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于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办。9月28日,在北京园博园组织召开了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主题研讨会,邀请5位院团负责人和7位行业专家就“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的经验做法和未来发展”作交流讨论。现将与会院团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的发言摘要编辑发表,以飨读者。
当前戏曲舞台剧目的创排
移植改编是有效路径之一
李小青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
《中国戏剧年鉴》主编、编审
戏曲剧目的移植从剧种特色的发扬、题材选择的拓展上,有着不同层面的可取之处。说到戏曲移植,有些院团有不少需求和实践。很多实践之所以成功,一定是综合因素,与题材和剧种表现力的契合,与角色适合演员气质、魅力以及技术技巧的彰显,与创作团队对题材、故事、人物及本剧种关系的把握均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故事的敷演符合戏曲观众的审美需求。大量事实证明,移植改编是值得倡导的一条戏曲发展路径。早在1950年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有人提出“戏曲要百花齐放”,原本的意思是要让地方戏剧种都得到发展,这个提法得到肯定,在后来的舞台实践中亦得到内涵、外延上的拓展。那么更进一步讲,这是主张不同的剧种、流派、形式和风格通过自由竞赛而共同发展的方针。从而实现不同风格、不同审美趣味的作品在戏剧舞台上竞相绽放,吸引广大观众欣赏的兴趣,实现戏剧繁荣的目标。前不久,在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戏曲对话”中,也有人提到有些戏曲现代戏不具备“现代性”、观念古老而陈旧的问题;提出348个剧种大团圆、演员培养、领军人才推出之后,也就是“出人”之后的“出戏”要怎么做的问题;提到“多条腿、多赛道”的可能性,亦提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的理念,也谈到移植改编、小型剧目创排等等思路。确实,戏曲艺术的根本出路在于出人才、出作品,并且一定是要通过反复的演出实践来与大众建立紧密联系。尤其是剧目及题材选择上,移植改编是戏曲剧目不仅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还积极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有效、有力的途径之一。
重新评估跨剧种移植创作的价值
谢雍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移植创作并不是新事物,在中国戏曲发展史、地方剧种演出史上,它一直存在着并发挥着作用,属于常态化的戏曲创作模式。但近四十年来,在创作实践中,戏曲移植改编的创作方式被忽略。实质上,移植改编是恢复、传承传统剧目的重要手段,是地方戏曲院团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戏曲经典精粹的优先选择。因移植改编属于整理改编范畴,人们对这种创作方式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其不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今天重提戏曲移植创作,需要重新评估移植创作的价值,让业界人士认识到移植创作是再创作,不是简单的位移和平植行为,而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富有挑战性的创作行为,需要移植团队付出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才能完成。此外,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和政策倾斜,激活当下戏曲创作活力,增强剧团剧目生产力,丰富剧目创作的多元化,推动移植创作与原创之间达到平衡。移植创作有两个优先原则:一是,戏曲史上的经典剧目尤其是当代优秀剧目,可以优先考虑。二是,涉及稀缺行当如净行、丑行、老旦行、武行等行当的优秀剧目,可以优先考虑。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欢
迎
关
注
微信号:CAH-2017
网友信箱:cah20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