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祥林嫂,读懂已是书中人

百科   2024-11-19 21:49   浙江  

鲁迅的小说里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些笔下的人物都很具有典型性,比如:祥林嫂。这些人物的命运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悲剧色彩或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并且能够让读者观后产生深深的思考。

众所周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麻木、冷漠、嘲讽、庸俗,而这些东西也是导致主人公命运走向悲剧的推手,然而在我们年纪尚小的时候,往往不能明白作者这样安排剧情的深意。

年少之时,曾经读过鲁迅的小说《祝福》,那个时候还不能理解伟大的文学家烘云托月的创作手法,而是将关注点都放在那个叫祥林嫂的女人身上。不仅因为她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最为重要是祥林嫂那让人难以忘怀的沉痛命运。


那时,我们去哀叹勤劳而又坚韧的祥林嫂命运的不幸和悲惨,也讨厌她的迷信无知与惹人厌烦,甚至逢人便诉说着自己的遭遇与苦难,将自己儿子被狼叼走的事情,四处哭诉以求同情。

我们对祥林嫂复杂的感情,简而言之一句话,那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真的将错归于祥林嫂身上的时候,又觉得于心不忍,毕竟像这样无知又不幸的妇女在旧的社会背景下能够活下去便已经是何等艰难。

其实祥林嫂曾经反抗过,只不过后来的结果却并不美好。在她第一次逃离自己的婆家后,她在鲁四爷家做长工曾得到过一段舒心安详的生活,主人家虽芥蒂她是一个寡妇,却也是见她手脚灵快很是喜欢,只是后来的祥林嫂逃不过被婆家当作商品卖出去的可悲命运。

被婆家当作商品卖出去的时候,祥林嫂也曾激烈地反抗,但好在这一次“她交了个好运”,这个男人是不错的,她在命运的安抚下慢慢地顺从。后来,祥林嫂更是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就连卫婆子都忍不住说一句她有福气。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祥林嫂的命运在这里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他的丈夫染上风寒断送了性命,他的儿子也让山上的狼给衔走了。等到祥林嫂找到人的时候,他的儿子血淋淋躺在草窝里,五脏六腑都被狼吃了。

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再一次回到了鲁镇,她涕泗横流地向别人诉说着自己儿子的悲惨故事,引来了一些慈悲太太们的哀叹流泪。她原先的主人也因她那让人听了心痛欲裂的故事留下了她。

共情不能长久,当祥林嫂三番五次、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诉着她儿子的不幸时,就连最慈悲地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了。于是,这一切都开始变了。

鲁四爷开始嫌弃祥林嫂是死了两回丈夫的寡妇,认为她是不祥的,并不让她来插手祝福祭祀的事情。鲁家四婶也不满祥林嫂现在的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


镇上的其他人也对她冷冰冰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悲悯同情。最后将祥林嫂逼向悬崖边缘的是一个叫柳妈的帮工。柳妈告诉祥林嫂,你死后是要下地狱的,你有两个丈夫,到时候阎王爷会把你分成两半。

祥林嫂怕极了,柳妈便给祥林嫂出谋划策,让她土地庙里捐一条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这才赎了一世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当祥林嫂忍受着身边人对她的嘲讽冷漠与庸俗的调侃时,她终于攒够了钱,去土地庙买下了一条门槛。

她满怀希望地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晦气的人时,镇上的人却并没有因此对她有任何的变化,鲁家的人依然嫌弃她的不洁之身和伤风败俗,而镇上的其他人更是对她变本加厉地冷嘲热讽。

直到最后,祥林嫂被鲁四爷赶出家门,成了乞丐,最后在“我”含糊其辞的致命一击下,惨死雪地。祥林嫂何其悲哀的一生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可是镇上的人却并没有丝毫愧疚,甚至骂她是一个谬种。


年长再读祥林嫂,恍然已是书中人


以前看书总是觉得故事情节有趣,现在才明白书中的人物早已照进现实的悲哀。后来,年长之后再读祥林嫂,这一次关注的焦点却是她四周的看客。那些看客冷漠无情,麻木嘲讽。

他们是书中的人物,在我们看来,这些看客是害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可是在那些看客看来,他们却无甚大错,认真地想一想,我们和祥林嫂又是何其之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幸或难过的事情时,总是会向着自己周围的人抱怨,讲述着你的苦难,讲述你身边的背叛,逢人诉说着你的伤心事。就像祥林嫂,她不能自己消化苦难,逢人便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一样。


说罢之后,你觉得心里畅快,可是你又哪知道在别人眼里,你所说的那种东西,都不过是他转头向别人高谈阔论的笑料、茶余饭后的下酒菜而已。你以为你找到了知己,你以为你找到了懂你伤心那个人。然而你却不知道天底下最不缺的就是伤心事,你的伤心事在别人眼里亦是不值一提的。

