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一卷,何以独步千载
是希孟燃尽一生的绘制
也是织绢人、制笔人、磨石人
制墨人、篆刻人的
心血与智慧凝结
他们是透视《千里江山图》的传说
他们是感悟《只此青绿》的灵魂
如今,他们具象于大银幕上
与我们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
就在国庆档,预售已开启
电影《只此青绿》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由舞台原班编、导、演阵容与顶级电影人合力打造。该片进入9月以来举行了多轮超前点映,场场爆满,收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上周电影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全球首映礼也获得空前成功,北大学子们和北宋天才少年希孟完成了相隔千年的对话与灵魂共振,使得电影进一步破圈。除了已开启的预售火热进行中,电影《只此青绿》也将于9月28、29、30日三天,开启50城点映,让更多迫不及待的观众提前“入画”。
北宋一位十八岁的少年,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一幅流传千年的名画。“少年人,你曾去往何处,见过何人”,带着疑问,展卷人小心翼翼地将《千里江山图》展开,从画作中窥见千年前这幅传世名作诞生的故事……
天才少年希孟带着无数工匠人的心血与嘱托,用满腔热忱化作了永不褪色的“青绿”。
“春蚕之丝,寸锦寸金”。《千里江山图》所用的绢,来自织绢人的心血织就,她们把编织好的北宋上等宫绢托付给希孟,“往后便看你如何行笔”;
制笔人辛苦半生,所见不过方寸之间,但她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小小的笔尖之上,希孟带着制笔人“看看这大好河山”的美好心愿,要用这支笔勾勒出山水相连;
磨石人跋山涉水“寻川访石”,只为寻找一块做颜料的珍贵矿石,再将其研磨成粉,“少一步,无千年之石;多一杵,无千年之色”,才有了流传千年的青绿之色,“少年,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希孟沿着磨石人的足迹走过群山峻岭,也有了画作中繁复的青绿之美;
要想画作千载存真,唯有一方好墨,制墨人在制墨坊内挥汗如雨,希孟在画室中静心研墨,一动一静交相辉映,制墨人的“掌中墨色”,少年画师的“落笔有神”,换来了永不褪色的山水神韵;
篆刻人在方寸间细腻运刀,他为希孟刻了一枚名章,惟愿“为你留下存在过的印记”,但希孟并没有将名章印在画作之上,也留下了《千里江山图》“无名无款”的美丽传说。
所谓“千里江山一画,天地众人共绘”,正是这些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才令希孟挥洒激情与才华,造就了这幅传世名作,而这些技艺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到了今日。
如今,让我们一起走进影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欢
迎
关
注
微信号:CAH-2017
网友信箱:cah20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