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福州市教育局为强化中小学、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定了局长陪餐制,陪餐人员为市县两级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等,原则上每月到中小学、幼儿园陪餐不少于一次。11月5日,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一行已赴闽侯一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督导并陪餐。舆论场对此嘲讽居多,担心政策流于形式,质疑陪餐频率低难以真正监督,学校会在局长陪餐时特殊对待。
“陪餐制”在全国众多学校其实已施行许久,主要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陪伴学生用餐,部分学校也会邀请家长参与。而教育局局长亲自“陪餐”,在全国范围内还是较为罕见的。
舆论场有观点认为,食品安全监管不应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落实校长、班主任、食堂外包老板、厨师等责任主体的责任,可能比轮流与学生共进餐更有效。对于学校而言,教育管理层到校园与学生同吃饭菜何尝不是一种“工作调研”?由此便可能延伸出另外的问题:教育局是否对学校进行制度化的评估?学校是否会特殊化对待?教育系统内是否会出现内卷化和攀比现象?这些也是公众对这项制度持怀疑态度的核心关切。此外,就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项政策仍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也就意味着说职责框架并不清晰,难以实现有效的权力制衡。公众的质疑并非无理。油罐车事件等食品安全危机频发,已经对社会造成深远影响,每一次事件的爆发、发酵与平息,都对公众认知构成重击。也就造就了社会事件与公众舆论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捶打——回弹”效应:事件与公众的利益越密切,公众的质疑就越坚定。这导致官方公信力变得飘忽不定,缺乏稳固的支撑点。每当社会事件发生,民间批判与质疑便如潮水般涌来,网民高举“严惩不贷”的旗帜,冲向舆论前沿。然而,受到大众批判的事情不一定全然负面。正如以往的文章所讨论的,资本进入校园、资本进入校园食堂需要社会关注。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他们长期专注于教育工作,不一定熟悉校园食堂的运营,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可能存在难以弥补的漏洞。教育管理层直接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应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教育领域拓展管理职能的有益尝试,值得更多肯定。同时也应必须明确一点:不能让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沦为形式主义的“政绩秀场”,而是真正成为守护校园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舆情 | 教师称夜骑开封的学生是“酒囊饭袋”,学生应会学也会玩
舆情 | “倾听顾客需求女理发师爆火带动当地文旅”带来哪些启示?
舆情 | 事业单位招考被疑萝卜岗 网友群嘲岗位是寻人启事
声明:本文系原创,部分新闻图片来源网络,若需转载请联系我方授权。
您的专属网络空间治理服务商公司网址:
https://www.szkedu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