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之战:李世民的巅峰之作,只用三千多人就击败了十万大军

百科   2024-11-20 22:00   浙江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非常强,而虎牢之战就是李世民的巅峰之作。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包围了王世充,然后围点打援仅用三千多人就击败了窦建德十万大军,一举击破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阵营。回顾这场战役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王世充和窦建德为什么会失败。要知道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这个背景下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王世充和窦建德能在这个背景下有立足之地,那就证明了两人绝非无能之辈。但是两个人加起来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到底是李世民太强还是因为窦建德和王世充太弱?我们今天就来梳理一下虎牢之战的前因后果。

时代背景

隋末时期由于杨广的战略、战术的失误导致东征失败,我们都知道当一个政权失去强有力的军事武装时,那么野心家就会趁机浑水摸鱼,隋末也不例外。一些野心家大肆煽动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出现。杨广也试着拯救隋朝,所以派兵去镇压农民起义。但是镇压农民起义是需要钱的,朝廷筹措银两的方法就是加税,因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民起义需要镇压,镇压农民起义需要加税,加税会导致农民起义,这个循环几乎无解。因此最后杨广放弃了挽救隋朝,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在乱世的背景下涌现出一批豪杰,这些豪杰纷纷建立政权然后互相兼并攻伐,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统天下。在宋朝之前岭南并没有大力开发,所以中原才是重中之重,顾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读史方舆纪要》中用一句话概括了河南的军事价值,那就是:“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矣。

河南位居天下之中,咽喉九州,锁定南北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取天下者必争河南;但是也正是因为河南位居天下之中,四方任何地方有战事都会波及中原,所以不建议固守河南。武德时期中原只剩下三大势力,这三大势力之间的注定只能存在一个。窦建德坐拥河北受制于地缘政治很难一统;王世充虽然坐拥中原但是德不配位,失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李渊坐拥关中,“进可攻,退可守”,他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基于这种时代背景,战争在所难免。武德三年,李渊开始正式布局征讨王世充的计划,并且于同年七月正是发兵。




李世民包围洛阳城

在攻取洛阳之前唐朝最高统帅部经过了严密的筹划,一方面要稳定关中的统治,避免大后方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切断洛阳与战略要地的控制,保障侧翼安全的同时防止第三方(窦建德)摘桃子;还有最关键的是北方突厥的威胁,要知道隋朝时期对边疆控制不严导致突厥“控弦百万,幅员万里”,是中原各政权最大的威胁。隋末时期李渊、窦建德等人都曾向突厥交过“保护费”,因此突厥才是希望中原王朝分裂的人,毕竟这样就能用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利益。巧的是北方突厥大可汗死了,唐朝抓住突厥权利交替之际攻取洛阳,利用这一时机一统北方。




李世民带领大军第一个攻占的就是慈涧,虽然慈涧没有虎牢关、函谷关这么出名,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据点,尤其是对洛阳来说。慈涧是洛阳的西大门,慈涧一丢王世充只能放弃西线阵地退守洛阳城。之后派遣史万宝抢占龙门,截断南边伊州守军北援之路的同时切断王世充的退路。之后王世充多次攻打龙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可见龙门对王世充的重要性以及唐军战斗力之高。唐军来势汹汹,而王世充又节节败退,导致手下五十多个州投降唐朝,王世充迫不得已向窦建德求援。但是此时王世充已经完全被包围,只要等洛阳城内粮草断绝,那么唐军就可不战而胜。

窦建德的选择

窦建德坐拥河北但是他并没有扩大自己的优势,北上攻打罗艺不成,南下又无吞并中原之雄心,只能盘在河北。当时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关中(李渊)三足鼎立,情况有点类似三国,只不过三国时期是吴蜀联合抵抗曹操,而此时是窦建德和王世充联手抵抗唐朝。在王世充被围后窦建德就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出兵相助。当然窦建德也是有私心的,他想要看两大阵营两败俱伤,然后相机取洛阳和长安,一举消灭两大阵营完成统一大业。问题就在这里,窦建德太过高估自己了,他认为一定会成功根本就没考虑过失败。自古都是“欲思胜,先忧败”,可惜窦建德没有意识到这点。



