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饼是从何时“卷”起来的?

民生   2024-09-16 19:01   河南  


随着中秋的临近,月饼市场再次热闹起来,跨界联名、创新口味层出不穷,一场月饼界的“内卷”大戏悄然上演。而更令人瞩目的是,今年的月饼价格变得极其亲民,70至220元之间的礼盒成为了大众的首选。


但是,当你与家人围坐一堂的赏月时刻,是否也曾在不经意间思考过:月饼,这款华人过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应节食品,究竟是从何时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的款式与价格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变迁,最终走到今天的亲民之路呢?


01

月饼源于朱元璋反元?

▲点击收看视频


关于中秋月饼的起源,网络上流传着诸多版本,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这样一则故事:


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相约中秋举事,军师刘伯温想出计策,命令把藏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密信藏在饼子中,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到了中秋那天,各路起义军一齐响应。后来朱元璋夺取天下,适逢中秋佳节,便把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讯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图源网络


但这或许只是来自说书人虚构的故事,因为历史上,首先揭竿而起的并非朱元璋,且刘伯温初期并未参与其起兵。但无论如何,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确实在明代开始广泛流行。


《周礼》中有提到“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有仲秋节拜月亮的风俗,但却未明确中秋节日期。


直至唐朝,农历八月十五才被正式定为中秋节这是皇帝宴赏群臣之后才逐渐定下来的规矩。


▲图源网络


月饼的雏形,就可以追溯到宋代。因为“饼”这个字在唐代之前是泛指一切使用小麦制作的面食,例如水煮的称为汤饼、蒸熟的称为蒸饼、炸熟的称为油饼,面条叫索饼。


把面团压成扁圆形后,用烘烤的方式使其香脆的做法,实际上是从西域流传到汉地的,所以最初唐代的人将之称为胡饼,大文豪苏东坡就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样的诗句。


▲胡饼,图源网络


直到南宋时期,“月饼”一词才首次见诸文献,最早出自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但那时它仅作为点心存在,和中秋节赏月还未有很大关系。


至明代,月饼才逐渐与中秋赏月紧密相连,成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此时,它与朱元璋反元的故事已无直接关联了,更可能的是,月饼这种食物已经逐渐从贵族阶层流传到百姓阶层了。


▲图源网络


嘉靖年间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提及:“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万历年间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写道:“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不过,这时候的月饼,也只是中秋应节饼食的一种统称,至于用料、做法在各地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至于现代我们熟知的月饼样式,多形成于清末民初,无论是广式、苏式还是其他各地特色,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


02

广式月饼为何能称霸中国?

▲点击收看视频


月饼是中国人过中秋必不可少的应节食品,但其实月饼也是有很多流派和种类的:有北方的京式月饼,有华东地区的苏式月饼,有潮汕、闽南及台湾等闽语区的潮式月饼等等,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来自广州、风靡全国的广式月饼。


它不仅在广东地区深受喜爱,更是远销全国,占据了全国月饼销售市场的半壁江山,高达50.5%的份额,远远领先于其他流派。


▲图源网络


广式月饼,以其外层皮薄松软、馅料细滑多样而著称,其中,表面印有精致图案的咸蛋黄莲蓉月饼尤为受欢迎,而在某种程度上,广式月饼已成为中国月饼在世界范围内的代表形象。


但有趣的是,尽管广式月饼在各大月饼派系中成型最晚,但其发展却与广州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对外贸易门户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随着西方文化、科技与工艺的涌入,西点的制作工艺也悄然融入了广州人的日常点心中,如广州茶楼“四大天王”之一的蛋挞,便是源自英国贵族的下午茶点心。


▲图源网络


广式月饼的酥皮工艺,正是受到了欧式千层饼的启发,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形成了油酥与水油皮繁复交叠擀压的独特技艺,烘烤后呈现出层层叠叠、入口即化的美妙口感。


此外加入糖浆和碱水,不仅赋予了月饼漂亮的棕红色泽,还大大延长了其保质期,便于长途运输,让远在他乡的粤商也能随时品尝到家的味道。


▲图源网络


而说到广式月饼的经典之作——莲蓉月饼,其诞生更是充满了偶然与智慧。1889年,广州西关莲香楼的创始人陈维清,在煲莲子糖水时不慎将糖水煲干,却意外发现久煮后的莲子软糯香甜,于是创造性地将这糊状的莲子作为馅料融入月饼之中,结果大获成功。


随后,城中各大茶楼如陶陶居、趣香、大三元等纷纷效仿,并在莲蓉月饼中加入了咸蛋黄,使口感更加丰富多样。


▲图源纪录片《广东印象》


广式月饼在民国时期便已开始风靡全国,这一现象与当时孙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将大本营设在广州不无关系。众多粤籍将士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广式月饼也随之传遍大江南北。


