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对于粤语经常有很多误解,其中一个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粤语最大的缺陷是很多字只有发音,没有对应的汉字,所以不能称为一种语言。”
事实上,能否称作语言,和有没有对应的文字没有绝对关系,按照语言学的解释,只要是人类能够用来交流信息、思想、情感的发音符号系统,就都属于语言。
而且,相对于其他的地方语言,粤语有着较为完善的文字书写系统,绝大部分字词都能够写出来。不信的话,看看这些粤语字典词典就知道了。
▲部分粤语字典/词典
只是,对于很多不了解粤语文化的外地人而言,用粤语写成的文本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广东密码,看着就如天书一般。
那么,这些在现代汉语白话文书面语中很少使用的粤语字,又是怎样来的呢?又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的呢?为什么又能通过输入法打出来呢?
01
粤语字属于汉字吗?
粤语作为汉语的其中一种语言,其实大量的字词,都是和现代标准汉语是一样的,但在表达粤语词意的时候,就要使用到粤语字了。粤语字一共有多少个呢?这并没有一个准确统计数量,而在《广州话方言字字典》中,就一共收录了937个粤语字。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的粤语字,是怎样来的呢?”粤语字很多时是出于民间的创造,以约定俗成的方式通行使用,其来源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
1.古字,就是指现代汉语已经基本上不用的古代汉字,这往往就是指“本字”了。所谓“本字”,就是指一个字的最初形式。
这些粤语本字,在宋朝或者更早期就已经出现,例如:睇(看)、畀(给)、镬(锅)、抌(锤砸/扔)、㩧(敲打)、黐(粘)、攰(累)、晏(迟、晚)、趯(跑/逃)等等。
2.假借字,即是借用已有汉字,来表示粤语读音和意思的字,为何要借用呢?
一是因为很多字只靠口耳相传,很少有机会写下来,加上读音可能不断产生变化,久而久之,本字就变得过于生僻和难写。例如表示蛋的本字“膥”字,大家早已普遍写成“春”了。
▲沙湾古镇鸡膥巷,图源网络
二是本就有音无字,无本字可以考证。有人认为,所有粤语字词都源自汉语,必然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正确”写法,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粤语是古汉语和古百越语交融的产物,有不少现代粤语字词读音其实是古百越语的底层留存,本来就有音无字,粤人就借用一个较为简单、易认易写的同音字来代替。例如:呢(这)、痕(痒)、冧(倒塌)、虾(欺负)、点(怎么)、边(哪)、叹(享受)、晒(全部)、啖(量词:口)、呃(骗)等等,根据语言学家考据,这些字有很多都是受到古百越语影响。
3.新造字,新造字就是指粤语区自创的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标准汉语之中都不存在。新造不代表乱造,粤人发明的粤语字,大多都遵循”六书造字法“的要求。比如掟、瞓、踎、脷、劏、煲就属于形声字;冇、奀、孭、乸、𡥧就属于会意字。
粤字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造字方式,是用一个粤语同音字或近音字,加上“口”字旁组成。“口”字旁成为粤语字的标识,这类字亦可勉强归入形声字一类。
常见的粤语字,比如啲(一点儿)、哋(们)、嚿(量词:块)、咗(了)、乜(什么)、嘢(东西)、佢(他)、嘅(的)、唔(不)、啱(刚刚)等等,都是传统粤语新造字,在清朝的粤语书写文献中就已经出现。而䢂(垂直电梯)、唛(标记)、𢫏(动词:盖)、𢴈(摔)等,就是相对现代的新造字了。
4.训读字,训读字严格来说也应该属于假借字一类,但上面讲的假借字是借音不借义,而训读字就相反,是借义不借音。训读字数量不多,常见的有孖、歪、靓、跛、凹等,这些字本来都是另有读音,但粤人就按照粤语口语音,赋予了它们一个新的读音。
5.粤语区独有地名用字,如圳、涌、塱、滘、漖等。这类字大部分都只作为地名使用。
例如深圳、东濠涌、西塱、沥滘、东漖等等。
02
时光机里的粤语文字
口语本来是随风而逝的声音,要转化为书面语,就必须借助书写系统。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在《花笺记》、《二荷花史》等木鱼书中,粤人就已使用粤语入文。
▲图源网络
到了清中后期,有招子庸编著的《粤讴》、邵彬儒选辑的小说集《俗话倾谈》,以及西方传教士为传道而用粤语编译的《羊城土话马太福音传》、《天路历程土话》、《亲就耶稣》等多种作品,在粤地流传甚广,很受当时读者欢迎。
▲《粤讴》所附方言对照表,图源网络
▲十九世纪粤语版基督教典籍,图源网络
