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民宿故事多(24)——寻找历史云烟中的安上村、通仙观。】
陌上花栖民宿向南、大峪口外东侧,有一座废弃的老村“安上村”,其名有“安上治民”的意思,当地的村民也叫“庵上村”,这个“庵”指的就是西安近郊最早的道观之一“通仙观”。通仙观始建于东汉元年,唐天宝年间敕建重修,赐名“通仙万寿宫”,明弘治年间重修,毁于文革后期。现在残存山门遗迹,是西安“八仙庵”的下院。站在通仙观的遗址上,北望引镇,东沟水库、许家沟水库、侯官寨水库波光粼粼、鱼塘遍布,让人有置身江南水乡的感觉。
详解一:安上村的历史
安上村位于秦岭北麓,大峪口东侧,四周与魏家岭村、大峪口村、许家沟村、胡刘村相邻。在长安区众多村落中,安上村像是刻意隐逸于时光,收敛起曾经的历史云烟,但从故纸堆与长者的叙述中,依然能感受到它的昔日荣光。
据世居安上村的老人讲,村名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取自“安上治民”,意思是使帝王安居上位,使百姓得到管理,出自战国古籍《孝经·广要道》中“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隋·李德林《霸朝杂集序》亦载:“三军奉律,战胜攻取之方;万国承风,安上治民之道。”实际前者说要以礼教来使君主安心,百姓安居乐业,与后者的意思大致相同,都是尽臣子职责使民安定、秩序井然。想来给安上村起名的人,多数情况下应为做官之人,但具体起于何时,年代不详。
第二种说法是安上村,曾被民众称为“庵上村”,这个“庵”指的是西安近郊最早的道观之一“通仙观”,民间也将“观”叫做“庵”(从最初的草屋义,被佛、道教引入,做为修行场所的名称。)此名慢慢传遍十里八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庵”字逐渐被同音字“安”所取代,被传承至今。第三种说法是据说村人在村中李姓祖坟的碑文里,发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关安上村的记载(具体文字内容不详),因此大家认为这是关于村名的最早文字记载,实际村名的形成时间可能远超过清代,甚至更早,只是没有被地方志所收录而已。从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的安上村,历经沧海桑田,它的行政隶属也不断变迁,唯有名字不再变更,民国时期属戏侯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归十二乡,1956年归大峪公社河滩管区,1958年归大峪乡。2002年1月并入引镇街办管辖,与大峪村合并为大峪新村(原安上村从行政区划中消失)。
详解二:安上村通仙观的历史
安上村通仙观,始建于东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朝廷封道士王崇玉为真人并敕建,从敕建二字可看出其建筑规制极高,想来规模不会小,又地处大峪口东侧位置突出,远望时一派云蒸霞蔚,气势恢宏,近观依地势而成的古建群鳞次栉比,威仪庄重。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停在了将道教奉为国教的唐代,天宝二年(743年)朝廷敕建重修通仙观,并赐名“通仙万寿宫”。斗胆猜测在雄厚的国力支撑下,重修后的通仙观,规模势必再次提升,而成为唐长安城南的又一人文胜地,不论是皇家贵胄、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或都曾在某个晨昏的吉时到访。通仙观也是西安八仙庵的下院(八仙庵,又名万寿八仙宫,始建于宋代,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因此通仙观做为其下院的时间应是宋以后了)。后经五代十国、两宋数百年时光,通仙观或天灾、或人祸不同程度受损,到了明弘治年间,朝廷再次下令重修,足见其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祠祀考》记载“通仙观毗连龙首原脉,忽起忽伏,蜿蜒不绝,绵亘数十里,前瞰省垣,形如掌心(龙龟),后倚终南,巍峨耸秀,加以屏嶂排青,松柏交翠,俗尘不染,仙境也。”可见当时此观规模尚存,有气象万千之势。
通仙观后毁于文革的“破四旧”运动,现残存山门遗迹,还有一处位于引镇羊健村的老爷庙,因当地人尊奉关公为“关老爷”故得名,属通仙观的一部分,旧名“通仙万寿宫关圣殿”,现在的大殿为清晚期复修,保存至今。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爷庙被征用为羊建村小学,大殿前三间瓦房为当年老师办公所建,后宗教政策落实,当地信众自发重塑武圣财神关帝金身。
详解三:许家沟水库、东沟水库
站在通仙观遗址北望,可看到大峪河和库峪河,经过因势利导而形成的许家沟水库、东沟水库,并以此为底色,使位于长安区东南部的杨庄街道,大小库塘遍布全境,水域面积达1500亩,步入其间让人有置身江南水乡的感觉。
许家沟水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峪乡许家沟村与杨庄乡上堡村之间。大坝建在沟道上,以蓄水灌溉为主,目前除农田灌溉外主要向西安市城河供水。这里一年四季湖光山色水墨渲染,伫立在大坝上,远处终南山巍峨俊秀,近处湖水深邃静谧。蓝天下或碧水如镜,或波光粼粼,白云里青山叠出,犹如画屏。
东沟水库位于西安南部的丘陵沟壑区,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库。来自秦岭北麓的优质水源,给水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渔业养殖条件。这里山水相映,川塬互依,林深树密,犹如一方静谧的世外桃源,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