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征讨岭南,打败了南越人的顽强抵抗,平定了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珠江岸边,越秀山下,修筑了一座小小的营寨,作为南海郡治,被称为任嚣城。后来,赵佗在任嚣城的基础上,踵事增华,修筑了越王城。
从此,在山海之间、云水深处,就有了一座城——广州。
无数的历史文献与近世考古,似乎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任嚣城只是一座军营,而越王城是一座王城,并没有老百姓居住。
城市,没有樵子渔夫的叫卖声,没有村歌社鼓,没有孩子的哭闹,没有织妇的吟唱,它还算一座城市吗?从这个意义上,越王城是城,但不是城市。汉武帝平南越国后,交州治所迁到广信(封开),越王城被夷为平地,昔日的豪华宫署,只剩下残垣断壁。汉武帝也许以为,这座城的故事就此结束。但没过多久,南越国宫署的废墟上,又见缕缕炊烟,又闻鸡鸣狗吠,几番风雨过后,这座城又复活了。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东吴孙权派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到广州实地视察后,被其天然形胜所震撼,建议把州治迁回广州,获得孙权批准后,征调民工,以南越王宫署废址为中心,修筑城墙,以作州治屏障。这是广州自任嚣建城四百年来,有实物可考的第一次修筑城墙。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步骘把州治迁回广州。这时的广州,已有不少居民了。清人仇巨川《羊城古钞》称:“骘治尉佗故都,筑立城廓,民用绥集。”
在广州绵绵不绝的生命历程中,“民用绥集”这四个字,如大夜见长庚,如春风绿山林,它意味着,给民居住的城市诞生了。
古人修筑城池,要不要进行规划?有没有一定的规则、规范?当然是有的,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上下五千年,共修筑了四五千座城池。每座城池的设计,都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工艺官书《考工记》的痕迹。《考工记》是儒家礼制经典。对城市的营造有详细规定:从城池的选址、方位、形状,到城中房屋、道路规格、功能布局,都有一定规度。
▲广州古城
天下城池大都倚山傍水,没有水的城是死城,没有山的城是危城。比较之下,水比山更重要。广州背倚云山,面瞰江海,纵观世界,凡持久繁荣兴盛的商业大城市,多数坐落在大河两岸,如果靠近入海口,那就更优了,如巴黎、纽约、东京、伦敦、首尔、香港等,莫不如是。
唐代的广州城,与步骘城范围大致相同,城墙周长约为五里,方方正正。这种方正的网格造型,有利于作出符合城市礼制的功能划分,哪里是官署,哪里是社稷,哪里是祭坛,哪里是市阓,哪里是闾里,无不互相对应,井井有条,就像阴阳八卦一样严谨。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述唐天宝(742~756)初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经过广州时,亲见广州城其规模之盛大,竟令人有“不异天子”之叹。内城建筑以官署衙门为主,商业区集中在西城外,两者保持一定距离,老百姓大多居住在城墙脚下,“邑居逼侧”,与官署衙门形成强烈对比。这一切,都是为了彰显上下尊卑的礼制。
此时,广州已是大唐的对外贸易重镇,每年九、十月间,寒冷的冬季季候风越过南岭,满载绫绮罗绢的中外商船,便解缆挂席,从广州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跨过印度洋、波斯湾,再到阿曼湾、亚丁湾、东非海岸,与沿途九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来年三、四月间,再随东南季风回航,俗称“返唐山”。常年侨居广州的“蕃商”,多达十几万人,官府在广州西城外划定“蕃坊”,供他们居住,坊内有专供蕃商使用的市场、学校和宗教场所。广州人把他们称为“住唐”,意为长住唐山。广州几成“唐”的代名词。
宋代十分注重商业,在广州设立市舶司,逐步放宽民间与海外的贸易限制。元丰三年(1080),朝廷改革外贸制度,规定中国所有商船前往“南蕃诸国”,只能从广州出发,也只能回航广州。即除了对日本、高丽的贸易,由杭州、明州市舶司管理外,其他几十个国家、地区的贸易,一律由广州市舶司掌管。与广州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40余个。后来朝廷两度撤废闽、浙市舶司,唯留广州一口通商。每天城外江面上,樯帆不绝,大小商船络绎不绝,排队入港,百货汇聚,人口也在急剧增加,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天下有名的东方大港。