最开始的共情过了,他们开始变得冷漠、麻木、冷嘲热讽,甚至很多人都是那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或许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这样悲惨命运的祥林嫂了,但是从不缺像《祝福》里那样的旁观者,他们心安理得,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甚至认为这一切都是“祥林嫂”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还记得19年大火的电影《少年的你》吗?电影的开头那个跳楼自杀女孩质问着女主:“他们都欺负我,你为什么不帮我?”施暴者固然可恨,可是最让人心寒的却是旁观者的麻木冷漠。

还记得前几年,有年轻人受到生活的打击想要跳楼轻生,消防人员紧急施救却没抵过楼下看热闹的旁观者的恶意生事的一句句“你跳啊!”“别光说不跳啊!”“等着呢,快跳啊!”最后年轻人真的绝望的纵身一跃,如他们所愿。


后来的那些看客又有谁心里产生愧疚害怕,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还有老人摔倒马路,周围围着一群人却都是拿着手机在拍照或看热闹,竟没有一人上前搀扶老人起身。人心之寒,何其沉痛。

在社会心理学上也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叫做“旁观者效应”,就是用来说在危机情况下明明有人在场,却没有人对受害者伸以援手的情况,并且围观的人数越多,救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反而越低。

心理学认为“旁观者效应”也可以称为叫“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种“我不去扶,也会有别人去扶”的想法和意识,人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就会越低,甚至还有人适应群体的冷漠后,一旦有去帮扶别人的想法后反而会产生一种脱离集体逆道而行的恐慌。因此现在过马路想要去帮扶一个摔倒老人,反而需要生出莫大的勇气。

这种可笑的行径也有原因可寻,以前有一位女孩帮助了一位摔倒老人反被老人的家人诬陷是女孩撞到老人,需要赔偿医疗费用,女孩受冤上诉,可是却因为无一人作证女孩清白而被判赔偿医疗费用。


当时老人摔倒时,在场的路人有很多,女孩也求助那些路人,可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女孩洗刷冤屈。在旁观者看来,便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除此之外,还有人嘲讽女孩不应该多管闲事,是她自己咎由自取。

些旁观者的样子和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何其之像,《祝福》里镇上的人觉得自己又没有伤害祥林嫂导致她悲痛的不幸,观看跳楼的那群人也觉得“又没有我让他过得这么惨的。”

从前听到网络上流传很久的一个笑话。女孩子深夜一个人回家,如果碰到心有歹念的坏人,大声呼救时一定不要喊“救命啊!”,要大喊“救火啊!”只有这样才会有人跑出来救你。因为旁观者怕火烧己身,所以一定会出门查看。


“祥林嫂”带来的反思


再一次读完关于祥林嫂的故事之后,不免引起我们对人生深深的思考,在沉默中,我们总是会想如果当初祥林嫂没有这般啰嗦,适可而止的哭诉,如果鲁家四叔没有嫌弃祥林嫂的身份,如果四婶对祥林嫂多一些宽容与温暖。

如果没有柳妈的嘴碎,如果镇上的人都能够对祥林嫂多给予一点同情和安慰,如果当初“我”能够确确实实地告诉祥林嫂她害怕的那一切都不会发生,那么祥林嫂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出现,可这一切都没有那个前提“如果”,故事已经结束,悲剧仍在重演。


人生如戏,但现实的世界总比台上的戏码还要离谱和荒谬。故事的开头和结局或许不一样,但是“祥林嫂”和“旁观者”却从来都没有退场。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祥林嫂”和“旁观者”。回想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也曾恨不得天下皆知心中愁苦,也曾冷眼旁观别人落难可怜。如今思过痛改,希望以后我们不做“旁观者”,也不当“祥林嫂”。

不做看客,将别人的苦难当玩笑。不做冷酷无情的看热闹者,肆意嘲讽,恶意起哄。见人落难时,在自己能力范围许可下,伸以援手。即便无力提供帮助,也莫要将别人的狼狈拿到口中反复咀嚼,当作笑谈。

不当祥林嫂,逢人诉说伤心事。要学会自己消化那些苦难。直面人生的无常与荒谬,挣脱命运逼仄的牢笼。要有不屈服的心志,强势抵抗风雨满楼。那些受过的伤都会长成结实的疤,像一层盔甲。只有内心真正强大,才不惧四周小鬼的叽叽喳喳。


结语

年少不懂祥林嫂,只是哀叹她的悲剧人生。后来二读《祝福》的情节,又为看客心中寒。成人历经世事磨练后再读祥林嫂,恍然惊觉自己已是书中人。

其实这世间悲欢离合,我们总以为有人相伴、有人体谅、有人与自己感同身受。却不知道这天底下从来就没有“悲欢与共”这四个字,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悲欢本就各不相干。少将嗔怨与他人谈,少作旁观伤人心寒。


世界通史
知天下事,博古通今,感悟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