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 | 论“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的经验做法和未来发展”(一)

文摘   2024-11-01 09:21   北京  

【编者按】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于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办。9月28日,在北京园博园组织召开了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主题研讨会,邀请5位院团负责人和7位行业专家就“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的经验做法和未来发展”作交流讨论。现将与会院团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的发言摘要编辑发表,以飨读者。


京剧跨剧种移植改编的成功之道

袁慧琴

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

京剧艺术兼备程式性、虚拟性和综合性,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海纳百川、博大精深的特质。京剧跨剧种移植改编由来已久,以国家京剧院为例,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改编移植了大量历史剧和现代戏,如京剧《柳荫记》《满江红》《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谢瑶环》《孙安动本》《春草闯堂》《五女拜寿》等皆由其他剧种改编而来。这些作品大部分一经上演就备受好评,成为京剧艺术的保留剧目。这些剧目之所以能够得到业内外认可、久演不衰,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注重提炼主题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二是坚持以京剧艺术本体为遵循,以演员的艺术条件、艺术风格为遵循;三是注重展现人物内心情境,充分发挥京剧艺术美学特色。“移植改编”是披沙拣金的过程,同样题材的作品,经过相互反哺、相互促进,经过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沉淀,会让最符合时代精神、人民需求的作品流传下来,会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作为国有文艺院团,国家京剧院将继续紧跟时代潮流,发挥好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继续坚持“三并举”剧目方针和改编经典名剧、经典名著的创作思路,为人民呈现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北国劲松南苑柳

今日移向一处栽

秦 艳

北京京剧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在北京京剧院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大型新剧目创作、传统剧目的整理丰富,还是首开先河的小剧场戏曲创作,跨剧种的移植改编始终是我们进行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风格剧目方面,北京京剧院目前能演、常演者200余出,其中超过十分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跨剧种移植改编而来的;在北京京剧院常演的30多出经典现代戏和近年新创剧目中,则有10余出有明确的移植改编来源;在实验探索前沿的小剧场京剧中,我们创作的10余部作品,有近一半取材、改编于京昆经典的传统题材和剧目。

经由上述广泛而深厚的实践积淀,能够总结出三点移植改编的创作原则:即人民性、本体化、时代化。具体而言,一是要精准定位广受观众欢迎的戏曲题材,二是要适应和发扬本剧种、本院团的艺术特色,三是要与时俱进、观照现实、赋予作品时代精神。

一是移植改编观众喜爱的优秀戏剧作品。找准移植对象和改编方向,关注人民群众关注的主题,最广泛、最包容地吸引观众,正是这些剧目移植改编成功的关键前提。二是跨剧种移植改编,必须适应并发扬本剧种、本院团的艺术特性。学习而不拘泥,破圈而不悖法,坚持主体思维和艺术标准,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将移植改编为我所用。这样才能使“移植”的珍贵幼苗适应一方水土,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三是移植改编的再创作过程,应该是剧目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时代化过程。以当代意识的人性观照和人文关怀来浸润心灵、启发思考,进一步达到构建时代审美品格、沟通时代思想的作用。

移植改编绝非简单复制,我们要珍惜优秀作品和题材的宝贵资源,在“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之下,让传统舞台与当代观众心灵相通。自觉于改编中捕捉生活真谛,展现时代价值,映射审美变迁,从而彰显时代精神。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微信号:CAH-2017

网友信箱:cah2017@126.com


中国艺术头条
娱乐止于此,艺术始于斯。 凝聚艺术圈的正能量,出自官方的权威声音,为圈内外人士提供有料有分量的艺术头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