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5:物与身份”第五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活动在杭州博物馆举办

百科   2024-12-07 14:12   浙江  
12月5日至12月6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学会指导,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办,杭州博物馆(杭州博物院(筹))承办,浙江省博物馆学会陈列专委会、浙江省博物馆学会藏品专委会协办、文博圈媒体支持的“策展5:物与身份”第五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活动在杭州博物馆举办,文博行业相关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出席了研讨活动。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霞,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浙江省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列专委会主任委员蔡琴等出席活动并进行致辞,开幕式由杭州博物馆馆长王英翔主持。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霞致辞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浙江省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致辞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列专委会主任委员蔡琴致


主题阐释:物与身份

本次活动是“策展”系列的第五届,研讨主题是“物与身份”。

当代博物馆通过对带有个体与集体记忆的物件进行收藏与展示来表达自身对展览社会性的重构需求。“收藏物”通过策展制造的历史叙事与展示语境,得到新的建构价值和意义,成为唤起文化记忆、实现身份认同的“记忆之场”。

在这个前提下,地方博物馆通过重新阐释被物件勾连的在地性文化,将原本较为抽象的地方历史文化具象化、符号化、活态化,在实现在地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促进地方身份认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讨活动在“物与身份”总主题的统筹下,提炼“记忆”和“地方”这两个代表“时间”和“空间”不同维度的概念,探讨博物馆作为“记忆之场”的理论研究和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在地性”的实践探索。

本次研讨活动分为四个板块,共邀请近20位来自相关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策展人,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围绕主题以及最新的实践案例,进行发言分享和讨论交流。


第一场
物、记忆与身份

博物馆构建身份认同的宏观叙事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主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做《促进认同:当代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主题发言

宋向光在演讲中探讨了“认同”的概念及其在博物馆领域的重要性。他从认同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建构理论出发,分析了博物馆如何通过展览和文化活动促进社会认同感,以及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者的角色。呼吁大家关注博物馆在构建社会认同中的关键作用,并希望对中国博物馆的特色和话语有所贡献。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尹恒做《城市历史景观中的当代博物馆新身份》主题发言

尹恒则探讨了博物馆在城市历史景观中的角色,强调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地,也是文化记忆的传承者和当代记忆的塑造者,她用武侯祠的鲜活案例来表达城市历史积淀下的城市历史博物馆被赋予了比规划建设而成的博物馆更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并认为其身份认同效果也更为突出。

对话环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这场对话环节,龚良邀请宋向光、尹恒等围绕博物馆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构建认同、宏观叙事、博物馆的展览交流促文化融合等话题进行讨论。龚良总结了第一场研讨活动的主旨,即博物馆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藏品的认同、展览的认同和博物馆定位的认同,而应该是城乡历史景观再现和生活体验的认同,是交流交往相互融合发展的认同,是国家、民族、地域、行业的认同,当我们把这些认同在博物馆行业中更好的推进,让公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的博物馆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也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让博物馆服务社会和社会发展。

第二场

物、记忆与身份

博物馆从多群体的微观视角出发


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陈浩主持

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陈同乐做《行于此心有“别意”——女性主题展的“平常”与“非常”》主题发言

陈同乐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对女性主题展览的观察和思考。他通过参观国内外诸多类型丰富、主题多样的博物馆和遗址,提出了从外部反观博物馆的重要性。他强调女性主题展览在角度、角色、语言和语境上的独特性,并指出女性策展人和艺术家在表达方式上与男性有显著不同。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副馆长金晓依做《手工艺策展与手工艺的主体性建构》主题发言

金晓依在发言中探讨了手工艺主体性的建构和策展的重要性,她指出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以及在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飞速变化背景下主体性的淡化。通过案例展示策展对手工艺主体性重新建构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展览让手工艺作品被更多人看见并解读出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做《以参与式展览展现少数民族的迁徙和流动史诗》主题发言

王思渝在发言中分享了主题展览策划经验,特别是他如何采用参与式方法来实现展览,他提到了新博物馆学的重要性,即博物馆应从权威走向贴近社会生活,强调赋权和个体自我表达,探讨个体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并强调展览不仅是展示,而是服务于一个更好的世界。

对话环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这场讨论会,陈浩邀请陈同乐、金晓依、王思渝三位嘉宾探讨了博物馆展览微观表达和身份认知构建的方式和方法。陈浩总结了第二场研讨活动的主旨,即从更多的微观视角来将更多的群体传递和表达给更多的观众是博物馆人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有待博物馆人的共同努力。在博物馆身份构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物”,又要关注构建我们身份的集体记忆,告诉观众探索问题的方法和可能性,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要作用。

第三场

物、地方与身份

地方博物馆的展陈实践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陈瑞近主持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做《历史、故事和事实,展览构建起的本土叙事》主题发言


陈曾路认为用文物来构建地方历史,是当前的地方博物馆最核心的工作,用文化来讲述地方故事,构建地方本土历史和本土文化,以具体展品为中心对吴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具备的生长性和本土性作了系统的阐释。

