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心血来潮去攀岩馆体验了一下攀岩,以前看人家攀岩我都是绕着走的,鉴于最近自己锻炼的频次比较高,游泳次卡都刷见底了,所以对身体状态略有自信。
因为我是下午去的,进馆还想着离接孩子只有两个半小时了,肯定是玩不尽兴了,没想到小丑竟是我自己,一个小时的时候,就已经筋疲力尽。
我问我的健身教练,为啥攀岩馆里的女孩身材都比健身房看起来好很多,教练翻我一个大白眼:因为都是健身房练得好的女孩才来攀岩。
教练诚不我欺,事实证明,我确实不太适合这项运动,一个小时只解锁了几条V0线路,妥妥的菜鸡一枚。
经此一役,我发现攀岩对小白玩家不算太友好,对力量和灵活度的考验极高,不管是抱石还是绳索,危险性都是有的,稍不留神,轻则皮外,重则骨折,但是攀岩馆里带着零基础小孩来体验的家长却比比皆是,不仅为他们捏一把汗。
可能也是因为这两天搜的关键词比较多,app经常给我推送攀岩相关的消息。
有抱石摔骨折的:
有绳索发生故障掉下来的,事发地是武汉××land,受伤的还是个孩子:
如果说前一个事故还能甩锅玩家自不量力,那么后一个意外妥妥的就是游乐场的全责。
人家来你这里玩,绳索的磨损得维护吧,上去之前扣环有没有锁死得检查吧,设备的可靠性得保证吧,如果都做到位的话,即便是掉下来也有缓冲器保护一下,怎么可能直接掉到地面上呢?
安全措施都不到位,就让孩子爬攀岩墙无异于在巨大的风险面前“裸奔”。
××land已经是国内做的比较大的品牌了,无论是规模还是价格都是行业翘楚,安全性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不知名的小游乐场呢?
以我这些年带孩子玩的经历来看,类似的风险在很多游乐场基本上是常态,安全与卫生问题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大家都能看在眼里,却又无能为力。
有的游乐场蹦床年久失修,又疼钱不愿换新,竟然敢直接在四周已经变形的弹簧上加绳索固定。
有的接近90度的魔鬼滑梯项目没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任由3、4岁的小孩滑来滑去,安全隐患毫不顾忌。
有的软包破了,连重新包一下都舍不得,就让铁架子在外面露着。
至于卫生问题更不用提了,白袜子进去走一圈,保准变成黑的,地面上没有肉眼可见的垃圾已经算是干净得了,完全是细菌和病毒的温床,去一次病一次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我的原则是,两种游乐场尽量不去,一个是室外游乐场的空气堡,一个是室内游乐场的海洋球。
空气堡几乎年年都有出事儿的,尤其是室外,又脏又不安全,常年风吹日晒,想要运营者清洗那是不可能的,这种充气设备一旦漏气就更可怕,它会把孩子埋在里面,遇到大风天气甚至还会吹走。
海洋球则是卫生重灾区,你以为工作人员应该定期消毒,每天清理,真相却是压根就没有人管。
很多孩子愿意在里面翻滚,一旦有硬物埋在海洋球里,根本发现不了,而且球里面什么垃圾都能翻到,你能想象我曾亲见有人在里面踩到过用完的纸尿裤么?
最让人无语的是,遇到这种情况,你还投诉无门。
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儿童游乐设施的卫生管理作出详细规定,像定期清洁、消毒的频次只能由经营方根据经营的实际情况来执行,为了减少成本,他们索性能不清就不请,能少干就少干。
就算是不干净,安全总该是头等大事吧!这也是你的一厢情愿,除了像过山车这种大型的游乐设施以外,海洋球池、滑梯,攀岩等小型的儿童游乐设备并不在特种设备安全法标注的特种设备范围内,质检部门无法进行监管。
一旦发生了事故,职能部门就开始踢皮球。
去年就发生过一起6岁孩子被旋转木马夹伤的案例,当时家长打12345,希望找到儿童游乐场的上级监管部门,媒体记者也帮着调查了一圈,结果是:
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儿童室内游乐场的设备不属于特种设备,不在市场监管部门管辖内;应急部门回复:“应该属于特种设备吧”;商务部门表示:“游乐场是商场自己招募,不归商务局监管”;文旅部门称:“我们按照区行政审批局审批的名单来监管,但这个商家并不在名单中”;行政审批部门则回复说:“无论是室内的还是室外的游乐场,行政审批局的审批都没有这一项。我们审批的是娱乐场所和游艺游戏场所,这其中不包含儿童游乐场”……
换句话说,游乐场的安全和卫生存在监管真空,完全靠运营者自觉,凡是靠自觉的事儿,大家心里都有数。
与其让孩子到这种游乐场释放精力,真不如带他去野外爬爬山,跑跑步,就算去玩土都比在海洋球的垃圾堆里待着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