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子活动“戏曲对话”主题研讨会在昆山宾馆举行。该对话以《“百戏盛典”的当下与未来》为主题,聚焦“戏曲短缺行当人才培养与培训”“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创新与发展”两大议题展开讨论。中国艺术头条选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新时代戏曲短缺行当人才培养之思
谷好好
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戏曲剧种交流展示和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平台,极大地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影响力。同时,“百戏盛典”积极为青年人才搭建平台,激励戏曲人才成长,促进各剧种、各行当之间的学习交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不仅办了一件大事,更办了一件好事、实事。在此,对参与者以及所有为戏曲事业贡献力量的同仁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今天,我就“戏曲短缺行当的培养与培训”这一议题,分享几点思考:
一是要加强对戏曲短缺行当的保护和传承。戏曲行当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当前戏曲界短缺行当来看,包括今年备受关注的净行、丑行,以及武戏行当,如武生、武旦、武净、武丑等,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戏曲的精华在于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行当特色。每一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特点和角色定位,共同构成传统戏曲绚丽多彩的艺术画卷。百戏盛典以“戏曲的盛会,百姓的节日”为宗旨,戏曲人才培养秉持的是“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艺术特色,戏曲作品打造追求的是“百戏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戏曲人才培养的周期长,特别是武戏演员,不仅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技艺与强健的体魄,更需深植于心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追求。从艺38年的我,也是一名刀马旦武旦演员,深知这条道路的艰辛与不易。我曾经比喻这是用生命在演绎,舞台上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翻打都容易受伤甚至导致伤残,这并不是夸张。我们的表演是活态演绎,没有重来的机会,每一场演出都不可复制,这也正是中国戏曲独特魅力的所在。
然而,武戏演员舞台生涯短暂,成才、成角率低。目前,戏曲武戏中很多的独门绝艺,因传承繁难、严苛而导致鲜见舞台、几近失传。如何在新时代繁荣发展戏曲事业,戏曲人才特别是武戏人才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去年,我首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会议,向大会递交了《关于健全戏曲演员特别是武戏演员综合保障体系的提案》。我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戏曲演员,特别是武戏演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综合保障问题。上海的一些戏曲院团目前已经与康复医院、大型医疗机构及专业保健机构建立联系,希望为武戏演员提供安心、舒心、放心的从业环境。我认为,我们应当像珍视传统文化一样、去保护这些短缺行当,包括一些国有体制外的“文艺两新”演员(即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不仅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更要从生活、健康等多方面给予他们坚实的保障。我的提案当时在全国戏曲界引起强烈共鸣,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为戏曲演员发声、为传统文化鼓与呼的决心。
因此,我们不仅要搭建实践舞台,更要关注未来,如何为短缺行当、为武戏演员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得到政策层面更多的保障与关怀。那些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用生命诠释热爱的演员们、英雄们,他们可敬、可佩、可爱,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我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无论角色如何转变,我永远是他们的一分子,始终保持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敬畏。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短缺行当的艰辛与付出,共同为他们的艺术道路保驾护航。我想,温暖的举措,不仅是对他们的慰藉,更是对整个艺术生态的鼓舞,会激发更多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与强烈的使命感。
二是要加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训练。近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媒体、新媒体、流量平台以及新科技的助力,让更多人逐渐了解戏曲、喜爱戏曲。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我始终坚信,戏曲艺术的本质与核心,仍在于演员扎实的基本功与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每日生活的真实写照。想要在舞台上成角儿,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学苦练。戏曲这门艺术,本质上就是玩命的艺术,要不断跟自我较劲。给你唱戏,苦;不给你唱戏,也苦。但要学会乐在苦中、苦中作乐。正是这份苦,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品格,这份苦,证实了我们对戏曲艺术最深沉的热爱。
如今,流量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对戏曲界来说,这无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它或许会让一些人心生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好好练功。在此,我仍要呼吁广大戏曲工作者:保持内心的宁静,要耐得住寂寞。记住,练功房是我们磨炼技艺的主阵地,舞台是我们实现梦想的起飞点。技艺的精湛、情感的真挚、角色的鲜活,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学习、交流实践的机会,要更加刻苦钻研,努力塑造有思想、有艺术、有灵魂的角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是要加强戏曲人才综合素质和文化内功的培养。“出人出戏”是院团的立团之本。多年来,我们上昆秉承“传承经典、演绎经典、打造经典、传播经典”的理念,重点推出“临川四梦”、四本《长生殿》、55出全本《牡丹亭》等传统经典剧目,得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为我们今后的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经验。
同时,我们通过昆曲学馆、夏季集训、五子登科等多头并进,助推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比如自2015年起,上昆在全国戏曲院团中率先试点“学馆制”,以“活态传承”为理念,力邀全国知名艺术家来上昆传承剧目,目前已帮助近70位青年昆曲学子系统学习了200多出经典折子戏、10余台传统大戏。此外,剧团已连续15年开展夏季业务集训,通过全员覆盖、形式多样、目标明确的训练形式,练内功,修艺德,夯实推动剧种发展的根基。
我认为,青年演员在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要特别加强文化内功的培养。我们不仅要精进技艺,更要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来滋养自己的艺术灵魂,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通过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表演之中,进而成就一出出精彩好戏。唯有如此,方能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好。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戏曲工作者的执着坚守,不懈奋斗。再次感谢“百戏(昆山)盛典”的盛大举办!在此,我也诚挚地邀请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戏曲爱好者们,欢迎您们莅临上海演出交流,感受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以及海派文化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共同推动戏曲事业繁荣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最后,祝愿“百戏盛典”越办越好,戏曲艺术的明天更加美好!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欢
迎
关
注
微信号:CAH-2017
网友信箱:cah20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