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表面贴装IC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引脚连锡短路。据此情况,本篇文章通过外观检测、X-RAY分析、镀层厚度检测等手段,分析并确定失效原因。
分析过程
外观分析
#整体图示:
测试结果
对连锡位置进行整体外观检测,发现 1pin与2pin连锡,2pin PAD存在不润湿异常,同时其他引脚焊盘也存在局部的不润湿现象。
#器件旁测试点(未涂布锡膏):
#其他未贴装点(有涂布锡膏未贴装器件):
测试结果
测试点表面由于锡厚度不均匀,导致明显的颜色差异;同时发现PCB板上其他位置存在锡扩展状态较差的情况。
X-RAY分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测试结果
分析发现,1pin与2pin连锡位置处于引脚根部位置,呈现明显的锡搭接状态。
镀层厚度测试
测试结果
锡镀层厚度平均值为1.0077μm,整体偏低。
失效样品表面分析
#短路位置的SEM分析:
测试结果
pin2焊盘呈现明显的不润湿(拒焊)现象。
#未湿润部分的EDS分析:
未润湿部分主要成分为Cu、Sn,且Cu元素含量近40%,异常偏高,表面镀层可能存在合金化现象。
#连锡部分EDS分析:
测试结果
连锡部分的焊锡成分为Sn、Ag,端子镀层为Sn,可知是印刷的锡导致的连锡。
#器件旁测试点SEM/EDS分析:
测试结果
成分分析表明,测试点主要成分为Cu、Sn,且Cu元素含量近40%,可能存在表面镀层合金化。
切片断面分析
◁ 切片1位置图示
切片1断面金相分析:
测试结果:
焊盘表面未见明显异常。
#切片1断面SEM分析:
测试点1
测试点2
测试点3
测试结果
判断测试点的锡镀层已经全部合金化(Sn与Cu完全结合形成IMC层),表面基本无锡附着,会导致其可焊性降低。
切片1断面EDS分析:
测试结果
镀层Cu含量高,主要为CU、Sn结合层(IMC层)。
◁ 切片2位置图示
切片2断面SEM分析:
pin2焊点状态
引脚位置焊接状态
PCB pad位置
测试结果
pin2焊点状态:引脚焊接OK,PCB pad上上锡状态较差;
引脚位置焊接状态:IMC层连续、致密,厚度3μm左右,焊接状态良好,pad面镀层合金化,IMC裸露。
#切片2断面EDS分析:
测试结果
镀层Cu含量高,主要为CU、Sn结合层(IMC层)(中间填充物是研磨时填充产生)。
◁ 切片3位置图示
#切片3断面SEM分析:
整体断面
局部断面
测试结果
研磨至焊盘完全未润湿位置,无明显焊锡附着,可见IMC层完全裸露。
分析结果
不良解析
结合上记分析信息,对连锡失效分析如下:
1、器件1pin与2pin连锡,同时2pin 延展的PAD存在不润湿、镀层裸露的现象;
2、PCB锡镀层厚度偏低;
3、 2pin未润湿焊盘存在明显的镀锡层合金化,其他未上锡位置的镀层分析,同样存在该问题。
失效机理解析
综合以上分析,判断导致器件连锡的原因为PCB焊盘表面IMC层裸露,无可用的锡与锡膏形成互连,引起可焊性降低,回流时焊锡回缩、聚集形成连锡。
改善建议
1、加强对PCB喷锡工艺质量的控制。
2、对PCB来料可焊性管理——
①PCB镀锡层厚度监控:不仅要关注锡厚度,同时要关注是否存在镀层合金化的问题;
②增加可焊性测试:漂锡法或浸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