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战盒马、美团,京东即时零售发起第五次突围!

文摘   2024-12-26 18:32   广东  
作者 | 阿空
编辑 | 浩然
来源 | 商隐社
近日,京东七鲜与前置仓完成融合,并喊出“击穿价,真便宜不怕比”的口号,向盒马、美团小象、叮咚买菜等对手宣战。
七鲜在即时零售战场的价格战还在持续加码。11月15日,七鲜在官方公众号喊话“便宜10%!对手敢跟七鲜就敢继续降”,表示将加大“击穿价”的力度。

七鲜是京东在2017年对标盒马而创立的项目,同样是店仓一体的模式。更早在2015年,京东便成立了生鲜冷链项目组,投资了天天果园和永辉超市,并于2016年1月正式成立京东生鲜事业部。

九年来,同行们或倒闭,或盈利,京东生鲜没有错过任何一个风口,却总是显得“慢半拍”,如今京东七鲜再次发力,突然打起了价格战。

仔细研究会发现,京东做即时零售的思路经历了“京东到家”模式、“七鲜”店仓一体模式、“京喜拼拼”社区团购模式、“京东买菜”前置仓模式等一系列转变。这次京东七鲜与前置仓完成融合,与前几次探索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京东在即时零售领域总是屡败屡战?

“京东到家”模式:只做中介
京东到家,现在叫京东秒送,起初由刘强东亲自负责,简单来讲就是跟众多线下店铺合作,提供1小时极速达的配送服务,相当于“线上一小时零售便利店”。

即时零售最早是从生鲜开始的,2015年是生鲜电商行业的高光时刻,融资金额超100亿元。京东也在这年高调进军,贡献了当时生鲜电商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之所以这么做,刘强东曾给出过清晰的解释:“我对京东到家的期望犹如腾讯对微信的期望。生鲜是超高频的产品,我们希望京东有一个专门的APP在手机上可以每天打开,而京东商城可能你不会每天打开。”

2015年,在做了十几年电商后,刘强东发现服装鞋帽、电子产品在网上都卖得很好,但作为消费力最大的生鲜,在网上的销售情况却并不好。因为按电商模式做生鲜,可能配送成本比商品本身还贵。

所以一开始,京东的思路是通过京东到家,把离消费者最近超市的生鲜送到家里去,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还能帮助线下商超发展。

帮助线下商超发展当然是一种说辞,实际是因为生鲜产品的毛利率大多不到20%,而且易损耗,损耗越多利润越低。所以京东选择将这一苦差事交给合作伙伴来做,自己只提供稳赚不赔的配送服务。

于是,京东斥资7000万美元投资天天果园,看重的是其对进口水果的产品把控能力。同理,京东重仓6.8亿美元投资永辉,也是因为其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对单品的利润空间、损耗率把控较好。

但令人不解的是,京东优质的物流并未成为京东生鲜的主配送渠道,反而在2016年与众包物流平台“达达”合并,合并后两者独立运营,由达达负责京东到家的物流配送服务。

一种说法是,京东在物流上的投资太高,当时并没有完全回本,要按京东的标准再建一套全程冷链、端到端的生鲜电商专供渠道,刘强东实在是难下决心。

由此,“京东到家”模式可以理解为货物和物流都由盟友提供,京东只是一个中介。这个模式成功与否全看盟友,京东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

虽然有一些大中型超市参与了生鲜的分发配送,起点较便利店高,但仍不能改变货源分散、标准化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这使京东生鲜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高品质、统一的用户心智印象。

理论上只做配送没有什么损失,但实际上京东到家平添了一级供应链条,每单会直接产生3-8元的配送费用,但每单平均客单价只有三五十元,接近10%的配送成本谁来支出?