然而,广式月饼之所以能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独步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卖相佳、易运输、保质期长的特点。这些优势使得广式月饼在众多月饼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宠儿。


▲图源网络


据广州博物馆馆藏的百年月饼食谱记载,在民国时期,广式月饼除了广为人知的咸蛋黄莲蓉月饼外,还有三十多种不同款式,种类非常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款式已经逐渐消失于市场之中。


近年来,中国大酒店与广州博物馆携手合作,通过深入考据与精心复刻,成功重现了凤凰月、西施醉月、烧鸡月、腊肠月和中豆蓉月等五种经典月饼款式,并以清代漆盒盛载。


▲图源中国大酒店


这一举措不仅传承了月饼文化,更在美食界与文化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


03

当年买月饼竟要分期付款?

▲点击收看视频


尽管广式月饼在民国时代就已经流行全国,但在其发源地省港澳地区,尽管相对于中国其他城市已经颇为富裕,不过却依然不是家家都吃得起。当时很多人为了买月饼,还不得不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实现。


我们在广州老字号陶陶居1933年印制的《癸酉中秋月饼价表》中,可以看到当时二十多款月饼的价格,最便宜莲子椰丝月卖0.9元一盒,最贵的陶陶居可观月卖5元一盒而平均售价则是1.5元一盒。


▲图源网络


当时广州的月饼,一般四个装一盒,一盒刚好一斤。这种斤比现在的市斤稍微大一些,因为当时是十六两秤,约莫等于现在的600克。有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会把月饼个头做大,一盒月饼做到一斤四两重,俗称“加头”


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月饼加七个小月饼,称为“七星伴月”。这些分量足的月饼,价格自然比较贵, “七星伴月”就卖到3.2元一盒。


▲现在的“七星伴月”,图源网络


在民国初年到抗战前夕,广州流通最广泛的货币是毫洋而不是大洋,它是清朝末年广东造币厂铸造的银币。所谓5元一盒,指的是毫洋5元。


毫洋因为含银量比较低,所以购买力远不如大洋,但一元的毫洋相比起现在一元的人民币,购买力依然高得多——在1933年用4.2元毫洋就能买到100斤大米。


▲图源网络


不过,当时广州人的收入水平也远比现在要低得多:纺织女工每月月薪约11元到25元毫洋,糕饼师傅每月月薪约21元到31元毫洋,饭馆厨师每月月薪约10元到60元毫洋,工厂司机每月月薪约41元到50元毫洋,自来水厂水管工每月月薪约40元到60元毫洋……


当时广州市区总人口104万,其中劳工占70%左右,多数家庭每月总收入在15元到50元之间。假如这些劳工家庭为了过一个开心的中秋节,要去陶陶居买几盒高档月饼的话,那他们很可能就没钱交房租了。


▲1935年广州市第二劳工住宅,图源水印


根据1935年的《广州市平民生活调查》显示,当时超过93%的劳工没有买房,每月的租房开销在2.9元左右,也就相当于陶陶居的两盒普通月饼。


当然,那时还有一些阶层对月饼的价格是不大敏感的,除了官员、富商,就是教师了。抗战前的教师工资水平是颇高的,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的月薪是280元,哪怕是5元一盒的陶陶居月饼对于他来说不过是“湿湿碎”。


▲图源网络


即便在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经济开始起飞,买月饼自用和送礼,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依然是一笔较大的开支,所以就兴起了一种名为“月饼会”的月饼订购方式。


月饼会的会员使用分期付款方式预先订购月饼。供月饼可以一份份计,也可以只供半份,一般一份数量为十盒月饼,半份是五盒。


▲图源网络


因为月饼大多用来馈赠送礼,要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送给很多亲朋好友,需求集中且量大,所以经常出现八月十五抢购月饼和无法顺利买齐数量的情况


这种方法,方便客人不用一次花较多钱买月饼之余,月饼店等生产商也可以预先了解市场需求,做好原料进货及月饼出货预算,既可以方便客人,又可以降低饼店成本。


▲图源网络


但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月饼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是什么奢侈品,无论是公司福利还是朋友馈赠,普通家庭过个中秋收到好几盒品牌月饼而吃不完也是寻常事。


从皇家贵族的奢侈享受,到民间团圆的应节食品;从分期付款的珍贵记忆,到如今随手可得的甜蜜滋味,月饼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承载了中国人对家的思念与亲情的传递。


在这个中秋佳节,让我们在品尝月饼的同时,也不忘回望历史,珍惜这份传承千年的美好情感。


各位自己友,

你最喜欢哪款月饼?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羊记精选

往期推荐

羊城网
创办于2000年12月26日的羊城网(www.gznf.net),从互联网的普及之初,就致力于透过本土视角,解读市民观点,记录城市生活,传播岭南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