成都博物馆副馆长黄晓枫做《从馆舍天地到大千世界:博物馆如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发言


黄晓枫结合成都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将成都博物馆定位为一个凝聚民心的精神家园,呈现城市文化特质的城市会客厅和具有文化辨识度和创新性的文化地标。从辉煌成都、多彩文明、艺术典藏三个维度树立成都博物“文化之窗”的概念,尤其强调展览要通过物来感知文化,文化是核心。

杭州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董艳芳做《地方博物馆深挖在地性文化的创新呈现》主题发言


董艳芳首先阐明了地方博物馆和参与性的概念,解构了杭州博物馆的展览体系,并以“百万收藏:一座博物馆讲述一座城”的展览具体案例阐明了杭州博物馆在提升在地性文化水平和提高观众参与性的展陈探索和实践。

玻名堂博物馆展柜玻璃首席品牌官苗晓刚做《技术为先:从博物馆展柜玻璃技术发展说起》主题发言


苗晓刚在发言中概述了博物馆展柜玻璃的发展历程,通过四个案例来说明技术进步对博物馆展陈的重要性。强调博物馆对观众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展柜玻璃行业的持续进步。

对话环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这场对话环节中,主持人陈瑞近邀请了陈曾路、黄晓枫、董艳芳和苗晓刚四位嘉宾从地方博物馆展陈实践出发,结合当下大环境改变的背景,探讨地方博物馆究竟如何策划展览来吸引观众参观。陈瑞近总结地方博物馆的展览是其最大的文化产品,但社会教育活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同时,地方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只局限于本市本省,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将外来多元文明内化为自身在地性文化的一部分。

第四场

物、地方与身份

新浪潮下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新身份”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主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二级研究员魏峻做《在地与拓界:苏州博物馆展览文创观察》主题发言


魏峻在发言中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分享了如何通过结合展览和文创产品塑造地方博物馆的新身份,他介绍了苏州博物馆在展览、教育和文创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其“立江南、观世界”的口号和创新实践。

中山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剑做《地方博物馆改建的新路径:新老建筑的和合共生》主题发言

周剑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山市博物馆的建设过程,强调了其连接历史与公众的在地成长之路。他从定位、选址、理念、成果和展望五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中山市博物馆定位为“学术研究型”和“社区友好型”的博物馆,旨在传承和弘扬在地历史文化。周剑期望博物馆能带动历史街区的文旅融合发展,为文化兴城贡献力量。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严建强做《认知类藏品的兴起与影响——为什么当代博物馆要强调策展与阐释》主题发言


严建强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认知类藏品在当代博物馆中的兴起及其对展览和阐释工作的影响,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博物馆展览的本质是收藏动机的公共性表达,而策展工作的目标是确保这种表达的有效性;同时,由于认知类藏品取代了欣赏类藏品成为主流,且这些藏品往往知名度低、认知门槛高,博物馆必须特别重视策展和阐释,以实现藏品的收藏价值。

对话环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最后一场讨论会中,安来顺、魏峻、严建强和周剑四位嘉宾则探讨了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下的身份和使命。安来顺强调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身份和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和所处的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面对新挑战新机遇的今天,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更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同时找寻多元化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然后辐射到其他的相关领域,让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现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

活动最后,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对本次策展研讨活动进行了学术评议与总结,安来顺认为这场活动是当代博物馆发展时代性、多元化和包容度的体现,紧紧围绕着博物馆收藏所具备的“历史性”与“社会性”,提炼出“物与身份”的主题,四个场次的讨论皆重在探索博物馆展览所强调的身份认同属性及地方博物馆为此打造的在地性文化标识。


安来顺表示,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无比重要的文化使命,其收藏同时具备“历史性”与“社会性”,策展研讨活动中“物”与“身份”的讨论对探讨当代博物馆展览强调身份认同与地方博物馆在地性文化品牌的打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活动

“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活动”是一个以“策展”为主题的年度学术交流活动,该系列活动的最大特色即为不同内容与学科领域的跨界交流,重点关注策展研究与实践中的新思想、新方法,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融合。


自2019年9月首届活动启动以来,每年都会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深入讨论。第二届以“物与叙事”、第三届以“物与空间”、第四届以“物与非物”为主题,每届都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届研讨活动继续沿袭了传统,聚焦“物与身份”的主题,通过四个场次包括13场主题发言和4场精彩对话,集思广益探索博物馆展览中的身份认同属性和地方博物馆如何打造在地性文化标识,涵盖了从宏观叙事到微观视角,从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展陈实践到新浪潮下的地方博物馆新身份塑造等多个维度。这样的集中探究不仅促进了馆际间的交流互鉴,也为博物馆自身如何在收藏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中寻找平衡,以及如何通过策展活动强化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标识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实践案例。
















点击此处前往杭州博物馆
点个在看,不要错过我们的推送






杭州博物馆 杭小博
杭小博带你逛杭州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