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忧解难| 有了烦心事,要不要告诉父母?
民生
育儿
2024-07-02 10:08
江苏
一次烦心事的倾诉背后,往往透露着孩子无奈、委屈、愤怒、无助的情绪。父母在与孩子共情之后,孩子已经很明确地得知“爸爸妈妈是懂我的”,之后父母出于成人的责任,就要帮助孩子将注意力转向合理的评估上来。——《有了烦心事,要不要告诉父母?》
一节语文课上,内容是习作,主题是“我想对您说”,意在让孩子们通过书信的形式向父母、朋友或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说说心里话。我重点选取父母这一倾诉对象展开教学,通过一些图片帮助孩子们回忆与父母共处的点滴,以唤起他们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心。我问学生,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们会有越来越多的烦心事,那么,有了烦心事会不会告诉爸爸妈妈?课堂沉默了几秒,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来,有学生说会告诉,因为父母可以帮着分担;有学生说视情况再定,有时候说了父母会理解,有时候会挨父母批评;有一个学生说,他反正是不会告诉的,因为有一次他跟父母说了之后,父母不仅不安慰他,反而还数落他。这个学生的回答,让我也不由得想起自己经历的一件事。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培训机构当老师,工资的主要构成就是课酬。第一次考核过后,别人都涨了20元,而我因为续班率不佳只涨了10元。回到家之后,我决心和父母吐槽一下郁闷的心情。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看节目聊聊天,我说到了工作上的这件烦心事。可是,还没等我说完,我爸就接话道:“人家涨得多,肯定是因为有关系,你……”这前半句话从他口中说出来,一下子就把我本来准备说的其他话全部成功堵了回去。他后面说了什么,我几乎没有听进去。就这样,沟通崩盘,我既没取得家人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家人的安慰,只获取到了一个信息:或许他们的眼中只有“黑幕”和“暗箱操作”。两个不同时空里的片段都和沟通有关,虽小,却足以让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是有效的沟通?首先,父母要共情与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我理解你”。当孩子来找父母诉说烦恼的时候,他根本不需要父母做评判者,判断谁对谁错;有时他甚至不需要父母给出任何建议,他只是需要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理解,仅此而已。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幕。有个孩子一放学就跟妈妈诉说心中的委屈:“妈妈,今天我可倒霉了。我和同学玩时,明明我赢了,他不认账还推我,我也去推他,结果正好被老师看到,老师把我批评一通。气死我了。”这个妈妈本身脾气有点暴躁,立马火冒三丈:“你自己笨还怪谁,赢了还被同学赖掉、被人推,老师批评你活该。”结果可想而知,那个孩子一下变得很沮丧,放学时的兴奋劲全没有了,他默默地坐上妈妈的电动车,再没说一句话。可以说,这个妈妈完全没有共情孩子。孩子只想抒发一下情绪,结果反被妈妈劈头盖脸一通训。试问这样的沟通方式下,孩子以后怎么可能再和妈妈诉说心事呢?回过头再来想,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先和孩子共情:“妈妈很理解你。你今天赢了游戏还被同学赖账,又被老师批评,心里一定很委屈吧?”感受孩子的感受,让他觉得,嗯,妈妈懂我。接着,孩子说不定就会说出事情的原委,“我确实气坏了。他怎么能耍赖呢?最倒霉的是,我就跟他说了两句话,就被老师看到了,唉。不过,现在我不生气了,他下课后向我道歉,还把卡片给我了。老师批评得也不重,只说马上上课了,不要再打闹。”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是沟通的第一步。其次,从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给予理性的指导,告诉孩子“我在这里”。一次烦心事的倾诉背后,往往透露着孩子无奈、委屈、愤怒、无助的情绪。父母在与孩子共情之后,孩子已经很明确地得知“爸爸妈妈是懂我的”,之后父母出于成人的责任,就要帮助孩子将注意力转向合理的评估上来。以孩子最常遭遇的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为例,父母可以从三个维度帮助孩子反思问题解决的路径:1.发生了什么:你觉得发生了什么?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他可能经历了什么,会有什么感受?2.怎么理解这件事: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件事?对方可能采取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案?3.怎么解决这件事:从短期和长期的后果考虑,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现实情况是,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情绪,可能比孩子更加情绪化,冲孩子发火、批评孩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必须学会“温和而坚定”,用理性的方式交给孩子处理冲突的方法,引导孩子进行日常生活中现实场景的“深度学习”,帮助他们获得“烦心事应对法宝”。孩子有烦心事再正常不过,作为父母,我们如果可以接纳孩子的情绪,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帮助孩子渡过心里的难关,才是教育的要义。本文摘自《莫愁·家庭教育》2024年第6期。阅读更多精彩文章,可扫下方图片二维码进行杂志订阅。
校对:闫 清
审核:王淑娟
总编:韩丽晴
图片来源:神笔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