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现实:施托姆小说《白马骑士》赏析 | 文学探幽

文化   2024-08-24 23:52   上海  


"文学探幽"专栏是同济大学德语系学生精心策划的文学专栏,旨在探索德语文学的深邃与魅力。在这里,我们不仅将深入分析德国诗歌的韵律与情感,还会探讨经典与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以及戏剧作品中的舞台艺术与人物塑造。本专栏涵盖诗歌赏析、文学评论、小说解读和戏剧评论等多个领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德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生作者们将用新颖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的德国文学世界。无论是古典文学的爱好者,还是现代文学的追随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与启发。



上期回顾:简析布莱希特戏剧《伽利略传》中的间离效果 | 文学探幽



一、作品简介



《白马骑士》(Der Schimmelreiter)是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Theodor Storm)的晚期代表作,发表于1888年4月,以德国北部弗里斯兰地区为故事发生地,围绕堤坝长豪克·海因(Hauke Haien)的一生展开。小说采用经典的框形结构,由三个叙述者分别讲述了主人公豪克的故事:少年时代的豪克性格沉静,痴迷于数学和计算,希望有一天能够改建岌岌可危的旧堤坝以更好保护自己的村庄;青年豪克的数学才能得到堤坝长赏识,后者将女儿埃尔克嫁与豪克为妻,豪克成为新的堤坝长。从此以后,他致力于翻修海堤以保护村庄的土地免受潮水的侵袭。然而,这些建设理念遭到了居民的抵制。豪克的努力最终因一场大风暴而付诸东流,旧堤坝被冲垮,豪克眼睁睁地看着妻女被潮水吞没。在绝望中,他骑着白马冲进了汹涌洪水中。从那时起,当地就流传:每逢暴风雨之夜便可在堤坝附近撞见骑着白马的幽灵骑士。


《白马骑士》这一作品被誉为诗意现实主义的典范,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超自然元素,通过豪克一生的经历,描绘了19世纪末德国北部农村的生活画卷,展现了人类文明与原始自然力量、个人与群体以及科学理性与传统习俗之间的龃龉与冲突。


二、作家简评



特奥多尔·施托姆(1817-1888)是德国诗人与小说家。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和童话,但其建树主要集中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从1847年至1888年他共创作58篇小说,其中包含诸多名篇佳作;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抒情诗人,他的诗大多描写北德家乡的自然景色和男女之爱,也不乏歌颂自由、呼吁保卫德意志家园不受异族统治的爱国主义诗篇。因早年搜集过民歌,施托姆的视作浸染了民歌的质朴之色,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性。


施托姆出生于石勒苏益格西海岸的小镇胡苏姆,彼时的石勒苏益格尚处于丹麦国王统治下。1837年至1842年间,施托姆在基尔和柏林学习法律,之后他多年在故乡胡苏姆(Husum)从事律师职业。由于反对丹麦的统治,主张德国人自治,施托姆被迫流亡到波茨坦。1864年德丹战争爆发,丹麦战败,石勒苏益格归普鲁士所有,施托姆这才重返故乡,并在胡苏姆担任公职。


施笃姆的小说创作大致以1870年为界线划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以《茵梦湖》为代表,重在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和抒写情感,缺少连贯鲜明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后期作品以《白马骑士》为代表,偏重刻画人物性格,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细节描写尤其动人。不过,前期的施托姆和多数诗意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在创作中回避时代与社会的重大冲突,其后期作品展现出更深的洞察力,具有更多现实主义色彩,反映阶级矛盾、社会问题及宗教迷信等。


三、《白马骑士》中的“诗意”与“现实”


1826 年,"现实主义"(réalisme)这一流行词首次出现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领域,刊载于《法国文学》杂志。“诗意现实主义”一词由法国作家儒勒·尚弗勒里(Jules Champfleury)于 1857 年创造。在德国,奥托-路德维希(Otto Ludwig)在 1871 年出版的《莎士比亚研究》中首次使用了“诗意现实主义”(poetischer Realismus)这一术语,它表示作者在客观地描绘有形世界的同时试图艺术地描绘现实。  


