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研究
10月17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中国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抽样调查进入组织实施阶段,本次调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具体行动,将获得婚育观念、婚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新数据。本次调查样本30000人,调查内容将聚焦影响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全面分析“不想生、不敢生”原因,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促进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提供科学依据。
同日,澎湃新闻转载报道,并设置微博话题。阅读量达6800万+,评论量达8000+。
关于人口、婚育的话题,再次成为网络焦点。与以往“2023年出生人口不足800万”“建档孕妇数量下降”“三胎政策”“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离婚冷静期”等话题类似,舆论方向仍是关注个人或家庭在生养婚育成本高,对国家提出的政策落地实行提出困惑、担忧。分析认为,近年此类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与社会环境、群体心理、网络舆论生态有着较大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网络舆论主要有三类观点:一是认为该抽样调查“不需要分析”,大量网友在评论区反复强调本次调查的问题实际在网络中已经“明摆着”,进而认为调查实在浪费经费;二是认为对调查的内容结果产生质疑,如部分网友怀疑样群体是否是“体制内”成员,不具有代表性,并且不认为调查结果能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三是反映生活成本高,诸如“月薪3000”“房价太高”“996”等。
针对人口、婚育政策或研究等关乎国家“生计”的话题,近年的舆论风向总是在与行政部门或专家机构“唱反调”。而这种舆情风险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人口婚育政策研究带来的话题性具有宏观与底层的冲突。从某种层面上看,当政府部门提出相关政策或调研时本身就是自上而下带有权威性、贯彻性和一定的强制性,而人口婚育问题是国之大计,但同时也是民生根本,细化到社会每个人身上就是“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带有鲜明的“个人化”“隐私化”的意味。也不难理解这类话题中会有网友评论“管到床上去了”。
二是政策研究长远性与网络舆论关注当下的冲突。人口婚育相关政策、调研的提出,往往具有长远性,是要解决“下一代”以及未来的事,可能存在着与现实当下的冲突,比如“三胎政策”与“生不起养不起”的冲突、“离婚冷静期”与“家暴无法脱身”的冲突、“鼓励结婚”与“买不起房”的冲突……同时,一个政策的提出还需要当前社会配套支持,但现实是仍有很多不足。大部分关于人口婚育的政策推行,都会遇到舆论“阻力”,包括工资低、内卷强度高导致没有私人时间、房价高、女性在职场待遇不对等、社会福利待遇不足、女性自我意识崛起等。
三是政策自带话题热度与焦虑的冲突。人口婚育问题自带话题标签——性别、教育、社会公平。而这些话题的一些负面事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长期的。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年轻适婚群体,也影响更年轻一代的三观。又正是因为这样的话题带有热度,如今的算法推荐和媒体报道都乐于向人们推送这样的“读物”,与社会“恐婚恐育”氛围有着较强的关系。
往期回顾
研究 | 在华外籍博主的舆情传播分析研究——以@海雯娜 为例
声明:本文系原创,部分新闻图片来源网络,若需转载请联系我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