从晚明到晚清近200年的写作历史中,出现了不少粤语作品,为粤语写作累积了宝贵经验,让很多粤语字词有了约定俗成的写法。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革命派人士为宣传进步思想,在省港两地创办了多种报刊。为使宣传效果更佳,这些报刊经常使用粤语写作,文体有诗歌、小说、谐文等,还新编了大量粤讴、龙舟歌、南音等说唱曲艺作品。
其中由郑贯公1905年在香港创办的《唯一趣报有所谓》一纸风行,其刊载的粤语作品谐趣通俗,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反映时政民生,最为人所津津乐道。
▲《唯一趣报有所谓》粤语小说,图源网络
在上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初,省港两地盛行一种夹杂文言文、现代白话文、粤语的独特文体,被称为“三及第”。雅俗共赏,风靡一时。
时至今日,在香港的报刊、图书、广告宣传、乃至网络交流上,粤语字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几乎随处可见。
▲图源港媒
而在广州,主要由于政策及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粤语字词的使用率相比香港就少很多了。在80年代,广州的《周末》画报曾风靡一时,其中家喻户晓的连载漫画《乐叔和虾仔》就使用了粤语。
▲图源网络
近20年间,《南方都市报》和《新快报》也曾开设过全粤语的板块。近年有不少广州商家品牌,为突显本土文化特色,也在宣传媒介上尝试更多使用粤语字词。
▲图源网络
而在网络上也有不少广东人习惯使用粤语口语打字交流,以实现“我手写我口”的效果。
03
粤语字考据的“江湖”
之前提到过,有不少粤语字是有”本字”,但粤语多在口头流传,很多古老写法已经失传。
近代以来,在学术界和民间,有不少人做了很多粤语本字的探求工作,但存在不少争议。主要是一些早期学者和民间研究人士,对有些字的考究解释过于穿凿附会,欠缺说服力,如徂(咗)、尐(啲)、恁(咁)、忌(嘅)、睼(睇)、怗(掂)之类所谓的”正字“,都经不起仔细推敲。
▲此图中有不少属“伪正字”
研究粤语本字,需要从海量的古书典籍中,找寻到古字与现代粤语口语字词之间的对应演变关系,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知识,是比较艰深的工作,并非一般人可以胜任。就算是专业学者,对一些本字也很难有确定的答案。
探寻本字,在学术上可以还原一个字的早期形式,有助探寻粤语的音韵源流。但同时亦有很多本字生僻难懂,或者经过千百年来,本字的读音和意思可能都已经发生改变,那现在是否还应该使用呢?
比如表示“他/她”的“佢”,本字应是“渠”,在学术上基本无争议。但时至今日,是否还应该用“渠”去取代“佢”呢?将一个人写成一条渠,观感上舒服吗?“照沟渠”,是“照样沟佢”还是“照住条沟渠”?
▲图源网络
又例如表示“还/更加”的“仲”,本字可能是“重”。但”重“字本身是多音字(cung4重叠/cung5重量/zung6重视),有多种意思,亦容易引起辨音困难和歧义。“你重要”是表示“你还要””还是“你影响力大”呢?不合时宜的写法只会带来混乱。
对于现在很多的俗写假借或新造字,易写易认,在社会上已经约定俗成,获得大众承认并普遍使用,所以并不能说俗写字就是错字。
而对于本字使用更应谨慎,如果考据不严谨,用的很可能就是错误的“正字”,则危害更大,倒不如用回俗字、借字或新造字更好。
▲图源网络
有人说:“粤语字有这么多,会造成汉字的混乱。”但其实,当粤语区内的人见到粤语字,就自然会想到它的粤语意思,而非粤语区的人,一般也会知道这不是现代标准汉语,而不会用普通话去理解,所以不必担心会混乱。
而且现在已经有不少粤语字词进入到普通话之中,例如:仔、靓、煲、焗、褛、埋单、搞掂、爆棚、炒鱿鱼等等。
更加说明粤语字只会使汉字更加丰富,而不会造成文字混乱。
04
让粤语字再现“生猛”
粤语字作为汉字文化大家庭的一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非粤语母语的粤语学习者来说,除了会听会讲的目标之外,如果能学好粤语字的写法,更能加深对粤语文化的理解,实现从“听讲”到“书写”的飞跃。
而对于粤语母语人士,更应提倡鼓励在适当的场合下,多写粤语字、写好粤语字。做到“识讲又识写”,更能突显粤语文化丰富多彩的特色和韵味,对粤语的推广传承有百利而无一害。
各位自己友,
你哋平时有啲咩粤语字词
系识讲唔识写嘅呢?
大家一齐喺评论区讨论下啦!
参考资料:
周无忌、欧阳觉亚、饶秉才:《广州话方言字字典》
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粤语书写》
詹伯慧:《广东粤方言概要》
陈雄根、张锦少:《粤语词汇溯源》
羊记精选
想了解更多粤语字词的写法和读音
推荐《广州话正音字典》
解释详细,查阅方便
点击下图,羊记杂货铺有售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