▲广州城墙
南北两宋,前后凡三百余年,广州城经历大大小小二十多次扩建和修缮,是有史以来最频密的。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高绅出任广南东路经略使时,把建设重点放在城西南,因为是广州的外贸港口。他开凿南濠,把城中众多渠水汇入南濠,排出珠江。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邵晔任广南东路经略使时,大力开凿和疏浚城外护城河,凿濠为池,以通舟楫,人皆称便。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广南东路经略使魏瓘在东面修筑子城,复疏浚城濠,凿东西澳建水闸,每天定时启闭。子城北部围绕着经略安抚使司,是传统的官衙区,隋广州刺史署,唐岭南道署、岭东道节度使府、清海军节度使司,南汉乾和殿,均设在这里,一条天街(今北京路)直通江边,以清海军门(双门)为界,南部为新兴的商业区。这次修固城池非常及时,因为八年后,即宋皇佑四年(1052),广西侬智高揭竿造反,攻打广州五十余日,但新修子城,固若金汤。
侬智高之乱虽然平息,但由于广州商贸兴盛,珍货山积,盗匪垂涎,动辄杀人放火,商人无法安居乐业。官府多次动议修筑西城,因为工程复杂浩大,筹钱困难,总是议而不决。宋熙宁三年(1070),程师孟调任广州知州,翌年再任经略史。在广州士民支持下,毅然动工修筑西城,历时一年完成。这次修城最大的特点,是把著名的光孝寺、天庆观、六榕寺、崇报寺、怀圣寺,甚至整个蕃坊,都纳入城内,从而打破了唐代以来“化外人法不当城居”的规矩。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重新修葺中城、东城和西城,从此,广州有了“三城”之称。
▲广州现存城墙
宋三城的设计,已突破《考工记》的规范,不像南越王城、步骘城和唐城那样方方正正,而是根据商业中心而变化,明显向西南方临江繁华商业区延伸,成了一个矩形。把商业区纳入城中,是一个破天荒的改变,意味着昔日“王城”向“商城”的蜕变。传统的城市礼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反映出世俗市井生活的蓬勃兴旺。
南宋末年,元军攻打广州时,东、西两城都被摧毁,其后进行过修复。元亡明兴,明军不战而下广州,城池没有受到破坏。洪武二年(1369),广东置行省。自南宋程师孟修筑西城,至今经历了三百多个春秋,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城区格局,已难以适应。于是,洪武初年便有了“三城合一”的工程。
“三城合一”,就是把宋三城连成一片。洪武十一年(1378)开始,拆掉了三城之间的城墙,把城市范围向北拓展,北城墙跨过了越秀山,南城墙在今大德路,西城墙在今人民路,新辟正西门(今中山六路与人民路交汇处),与城东的正东门相对。开通西门大街,方便了城内交通。三城合一以后,城区大大扩张,比原宋三城面积增加了一半以上。其后由于城南江边的冲积地不断扩大,嘉靖四十三年(1564)修筑了南城,人们称为新城(外城),与原有的旧城(内城),区别开来。广州城池的格局和规模基本定型。
明亡清兴,顺治四年(1647),总督佟养甲筑广州东西二雁翅城。当时南明军民在珠江三角洲声势浩大,多次进攻广州,要夺回这座古城。佟养甲在南城墙的东西两端,分别修筑城墙,直抵珠江边,作为城防工事,因形似雁翅,故称雁翅城,也有人称作鸡翼城。
这是广州最后一次修筑城墙了。从有文字记载的周秦算起,广州的筑城历史,始于南武城(传说)、任嚣城、赵佗城,经历了东汉、两晋、唐、南汉、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重建与修葺,最后,广州城墙以全长约9700米,高约7.6米,宽约6米的规模,在人们的记忆中定格。自此之后,除维修倒塌的城墙外,再没有筑新城墙了。广州的城墙修筑史,于焉划上句号。
▲广州现存城墙
今存于越秀公园镇海路南侧的这段城墙,在民国初年除镇海楼外,只剩下高低不等的残垣。1918—1922年间,广州拆城墙筑马路。这段明代城墙因与交通规划无碍,得以保留下来。总长度还有1100多米(有资料记为1137米),最高处已不超过10米。其他相关建筑已荡然无存。
注释
(清)仇巨川:《羊城古钞》,第38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十三经》上册,第629页。广东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明)屈大均:《广东新语》上卷,第78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第74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羊记精选
欢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