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小时候我在荔枝湾外婆家长大,故有浓厚的茘枝湾情结,正所谓"爱屋及乌",我对同荔枝湾一水之隔的泮塘乡也是一往情深,自然也陶醉著名的泮塘"五秀"(马蹄、莲藕、菱角、慈菇、茭笋)了。
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不经意间在广州西关几家马蹄粉老字号,接连看见小巧玲珑、惟妙惟肖的"泮塘五秀"陶瓷工艺品,于是萌生了收集的念头。辗转广佛两地,终于集齐品相上佳的、佛山石湾出品的"泮塘五秀"陶瓷(见下图),心情自然大悦。
淘陶之乐
泮塘五秀
其实,我的"淘陶"之路并不顺坦,产品品相问题倒是其次,最棘手的是难以找到茭笋陶制品,遑论品相上佳者。因茭笋陶制品市售数量极少,而且普遍做工粗糙、品相不佳,我差点想放弃了。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我向某店家询问个中缘由,他竟三缄其口或顾左右而言他,在我多帮衬他一两个"马蹄"之后,他才略带神秘地道出玄机:首先是由于市售真茭笋稀见,陶瓷制作商难以通过比照实物来把握其造型,而且制作工艺相对其他"四秀"要复杂一些,因此出品较少,即使有也是"大路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茭"与"交"同音,含义太暧昧了,所以旧时广州人大多不愿直呼其名(讳称什么连他自己也不大清楚),以免有伤风化,于是制陶者也不大乐意制作茭笋陶瓷品了。哦,原来如此!呵呵,"陶潜、陶渊明",不正好可以概括我这个"淘陶"的过程么?
后来我专门请教过一位老西关,得知以前广州人将茭白(即茭笋)讳称为"笋白",这与台湾人的叫法"茭白笋"有点相似。台湾南投县也盛产此物,产量占全台湾95%,不过它还有一个优雅动听又活色生香的叫法一一"美人腿",谓其娉婷婀娜、莹婉如玉、光滑细腻,每年8月份当地都会举办"美人腿(茭白笋)节",节中除了有真茭笋的系列活动之外,还有一个攞景兼赠兴的环节一一选拔美人腿佳丽(长腿公主)!
我最近一次吃茭笋,已是二十多年前在番禺海怡半岛花园某大排档吃饭时的事了(当时茭笋卖两元一条),没想到在踏破铁鞋寻觅陶制"泮塘五秀"的过程中,竟然"秀"出个"美人腿"来,这个小插曲真係令我笑得好"茭关"!
羊记精选
跟随鲁迅、巴金“吃懂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