 “诗意现实主义”被用于指称1850 年至 1890 年之间的德语文学,它同时又被称为 "市民现实主义 "(bürgerlicher Realismus)。“诗意"强调了19世纪德国作家在描绘真实社会状况时对审美的诗意的形式的追求,其目的不仅仅是再现现实,而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真理和美感的方式捕捉日常生活。德国的现实主义书写对象转移到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作家们注重人物的性格塑造,以诗意的、感同身受的方式描绘其内心冲突和情感。这一时期的许多德语作家受到德国社会发展迟缓和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的局限,在面向人生和现实时只能“客观”反映自己所接触到的那一部分现实,回避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诗意。因此,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虽然也探讨社会不平等、传统与进步之间的矛盾、社会动荡等主题,但对社会的审视带有诗意的变形,并没有进行直接的社会批判。



诗意现实主义风格在《白马骑士》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对自然景观的诗意描写


诗意现实主义旨在通过真实描写和审美表达,展现现实生活中的诗意瞬间,施托姆在小说中多处对北弗里斯兰沿岸的景观进行诗意地摹写。此处他用拟人化地动词详细描述了风暴中海浪的狂暴景象:


“一阵可怕的飓风怒吼着从海面上掠过 …… 他眼前看见的只有山峦般的海浪,翻滚着冲向夜空,在这可怕的夜幕下,它们汹涌澎湃,拍打着堤岸,溅起白色的浪花咆哮而来,那声音好似发自凶猛野兽的骇人嘶嚎。”


这段描写极具真实感,读者身临其境,体验到风暴中的大海爆发出强大的原始自然力,作家在突出当地居民长期面临的来自大海的生存威胁的同时,采取了感官化、审美化的描写手法。


2. 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


主人公豪克·海恩既是村庄这个整体的一员,又是一个从农民之子跃升为堤坝长的“成功人士”;他修建堤坝本是为造福于全体村民,却令自己沦为被集体孤立的异类。毋庸置疑,豪克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施托姆通过对豪克个性的刻画、心理的描写,向读者曝露人物在两难困境中真实而复杂的情感曲线。与此同时,豪克个人的成长与变化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相交融,因而通过主人公的个体故事,19世纪德国北部农村社会生活的现实画卷也得以徐徐展开。


3.丰富的象征手法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是诗意现实主义的重要体现。白马则是引领全篇的核心象征,它象征豪克那非比寻常但终究幻灭的理想和追求;而洪水则象征着不可控的自然原始力量;修建堤坝的行为是全篇的核心事件,它象征着人类的理性与技术手段与自然力量的抗衡等。这些象征手法以审美方式诉诸读者的感官体验,立体展现了当时的风情地貌、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等多层次的现实图景。


四、结语


《白马骑士》是德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精品,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传达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卓越个体的彷徨,他站在过去和未来的十字路口,面对技术文明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孤独奔袭,倾其所有。《白马骑士》至今仍是德国中学课堂的常读篇目,小说也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和中文等多国语言,并被三次改编为同名电影,多次被搬上戏剧舞台。

作者简介

刘昊宇,同济大学德语系2021级本科生,本文系同济大学“德语文学史”课程习作。


指导老师:张克芸。


参考资料

[1]Hans Wagner· Erläuterung und Dokumente. Theodor Storm Der Schimmelreiter [M]Stuttgart : Reclam, 2001.

[2]Winfried Freund·Literarurwissen Theodor Storm.[M]Stuttgart : Reclam, 1994.

[3](德)施托姆著;杨武能译.茵梦湖[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

[4]吴建广. “现实主义”标签下被遮蔽的德意志精神——凯勒《绿衣亨利》的密托斯特征 [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5]张加生.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编辑:陈惠兰

审核:俞宙明

中德人文交流
以讲述中德人文交流好故事、传播中德人文交流好声音、拓宽中德人文交流纽带为目标,搭建中德人文交流对话的重要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