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阳历、农历有什么区别?
01
阴历
阴历也叫太阴历,是根据月亮为参照设立的,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称为一个阴历月。中国农历历法规定:以月相朔所在的那一天为每月的初一,下次朔的日期为下一月初一。朔望周期不是日的整倍数,平均为29.53059 日,月长便有大有小,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朔望周期本身也长短不一,相差近半天,所以可能会出现连续几个大月或连续几个小月的情况。
朔日到底在哪一天,要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是完全客观的,古时称为“定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很复杂的工作。即使在现代条件下,精确计算太阳和月亮的位置,仍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获得一个月亮黄经的精确值,需要经过几千项的数据处理程序。
02
阳历
阳历则是以太阳作为参照设立,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阳历年。
积 12 个朔望月为 354 日或 355 日,与回归年相差 11 日左右, 3年累积已超过一个月。调节的办法就是安排一个闰月,使这年有 13个月,称为置闰。置闰的规则根据24节气来定, 24 节气是太阳周年视运动黄经每 15° 的 24 个时刻。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节气称为中气,因此共有 12 个中气: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如果某个朔望月中不包含中气,这个月份就不是正规的月份,而算作上一月的闰月。自然,每一回归年只有而且必定有 12 个中气,与中气相配的 12 个正规的月份命名为正月、二月、……十二月。用置闰的办法解决了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调节问题。
节气 | 月建 | 夏 | 商 | 周 | 秦 |
冬至 | 子 | 十一 | 十二 | 正 | 二 |
大寒 | 丑 | 十二 | 正 | 二 | 三 |
雨水 | 寅 | 正 | 二 | 三 | 四 |
春分 | 卯 | 二 | 三 | 四 | 五 |
谷雨 | 辰 | 三 | 四 | 五 | 六 |
小满 | 巳 | 四 | 五 | 六 | 七 |
夏至 | 午 | 五 | 七 | 七 | 八 |
大暑 | 未 | 六 | 七 | 八 | 九 |
处暑 | 申 | 七 | 八 | 九 | 十 |
春分 | 酉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霜降 | 戌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小雪 | 亥 | 十 | 十一 | 十二 | 正 |
从冬至开始, 12 个节气分别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匹配,称为月建,正月为岁首。夏朝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商朝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周朝以建子之月为岁首,秦朝以建亥之月为岁首。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五月颁行太初历,岁首依夏历,设在建寅之月,即雨水所在的月份。以后除东汉王莽、三国魏明帝曹睿、唐武则天、唐肃宗李亨曾短时期有所改动外,一直沿用到现代,均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即以雨水所在的月份为正月。
03
农历
来源:综合自新华视点、新周报、武大天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