策略,最终通过人物积极的伦理选择建构了理想的种族交往模式。古尔纳揭示了现代社会文明先进表象下的种族偏见,批判了非洲民族主义潜藏的种族暴力,并试图利用对种族身份的操演与解构消解帝国宏大叙事的权威性,从而实现对人类平等共存的伦理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流动性世界的全新想象。
关键词: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朝圣者之路》;种族操演;身份建构
✦
•
✦
物性叙事研究的拓荒之作——《物性叙事研究》介评
吴东京
(海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 要:物性叙事研究因其顺应时代潮流和紧跟学科前沿而备受关注。唐伟胜教授的拓荒之作《物性叙事研究》将物性叙事模式归纳为符号的物、行动者的物和本体的物,并聚焦于后两种模式展开深入探究。该著融合中西方相关理论,构建了一套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物性叙事理论体系,对于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物性叙事研究》;叙事学理论;行动者的物;本体的物
✦
•
✦
《杜波依斯的文学“双重意识”研究》评介
隋红升
(浙大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 要:美国非裔学者威廉·杜波依斯认为美国黑人生来就有“双重意识”,这一关于美国黑人自我身份理解的论断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杜波依斯的文学“双重意识”研究》一书通过将杜波依斯在文学创作中的“双重意识”与其对“艺术与宣传”的理解结合起来,梳理杜波依斯的虚构与非虚构创作,阐释他对黑人艺术创作的理解与实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自我坚持、先锋探索和自省修正。该书对有志于研究美国非裔文学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威廉·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美国非裔文学
原载《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以纸质刊物为准。
来源:《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特别声明】本公众平台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本公号尊重知识产权,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后台,本公号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