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晚期,在金石考据之学的影响下,加之书法理论家的倡导,碑派书法崛起,成为与“帖学”并立的书坛重要流派。本次展览展出了包世臣、吴熙载、何绍基、莫友芝、赵之谦、徐三庚、吴大澂等碑派书法家的楹联佳作,可以一窥晚清碑派书法的盛况。
清包世臣草书八言联
释文:得意忘言取会佳境;时和气润偶然欲书。
仰盂一兄大人雅鉴。安吴包世臣。
钤印:横艾困敦(白) 世臣私印(白)包氏慎伯(朱)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是书法、篆刻大家邓石如(1743~1805)的入室弟子,得邓派真传,尤其擅长行、草、隶书。
这幅楹联集句于唐代孙过庭(646~691)《书谱》:“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冀酌希夷,取会佳境”以及“时和气润……偶然欲书,五合也。”
包世臣28岁拜邓石如学习篆隶,研习唐宋诸家,后转师北朝碑刻,晚年又师法二王。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被尊称为“包体”。所著《艺舟双楫》,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对晚清书风的变革影响巨大。
清吴熙载行书七言联
释文:偶呼明月问千古;曾共梅花住一山。
友梅先生尊兄正,熙载弟吴廷飏。
钤印:吴廷飏私印(白) 熙载(朱)
吴熙载(1799~1870),初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岁后以字行,改字让之,江苏仪征(今属扬州市)人。他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各体书,尤工篆、隶。篆刻自成面目。吴熙载的行书联包氏风格非常浓郁,其原因或与其“恪守师法,未敢越雷池半步”有关。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一书中曰:“行楷束缚于安吴之法,偃锋裹墨,寝状可憎。”正说明了包世臣对吴熙载影至深。
吴熙载曾多次书写此联。清代,书法家受人嘱托书写对联,是日常书写的重要部分。对于内容不作规定的请托,书家常事先准备好成熟的联语抄录,因而同一书家有重复内容的作品并不鲜见。
清何绍基行书五言联
释文:伴人双鹤立;多事一蝉吟。何绍基。
钤印: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别署东洲居士,湖南道洲人。道光十六年进士。于经学、诗文、词章、金石、史地均有造诣。书工四体,自成一家,世皆重之,为清朝中后期最具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阮元提出了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开启了碑派书法的理论化进程。何绍基受座师阮元书学思想的影响,专攻于篆隶,又不废二王帖学,融南北为一体,可谓碑帖融合的先行者。
清莫友芝隶书五言联
释文: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
丙寅初秋,郘亭莫友芝。
钤印:影山草堂(白) 郘亭眲叟(白)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道光十一年举人,官至知县。精金石考据之学,与遵义郑珍齐名。著述甚富,有《郘亭诗钞》。
莫友芝精通汉、宋两学,对于故训、六经、金石、目录等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学养使得他能够涉猎广泛。他的隶书广泛取法于《夏承》、《张迁》、《乙瑛》、《西狭》、《衡方》诸碑,并且融入了了篆书和魏碑笔意。隶参篆势而质古,因此,形成了古朴端严,魄力雄伟的艺术特点。
清徐三庚篆书十八言联
释文:人瘦绿阴浓,清睡休迷,向梦里消春,酒中延昼;夜寒吴馆窄,新诗细擪,在镫前欹枕,雨外熏炉。顾方伯文份集吴梦窗辞句,上虞徐三庚为青敀仁兄法家大人指譌,时癸酉嘉平(1874年1月)上澣。
徐三庚(1826~1890),号金罍山人,又号袖海,浙江上虞人。篆、隶书取法《天发神谶碑》,独具风格。徐三庚以龙门对的形式书写此联。龙门对即当文字超出两行时,联文会以“门”字形排列,上联从右向左写,下联从左向右写。
徐三庚书法得力于《天发神谶碑》,用笔方劲犀利、简洁舒朗,参以金农侧法,在吴熙载、赵之谦外另辟面目。《天发神谶碑》在清代以前不受关注,直至“碑学”思潮兴起。有清一代,以《天发神谶碑》习书入印者颇多,如金农、邓石如、阮元、吴让之、翁大年等。
清赵之谦行书七言联
释文:三辰既朗遇慈父,两金相刻凝神锋。子容叔祖宦游江南,临行索书,谨集古语,晋《祖逖传》、《老子河洛谶》,咸丰乙卯十月,姪孙之谦记,时客虎林使署。
钤印:赵益父(朱)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撝叔,别号悲盦等,浙江绍兴人。此联上联出自《晋书•祖逖传》:“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下联出自《宋书•符瑞上》:“《河雒谶》曰:‘二口建戈不能方,两金相刻发神锋。’”
赵之谦与徐三庚同为晚清碑派书法、篆刻大家。二人同乡年近,相较徐三庚职业艺人的身份,赵之谦作品更具学者、文人的特质。其书法初宗颜真卿,同治元年(1862)至三年(1864),游历福建、京师以后,逐渐由帖转碑。此件对联尚未有流露北碑痕迹,是赵之谦早期颜体书风的体貌。
清吴大澂篆书七言联
释文:仓(苍)松乔作老龙舞;黄木缪如威虎雄。
学黯世四兄馆丈雅鉴。吴大澂。
钤印:吴大澂印(白) 愙斋(白)
吴大澂(1835~1902),号愙斋,同治七年(1868)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博通辞章训诂,尤嗜金石,富收藏。有《恒轩所见藏吉金录》《古玉图考》《说文古籀补》等。
吴大澂书法以大篆成就最高。得益于任官地方得以见到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和金石文字拓片,加上早年书写玉箸篆和多年文字学研究的经验,吴大澂创造出古雅清穆的大篆书风,他的幕僚中黄士陵、吴昌硕等人亦工大篆,其影响一直绵延至二十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