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于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办。9月28日,在北京园博园组织召开了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主题研讨会,邀请5位院团负责人和7位行业专家就“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的经验做法和未来发展”作交流讨论。现将与会院团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的发言摘要编辑发表,以飨读者。
移植剧的收获
华 雯
上海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艺术总监
宝山沪剧团的原创沪剧《挑山女人》,从2013年第一次被河南豫剧移植后又有广西的壮剧、山西的蒲剧、安徽的黄梅戏相继移植上演,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黄梅戏《挑山女人》的移植。
沪剧《挑山女人》的人物原型是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下一个名叫汪美红的女挑夫。宝山沪剧团用沪剧的方式艺术地展现了一个中国最底层劳动妇女的坚韧和包容。沪剧的柔美、隽永和安徽女人汪美红的艰难、坚定在戏中实现了兼容。黄梅戏相比豫剧、蒲剧、壮剧来说,和沪剧的距离稍近些,但是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戏剧种,语言和声腔都完全不能兼容。我内心很期待这次创作,在和新建的创作团队几次交流碰撞后,决定这次移植在保持原文本的人物设置和戏剧结构的基础上,着重从舞美、灯光、音乐,包括表演形式上进行重新设定和创作。舞美是决定一个戏的艺术样式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戏的架子,而音乐是一个戏的灵魂。同一个剧本,不一样的舞美和音乐,会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感染力,同一种情感,可以尝试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戏曲多元化表现力的长处,也是移植特有的艺术状态。我们吸取了沪剧《挑山女人》中写实主义的表演风格,在不一样的场景和不一样的音乐中尝试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体现。
戏曲跨剧种移植是一种非常值得去尝试的艺术实践。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够促进不同剧种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一个相互参照和对比的实验场地,更有助于他们去体验人物角色与情感,融汇打磨新技艺,从而提升表演素质。在移植过程中,要把握好原剧的精华,并根据移植剧种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确保原剧种的魅力,体现新剧种的特色。我认为跨剧种移植更有助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为将经典剧目移植到不同的剧种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优秀的戏剧作品,促进戏曲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从而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守正创新担使命
艺脉赓续谱新篇
郝 卫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移植改编作为剧目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一方面深入挖掘秦腔优秀传统剧目进行恢复排演,另一方面,积极从兄弟剧种中的经典剧目和优秀剧目中进行移植改编。移植改编剧目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院的日常演出剧目,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戏曲人才,也让观众能够共享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对我院的艺术生产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移植改编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是尊重原剧种特色,保留原作精髓。我们一般进行移植改编的前提是,忠实于原作,对原剧种的剧本内容、艺术风格、表演特色等进行充分研究和理解,确保在移植过程中能够保留其精髓。
二是注重符合本剧种特点和演出团体实际的本土化转化。在移植改编过程中根据本剧种的特点进行本土化转化,包括对剧本内容的适当调整、对表演形式的创新以及音乐、舞美等方面的重新设计,以确保移植剧目能够符合本剧种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是强调艺术融合与再创造。移植改编也是一种再创造,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的核心在于艺术融合与再创造。在移植改编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不同剧种之间的艺术共通性,将原剧种的优秀元素与新剧种的艺术特色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剧目。同时,还要注重对传统剧目的当代解读,保留其恒久的审美普适性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规律,通过加入本剧种的演出元素和创新的表演手法、舞台呈现方式等,使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与传承。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同时也是人才队伍脱颖而出的沃土,这些剧目能有效地提高演员的表演素养和演出能力,因而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戏曲演员。
总之,移植改编对于戏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可以使有限的戏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既可以繁荣演出,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是戏曲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为我们戏曲院团搭建更多平台。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欢
迎
关
注
微信号:CAH-2017
网友信箱:cah20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