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博物馆组织召开了国家级数字化保护项目《杭州博物馆馆藏纸质珍贵文物高精度数字化保护》结项验收会。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成功实现了馆藏纸质文物的高精度保存与广泛传播,也为中小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一致认定项目成果符合立项标准与预期目标,同意通过结项验收。标志着杭州博物馆在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杭州博物馆馆藏纸质珍贵文物高精度数字化保护》项目于2022年启动,结合实际需求,通过高清平面扫描、三维激光扫描、文物摄影测量等多种数字化技术,对馆藏纸质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加工处理,并形成不同格式与精度的数据成果。
数据成果收录在
《“与古为新:从中原到江南”中国礼制与尚古文化的源与流》展览图录中
数据成果应用在
“桃花得气美人中——明清江南女子的艺术与生活”展的多媒体展项中
经过精心筹备与实施,该项目历时两年,总计采集馆藏纸质珍贵文物1102件/套,其中包含书画扇页类文物1191幅、善本古籍类文物684册/31290页,涵盖绘画、扇页、书法、碑帖、印谱、古籍等各类纸质文物。其中部分数字化成果已在多个展览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让馆藏文物焕发新生。
不同设备采集现场
原始数据扫描与成果处理
不同精度数据成果对比
扫描实际效果与数字修复成果对比
纺织类文物扫描细节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
部分成果与局部细节放大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针对各类纸质文物的实际保存状况与材质特点,选用合适的设备,进行针对性的数字化采集。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优势,在画作拼接、数字修复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对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校色、精确的拼接处理以及科学的推测复原,最终成功输出了多种格式和精度版本的成果。
数字化采集工作流程图
此外,杭州博物馆在完成数字化采集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数字化工作流程,深入探索了数字化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可推广经验,构建了适用于中小型博物馆的文物采集规范与管理范式。该项目的成功经验或许能为其他中小博物馆提供参考,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因此,我们也希望能将此类经验总结分享,让更多文物收藏单位借鉴此模式,结合自身特色,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挖掘馆藏价值、提升数字化水平。
数字化是当今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不仅提升了文物保存与展示传播的多样性,还拓宽了公众接触历史文化的渠道。未来,我们也会应继续优化技术,完善数据管理,确保数字化成果的长久保存与高效利用。并继续加强公众参与,确保文物数字化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众群体,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