虎牢之战

窦建德调动了十多万人,然后与王世充的弟弟会师,一同向虎牢关开进。并且修书给李世民,让唐军退回潼关,归还郑国的土地,重新恢复原本的疆域和关系。李世民部下建议避开锋芒,然后伺机攻打窦建德,一举解决窦建德和王世充两人。这一建议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并且开始筹划虎牢之战。李世民整合了一下部队,自己亲率三千五百精锐(玄甲军)前往虎牢关迎战窦建德,剩下的人全部留下来包围洛阳。这是一场典型的围点打援战役,虎牢关地势狭隘十万大军根本展不开,而李世民率领了三千五百精兵,只要运筹得当那么未必会输。

二十五日,李世民刚到虎牢就带领一支精锐骑兵去城东刺探敌情、查看战场。窦建德大军认为是唐军的斥候,所以并没有在意。但是李世民直接大喊我是秦王,直接吸引了窦建德,窦建德赶忙带领骑兵围剿李世民。只可惜窦建德的部队战斗力没有唐军高,李世民率领部队突围出去了。初战不利导致窦建德大军士气不振,而李世民大致掌握了地理地势、敌军的排兵布阵等重要军事情报。



随后双方在虎牢关对峙了一个多月,始终都不能向前一步,而且几次遭遇战都以窦建德失败而告终,这就导致士兵的士气严重低落。随后李世民抢夺了窦建德的运粮队,了解了窦建德军心的情况,并且开始设局。而窦建德的谋士凌敬建议围魏救赵,渡河直取太行山,然后兵锋直指唐军后方,迫使李世民后撤。此举的成功率很高,但可惜窦建德并没有采纳,反而中了李世民的计。

李世民散步唐军草料不足的谣言,说唐军准备在黄河北方牧马,并且进击武牢。窦建德取胜心切,所以率领大军前往黄河北岸。窦建德十万大军排兵布阵也是需要时间的,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也就到了中午了,士兵们饿着肚子哪还有心思打仗。而李世民果断亲率部队冲杀,窦建德被生擒,兵败如山倒十万大军直接投降了。随后李世民带窦建德到了洛阳,让王世充看看被生擒窦建德。王世充看到之后就绝望了,停止了毫无希望的抵抗,选择了投降。


战役分析

在这一场战役中李世民的表现格外亮眼,用到的战术有:围城打援、知己知彼、坚壁挫锐、出其不意、乘胜追击。先是围城打援,利用窦建德援助王世充的心理据守虎牢;然后知己知彼,亲率部队去刺探敌情;之后坚壁挫锐,据守虎牢不断的消耗窦建德的士气;最后出其不意设伏于黄河北岸,初战胜利后果断追击窦建德余部,一举将窦建德大军打得土崩瓦解。而窦建德求胜心切,弃用凌敬的建议,自大得认为十万大军可以碾压李世民,最终导致部队失败。

这是双方在战争时期的表现,而双方在动员时期的表现也是天壤之别。唐朝最高统战部对此次战役十分看重,战前动员做得也非常好。在开战之前李渊就下令城破之后,所有的战利品全部赏赐给将士。李渊最早就大肆封赏将士,现在又许下如此承诺,唐军人人嗜战,都在等着攻破城池瓜分战利品,作战情绪以及战斗力非常高。

《资治通鉴》:世民使宇文士及奏请进围东都,上谓士及曰:“归语尔王:今取洛阳,止于息兵,克城之日,乘舆法物,图籍器械,非私家所须者,委汝收之;其余子女玉帛,并以分赐将士。”


而窦建德则是十分失败,窦建德十分器重降将,这就导致了追随窦建德的武将心寒。武将为其出生入死得打仗,但是最终的待遇还不如降将,这就导致军队人心严重不合。窦建德弃用凌敬的建议就是因为将军们的劝说,短时的将军忽视了谋士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大败而归。而开战前的几次失利让部队作战情绪下降,在虎牢对峙一个月更是让部队人人思家欲归,在这种情况下窦建德如何打败李世民?除非窦建德有天神相助,不然失败就是必然的。


虎牢之战的影响

这一场战争奠定了李世民在军事史上的地位,“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由此可见后人对李世民的评价之高。李世民的军事手段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举将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阵营全部解决,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李渊特意开设了“天策上将”册封给李世民,间接导致了日后的玄武门之变。


世界通史
知天下事,博古通今,感悟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