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于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办。9月28日,在北京园博园组织召开了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主题研讨会,邀请5位院团负责人和7位行业专家就“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的经验做法和未来发展”作交流讨论。现将与会院团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的发言摘要编辑发表,以飨读者。
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的
艺术探索与价值意义
齐 红
中国评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是戏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剧种与剧种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借鉴。跨剧种移植改编不仅是艺术创新,更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弘扬戏曲艺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使得不同剧种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中得到更广阔的传播与发展。
2025年,中国评剧院将迎来建院70周年。近70年来,剧院创作整理了300多出剧目,其中跨剧种移植改编剧目有50多部,包括豫剧、川剧、晋剧、赣剧、梆子、京剧等。移植改编剧目在剧种、剧院发展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评剧院继续围绕“原创重点、经典再现、人才培养、流派传承”四项工程,坚持“两创”发展,持续开展艺术创作。近些年在跨剧种移植方面又陆续移植了莆仙戏《新亭泪》、川剧《目连之母》《马背上下》、越剧《五女拜寿》等剧目,为合理构建人才梯队、流派艺术薪火相传添砖加瓦。
未来,中国评剧院将持续深化认识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继续积极践行移植改编,为传承和发展评剧艺术作出更大的贡献。
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
是战略和策略的正确选择
马 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本次会议的议题(以及标题)对于戏曲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戏曲的“跨剧种移植改编”,对于戏曲的整体生态修复,对于剧目的多样性发展,不只是策略性的,更可能是战略性的选择。
戏曲对经典名著的改编,在当代当下,是一种选择的策略,更是一种创作的智慧。第一,这些作品已经经过了艺术史的淬炼和淘洗,经历过了时间与空间的“断舍离”,即“经典化”过程,是经过艺术家长时期沉淀、思考、体验的结果;其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是经过了历史“考验”“证明”了的。其改编为戏曲作品,经过再创造转化,会放出新的艺术光芒。第二,文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当代名著,经过出版、评奖两道关口,起码相当于“初试”“复试”过关,这无论是在大众或是主管者那里,相当于“政审合格”,可以畅通放行的作品。这为作品审查带来了保证。
“移植”是另外的概念,是指同一艺术类型(种类),舞台艺术的不同剧种之间的平行移动和再创造。刚才一些院团领导和主创都谈了很多移植的经验,如《五女拜寿》《新亭泪》《目莲之母》《春草闯堂》《大闹天宫》等,很多经验十分宝贵。我只是强调一点,原作品艺术影响力巨大的、距离现代生活较远的,如红楼戏、三国戏、鲁迅戏等,既少有版权纠纷问题,也具有广泛适应性,更适宜移植。反之,距离现代生活较近的,且戏剧情节与地域文化特色附着紧密的,移植时要小心或说格外用心。另外,移植要注意“配型”:与剧种特色、与声腔特点、与行当特性、与演员特长等等的协调与适应,有效解决“排异”反应问题。
总之,无论是改编还是移植,都是一种创造。与“原创”的区别在于,移植改编是在“久经考验”的基础上的,对“优秀保留剧目”或“优秀保留作品”的“再加工”“再回炉”“再创造”。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欢
迎
关
注
微信号:CAH-2017
网友信箱:cah20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