为了平衡消费者、线下商家和配送员的利益,京东的补贴一直都没停过。而且还多出了一次搬运环节,也就意味着增添了损耗的风险,之后产生的退货也是一笔额外支出。

然而,最大的问题还是盟友经营不善。早在2016年7月,天天果园就被曝出关停了202个城市的所有门店,如今只保留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卖进口水果,用顺丰快递次日达。永辉的日子也不好过,曾一度关店400多家,市值缩水800多亿。

盟友关店,跟京东到家的合作就没法继续。而且京东超市跟京东到家的商家相当于竞争关系,京东的流量不可能慷慨地都分给盟友,二者虽是联盟,也有博弈之处。

今年九月,京东将持有的永辉股权以62.7亿元的价格卖给了名创优品。京东到家也不再提供天天果园和永辉的配送服务,算是无声宣告了这一模式的失败。
“七鲜”模式:跟随盒马
七鲜是对标盒马而启动的项目。2017年12月,七鲜第一家门店在京东大本营北京亦庄开业,彼时盒马已经开了22家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盒马创始人侯毅曾经是京东到家前身的创始人。他曾主导过与唐久便利的合作,走的就是最轻便的便利店前置仓模式。但他发现这样的轻模式难以解决库存和体验问题,于是提出类似盒马这样重模式的解决方案,但未获京东支持。

2015年初,侯毅从京东离职回到上海老家,与时任阿里CEO的老乡张勇聊天。张勇想探索一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模式,侯毅想做重模式的生鲜超市,从线下开始做,再通过数据打通线下与线上。两人一拍即合,就有了后面的故事。而盒马力推的30分钟送达,也用到了侯毅在京东时期规划全套物流仓配体系的经验。

七鲜其实推进十分缓慢。如今七鲜拥有54家超市门店,17家生活门店,只覆盖了7个城市。而盒马已经开出了400家门店,覆盖了30多个城市,包括盒马鲜生、盒马mini、X会员店、NB、奥莱等多种业态。

无论是从开店速度、门店数量还是业态来说,七鲜跟盒马都有很大差距。换句话说,七鲜只服务到了极小一部分客群,还并未打造起品牌。

而且,走进七鲜门店会发现跟盒马如出一辙,同样是由超市、餐饮、仓储和分拣配送组成,主力客群同样是一二线城市的中高收入用户,并没有打造出太大的差异化。

不过好消息是,七鲜在2021年宣称连续营业满三年的七鲜门店全部盈利,两年到三年之间的门店也接近盈利。这或许是京东如此重视七鲜的原因。
应对“恶意仅退款”用户
派代整理8个起诉文档 扫码免费领取


“京喜拼拼”模式:烧钱试错
从融资角度看,社区团购2018年开始兴起,经历了一年多的内部洗牌,在疫情催化下再度受到资本关注。

最巅峰时,全国有超过300家社区团购平台竞争,包括以滴滴、美团、拼多多、阿里为首的互联网巨头,还有以兴盛优选、食享会、十荟团、同程生活、美家买菜为首的创业公司。

不同于此前只是投资,京东这次亲自下场,成立“京喜拼拼”加入社区团购大战。京喜拼拼所在的京喜事业部升级为事业群,由刘强东亲自带队,定位下沉市场。

京喜拼拼上线首日便开通13座城市,随后四个月内,又开通了近80座地级市。

但那一波巨头大搞社区团购大多是用高投入换来的。数据显示,京东新业务在2021年累计亏近106亿元,亏损的大头之一就是京喜拼拼。

亏损的直接原因就是京喜拼拼严重依赖地方采购,几乎没有全国集采,采购成本较高,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和规模。2021年高峰时期,京喜拼拼的日均件单量不超700万单。相比之下,第一梯队的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日均单量都已超过4000万单。

实际上,京喜拼拼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进场时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早已入局社区团购。更早之前,兴盛优选、十荟团、同程生活等社区团购企业已经强势多年。作为后来者,留给京喜拼拼的机会已然不多,烧钱换不来相应的规模。

为了控制成本,京喜拼拼开始降低佣金。从2021年12月开始,其在江浙地区的团长佣金从10%降低到了3-5%。但团长是社区团购的重要角色,是平台连接下沉市场用户的桥梁。降低佣金将直接导致团长流失,无异于放弃市场。

2022年7月京东战略会上,刘强东承认了“京喜”的失败。这个为下沉市场量身组建的一级事业群,仅存在了两年半就匆匆解散。

不过一年后,京东再次捡起被边缘化的社区团购,将京喜拼拼更名为“京东拼拼”。但在经历合肥开城首日即“爆仓”、后台直接操作退款等事件后,“京东拼拼”几乎全面暂停开城计划。

或许社区团购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好的商业模式。社区团购通过团长完成预售、集采、配送、自提等一系列流程,本身就存在无法保证商品供给、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很难形成稳固的客群。

