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2009年1月11日晚)
这两天由于前往邢台,筹划关于修复邢台大开元寺的事情,所以耽误了几天没有来坐香。
邢台大开元寺是北方的一座非常古老的道场,开山到现在有一千六七百年。最初是由佛图澄开山。到了金元时代,又成了曹洞宗在北方复兴的祖庭。在元朝,受到皇室的高度重视,那里曾经举行过有十万人参加的受戒法会,其盛况可想而知。在唐代,开元寺也是非常兴盛的。由于唐开元年间赐的寺额,所以叫开元寺。当时天下的开元寺很多,每一州都有一所大寺院由皇家敕封为开元寺或大开元寺。在唐朝,荷泽神会禅师曾经在那里竖立了一通六祖慧能大师碑,在那块碑上,确认慧能大师为禅宗第六代祖师,为禅宗的正传。所以那个地方和禅宗,和中国佛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开元寺复兴起来,如果把属于文物的部分加在一起,将是一座约有百亩面积的大寺院。老开元寺属于文物的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五进院落,全都是唐宋元明清各朝保留下来的文物,现在已成为河北佛教博物馆。将来开元寺两部分,右边的一部分,也就是靠西边的一部分,就是文物保护单位;靠东边新修的一部分就是佛教活动场所。将来那个地方修复了,大殿可以容纳一千多人,禅堂也要能容纳五六百人。禅堂叫做千僧阁,虽然不能容纳上千人,但是要有那种气势。所以将来它也是北方比较大的寺院之一。计划在四年之内把它修复起来,得到各位大护法的大力支持,进展非常顺利。邢台市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地方,提供了种种方便条件。为了修复这个地方,政府也要拿出近两亿人民币拆迁工厂和居民住户,把原来属于寺院地基的地方全部退出来,恢复大开元寺。所以这是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
把这座寺院修好了,本人刚好八十岁。在修复这座寺院的过程中,本人就再不做其他事情。勉勉强强修复了这座寺院,如果还能留有一年两年的话,那就勉强当两年的住持。我想,有这么个愿望、愿力的支持,最好能够活到八十岁。否则的话,自己就看不到这座寺院究竟是个什么结局。
人命无常,朝不保夕。想要活到八十岁实际上也是一个妄想。人一辈子就在妄想当中转来转去。有一些妄想对佛法有利,有一些妄想对个人修行能够起一些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妄想是善的,对了生脱死就有帮助;是恶的,就没有帮助。不管是善是恶,都是妄想。讲到修行用功,就要把这些妄想一起放下。
出家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提得起放得下。事情在做,不要去执著它。究竟是是、是非、是成、是败,一切随因缘条件而发展。个人只要尽心尽力去做,努力创造善因善缘,其他的办法没有。所以随时提起来,随时放下。如果心存执著做某件事,那就压力很大,苦恼很多,而且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好。因为任何事情要成功,都是时节因缘的作用。时节因缘到了,水到渠成,就有成功的希望。有些事情时节因缘没有到,无论怎么打妄想怎么努力,也不见得有效果。
从这些道理来看,就要好好体会,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能做的事情怎么做,不能做的事情又怎么把它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将来开元寺修起来,也是一座禅宗道场,禅宗曹洞宗的道场,是修行用功的好地方。而且开元寺在城市中心,邢台是一个地级市,城市中心有一百多亩地的大寺院,那也不容易。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见闻随喜,称扬赞叹。不一定要出钱才有功德,见闻随喜称扬赞叹同样有功德,而且这种功德甚至比出钱的功德还重要。所谓称扬赞叹,就是宣传,宣传鼓动的力量很大,可以取得更多人的支持。我们对一切善事、一切好事、一切有利于佛法弘扬发展的事,都要称扬赞叹,使佛教的影响能够扩大,使一切善事能够如愿以偿。
我们打七就只剩下最后几天,五个七说起来有三十五天,但是光阴迅速,转眼之间,三十五天就快结束了。从起七的那一天我就在讲,打七、坐禅、做功夫,目的就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要开悟,禅以悟为本。
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是《法华经》的主题。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件大事因缘是什么呢?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
佛之知见人人本具,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明了。佛陀他老人家慈悲,讲了千经万论,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为这件事,也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离开了这件事就没有佛教,离开了这件事也就不需要学佛。这是学佛的一件大事,是学佛的宗旨、学佛的根本目标,更是修行的根本任务。
怎么开呢?打开。扫清了烦恼,扫清了障碍,就打开了我们通往佛之知见的大门。怎么示呢?指示。谁来指示呢?佛陀他老人家说了这么多的法,以法为路标,跟着这些路标,朝着佛的知见的方向努力。怎么悟呢?觉悟、明悟、证悟。证悟什么呢?佛的知见。也就是人人具足的如来藏性、真如佛性。最后入佛知见。就是究竟与我们自己的佛性、法身、如来藏合二为一了,再没有彼此,没有距离,那就进入到佛的境界,所以叫入佛知见。进入到佛的境界了,那就是修行有了成就,有了究竟的把握。小乘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大乘七地、八地以上,乃至究竟成佛。到了八地菩萨是不动地,不会再退步,不会再走弯路。初地是见道位,二地到七地是修道位,八地以上是无学位—见道、修道、无学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四个字是我们进入佛境界、佛知见的次第。
修行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起坐云为,搬柴运水,开单展钵,行住坐卧,都不要忘记这件事。随时提起,随时提醒,随时觉悟,那就离道不远。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只有很少的时间才在回忆这件事,才在思维这件事,那就与道有距离。修行的目的就是缩短这个距离,就是要把日常生活中没有想起修道这件事的时间让它尽量减少。能够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打失功夫,修道自然容易相应。
打禅七就是让各位能够有一个集中的时间修行办道,放下一切妨碍集中修行的杂务,闭目收视,放下万缘;天天做这件事,功夫就容易成片,容易在集中的时间打好修行的基础。然后在平常就可以运用,就能够时时与道相应。
五个七快结束了,当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不是人人都很理想,事事都很理想,处处都很理想呢?还是有差距,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还是有许多障缘。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得少为足,不能想到快要解七了,终于把这三十五天难关渡过了。这个难关不算什么,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还在老病交加的时候,还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那个时候。那才是真正的难关。古人有一比,说那种痛苦就像活生生的乌龟脱掉龟壳一样,那是多么痛苦啊!如果说乌龟脱壳,我们没有见过的人难以想象,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把皮扒掉,痛不痛苦?那种痛苦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人在生离死别之际,其痛苦有过于此。生死的难关才是真正的难关。平常在修行中遇到的些许困难算不了什么,只有大限到来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痛苦。怎么样来避免这个痛苦呢?就是要抓紧修行,要自己作得了主,在生死关头有把握。生死关头能否有把握,是每一个学佛的人经常要想到的一件事,经常不可忘怀的一件事。经常要痛念生死,发菩提心。“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家喜欢看:
正法清流公众号:zhengfaqingliu
编辑师兄微信号:guosens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