而且社区团购属于社群零售,本身只是到店零售和电商零售的一种补充形式,本身市场份额很小。想要依靠社群零售去打败、替代到店零售和电商零售,基本不可能。

如今,同程生活、食享会、十荟团、滴滴等企业早已退出,多多买菜和美团优选曾占据社区团购近九成市场份额,却始终没有盈利,濒临被放弃。

“京东买菜”模式:双管齐下
2023年2月,京东低调重启前置仓业务,一年多以来在北京试点运营了17个前置仓。

跟同行相比,京东买菜的体量仍较小。叮咚买菜和美团买菜在北京均有约100个点位,山姆超市有20多个点位。

前置仓是生鲜电商行业常用的一种模式,将生鲜品先行运送、储存至前置仓,再从前置仓配送,每个仓覆盖附近约3公里范围,可实现下单后约30分钟送达。

2015年每日优鲜在北京望京开了第一个前置仓,巅峰时期在全国20个城市建了超1500个前置仓。早在2018年,当每日优鲜宣布自己已在北京实现盈亏平衡,且维持了近一年的正现金流增长时,京东生鲜就着手布局前置仓,2020年后就没了消息。

但每日优鲜在2022年7月倒闭了,主要是因为成本过高,租金、水电费用、多温层储存、耗材、人力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成本。

曾经一度,前置仓被贴上“伪命题”“永远无法盈利”的标签,面临用户数、客单价/毛利率、履约成本三者之间的“不可能三角”。

然而2022年第四季度,同样主打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却实现了盈利,这也是生鲜电商行业首次实现整体盈利,让行业看到了前置仓模式盈利的希望。

叮咚买菜之所以能盈利,首先在于控制成本,收缩阵地,减少烧钱补贴。其次,它有足够订单量能覆盖成本。而且,叮咚买菜能持续优化供应链,80%的生鲜产品都来自产地直采,缩短中间环节、把握品质,也增大利润空间。

京东买菜采取的是自营和聚合的模式。一方面,京东在去年11月推出了“日日鲜集市”活动,通过源头直采模式,缩短采购链、物流链、决策链,让产品整体达到市场最低价。此外还开启了晚间“清仓捡漏5折抢”活动,将当日菜品低价售清。

客观而言,京东买菜的商品从丰富度、时令经营、生鲜加工等方面都与竞争对手存在一定差距。于是,京东买菜多手发力,聚合了京东七鲜、叮咚买菜、百果园、物美、叮咚买菜等第三方商家,跟此前京东到家是一个思路,由达达提供配送。

七鲜与前置仓融合模式:新的未知
京东七鲜与前置仓融合的模式可谓一气呵成:今年9月,七鲜被爆在北京开出首个前置仓,与小象超市的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10月底,京东买菜被并入七鲜。11月初,七鲜掀起价格战。

此番操作或许是因为山姆会员店实体店加极速达云仓的布局,让京东看到了实体门店和前置仓配合的巨大市场潜力。

今年二季度,山姆在中国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约一半的销售来自线上渠道,“一小时极速达”订单数量增加了28%,达到5900万单。

事实上,山姆从2018年开始尝试在国内市场推出 “极速达” 服务,其门店大约有4000个SKU,云仓又精选了1000个高复购、即时消费的SKU,涵盖生鲜果蔬、母婴用品、个人护理、干货零食等多个品类。

从云仓的布局来看,基本是一个门店对应6-15个仓。针对会员和潜在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面积预估在200-500平米之间。有业内人士测算,目前山姆会员店全国共拥有近500个前置仓,仓均订单1000单,客单价或超200元。

在履约端,山姆主要以自建配送体系或京东到家为主。有数据显示,目前山姆的线上电商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55%,其以云仓为依托的“一小时极速达”订单量占山姆电商订单量近70%,成为山姆增量的一大动力。

通过大店+云仓这种模式,山姆覆盖了线上线下全场景,满足核心区域的即时消费需求,提高了会员的购买频次,有效拉新会员并提升了老会员续卡率。

目前京东七鲜主打的是以线下超市+自营前置仓+电商平台相结合的“店仓网”三位一体的即时零售模式。自营实体店可以保证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商品品质,自营前置仓可以覆盖更多区域,保证履约时效;同时还可以发挥京东供应链的规模和效率优势。

但从目前的消费者反馈看并不乐观。京东买菜用户被迫改成七鲜后发现有的商品价格涨了,起送门槛高了,晚上的打折没有了,一些常买的日日鲜产品也没了,七鲜的品控也不够稳定。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京东七鲜的市场规模较小,尚没有培养起稳固客群,此前京东到家并没有培养起优质产品的用户心智,京喜拼拼也未攻下下沉市场,京东买菜吸引的很多只是羊毛党。

为何没做起来?
九年来,京东尝试了生鲜电商领域的几乎所有主流模式,也没错过任何一个风口,但为何始终没出规模和影响力?

首先可能是因为战略摇摆。买菜并非京东主业,只是用来吸引流量的工具,京东始终未下定决心投入,组织架构也多次调整,导致很多努力只是浅尝辄止,并未锻造出核心能力就已叫停。

以京东七鲜为例,与盒马多次得到马云和张勇亲自打气不同,京东七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战略重视。

2017年上半年七鲜就开始筹备建设了。早期团队里有两拨人,一波是王笑松和他代表的京东生鲜团队;另一波则是杜勇代表的线下零售队伍。

王笑松是京东老将,杜勇则是七鲜项目邀请来的职业经理人。两人之间的分歧很大,王笑松的思路更加偏重互联网,追求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并且希望在品牌方面能贴上京东的标签,借力打力;而杜勇的思路更为线下,店面上坚持完美、追求单店的模型,一开始并不愿意贴上京东的标签,而是先探索清楚模式,之后再认亲。

两种观点相持不下,开店的速度自然慢了下来,原本定于2017年10月份开业的七鲜首店,最终一直拖到12月底才开始试营业。这比盒马在上海的首店晚了将近两年时间。

思路的差异、内部沟通的不畅,让这个承载京东无界零售梦想的业务,从还未出生就遭遇困境。

2018年年初,杜勇带领部分团队离职,七鲜早期操盘手退出项目。京东任命王笑松为大快消事业群总裁,旗下包括消费品事业部、新通路事业部和生鲜事业部,七鲜只是其分管业务的一项。

当年12月,京东再次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成立不足一年的大快消事业群被拆分,王笑松从大快消负责人回到七鲜和生鲜事业部,聚焦生鲜业务。

后来,京东启动核心高管轮岗计划,王笑松被调离原岗位,由王敬接任,七鲜迎来最强改革和迭代,成为美食解决方案超市、确立了OFC强管理加盟模式、推出了七范、七鲜生活等业态。

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时间,七鲜再次迎来换帅,由郑锋接替王敬。郑锋上任后又重新梳理战略,更加聚焦京津冀和大湾区、更加倾向自营而非加盟,更加注重组织效率,重点突出了营运、产销和市场等前台部门,采取“小总部、大门店”的模式。

令人不解的是,今年2月份,京东PLUS调整权益,将不再享受七鲜特权权益。这也就意味着京东优质会员用户无法直接输送给七鲜。

京东七鲜总是在频繁调整组织架构,频繁换高管,每个高管的战略和管理思路并不相同,导致七鲜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打法和思路,很多好的想法还没有得到完全贯彻就被再次变更。

这样很难积累起解决即时零售问题的核心能力,所以没有出现跟友商明显的差异化,打造出独特的用户心智。而且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有交叉,很难集中所有力量攻下一个堡垒。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京东大多在对手验证过模式可行后才决定出手。前期对手已经抢占了一波市场,京东再进入,往往陷入到了更激烈的混战中。社区团购如此,前置仓也是如此。

况且,京东买菜的前置仓还处于亏损状态,尚未探索出前置仓盈利的经验,就跟随山姆搞起了实体店加前置仓,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2015年即时零售开始出现,当时主要是生鲜产品,进化至今已经能短时间内快速配送水果蔬菜、粮油副食、海鲜水产、数码产品、酒水厨具、日用百货等几乎所有类目。
目前盒马、小象超市和叮咚买菜经过多年经营,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顾客和品牌影响力,京东七鲜再想通过价格战争夺用户较为艰难,而且价格战的持续性有待观察。
*本文转自商隐社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老板进群


进派代增长社会员群 聊增长、保利润
150+亿级、400+千万级老板已加入
听大咖群内分享 线下深度交流↓

热文推荐

派代
助力卖家增长。商务合作加v:1802726298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