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20期
历史学/宗教研究
东西互鉴:1900年以前佛教研究在日本和欧洲的兴起
Stephan Kigensan Licha and Hans-Martin Krämer eds.
Learning from the West, Learning from the East: The Emergence of the Study of Buddhism in Japan and Europe before 1900
Brill, 2023
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和亚洲佛教学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佛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过程中,亚洲行为体起到了怎样的基础性作用?本书收录的论文首次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
书中收录的各篇论文聚焦日本佛教徒与欧洲对话者之间交流的不同侧面,这些交流从牛津大学的学术殿堂延伸到奈良的庙宇佛堂。这些论文打破了以往学术观点的桎梏,修正了欧洲中心主义视角下将佛教视作学术研究客体的固有偏见。
两位主编中,斯蒂芬·基根森·理查(Stephan Kigensan Licha)现任海德堡大学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助理教授。他于2012年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宗教研究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日本佛教思想史,重点关注前现代密宗、天台宗和禅宗传统以及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现代主义思想与全球史。曾出版《密宗禅:前现代日本的禅宗和密宗教义》(Esoteric Zen: Zen and the Tantric Teachings in Premodern Japan, Brill, 2023)等作品。
汉斯-马丁·克莱默(Hans-Martin Krämer)现任海德堡大学日本研究教授、日本研究所所长。他于2005年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获得日本研究博士学位,其研究涵盖宗教史、知识史、社会史和环境史,特别关注日本佛教研究、精神泛亚主义等主题。曾出版《岛地默雷与近代日本对宗教和世俗的再认识》(Shimaji Mokurai and the Reconception of Religion and the Secular in Modern Jap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美军占领下的新起点?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延续与变革(1919-1952)》(Neubeginn unter US-amerikanischer Besatzung? Hochschulreform in Japan zwischen Kontinuität und Diskontinuität, 1919-1952, Akademie Verlag, 2006)、《压制还是融合?日本政府对天主教会的政策(1931-1945)》(Unterdrückung oder Integration? : die staatliche Behandlung der katholischen Kirche in Japan, 1932 bis 1945, Marburger Japan-Reihe, 2002)等作品。
全书共10章、368页。
(编译:王鑫)
历史学/艺术研究/文化研究
过犹不及:可持续生活、建筑与设计的日式启示
Azby Brown
Just Enough: Lessons from Japan for Sustainable Living,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Stone Bridge Press, 2022
传统日本社会的思维方式如何指导我们今天的绿色生活?
要想实现可持续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处理废弃物?如何保护我们的森林和河流?又该如何看待食物?本书用故事和素描的形式,展现了两百多年前江户末期日本社会的生活面貌,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可持续社会的宝贵见解。那时的城市和乡村面临着许多与我们今天相似的环境挑战,但人们以独到的美感和创造性的方式巧妙地应对了这些挑战。
作者阿兹比·布朗(Azby Brown)现任环境监测组织Safecast的首席研究员,并担任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他于1988年在东京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作为日本建筑、设计和环保主义领域的权威学者,曾出版《日本木匠的智慧:古老木工工艺的秘密》(The Genius of Japanese Carpentry: Secrets of an Ancient Woodworking Craft,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89)、《日本的理想之家:科技与传统如何塑造新居设计》(The Japanese Dream House: How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 Are Shaping New Home Desig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1)、《蜗居:小空间生活的日式理念》(The Very Small Home: Japanese Ideas for Living Well in Limited Space,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5)等作品。
全书共三部分、232页。
(编译:王鑫)
历史学/国际关系/政治学
出版业的政治:19世纪90年代至1971年的日本与知识产权全球化
Maj Hartmann
Politics in Publishing: Japa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1890s-1971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24
本书关注日本在1899年加入第一项多边版权条约《伯尔尼公约》后的70年内参与制定国际版权法的历程。在此期间,日本政府官员与出版商、译者、法律专家等各个利益相关方携手,试图对这一条约的国际修订进程产生影响。对于日本而言,其孜孜以求的无非是帝国利益(在1945年后则是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但上述行为者参与到国联、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全球版权规范。
既有研究在审视国际版权法的发展史时,往往缺乏非西方的视角,本书则推陈出新,强调了国家与私人行为者之间、国内与国际权力关系之间纷繁复杂的互动关系,突出了当今全球国际秩序形成过程中的行政变革。本书基于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始资料,对于知识产权特别是版权史的跨学科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梅·哈特曼(Maj Hartmann)是鲁汶大学艺术学院日本研究小组政治史博士后研究员。她在鲁汶大学获得日本研究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现代日本,尤其是跨国史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曾参与合著《全球意义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非洲、东亚、拉丁美洲和伊比利亚的中介力量》(Ana Paula Pires, María Inés Tato and Jan Schmidt eds., The Global First World War: African, East Asian, Latin American and Iberian Mediators, Routledge, 2021)。本书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260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明信片所见20世纪早期的新加坡:来自日本人社区的视角
Regina Hong, Ling Xi Min and Naoko Shimazu
Postcard Impressions of Early 20th-Century Singapore: Perspectives from the Japanese Community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Asia), 2020
这套收藏包含150多张风景明信片,使读者得以深入领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加坡的日本人社会,唤起无数历史记忆。明信片通常被用作纪念品,抑或成为广告、个人通信甚至政治宣传的载体,在新加坡的历史中扮演了诸多角色,使其成为独特而宝贵的文献资料来源。这项重要的研究基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关于日本历史资料的林绍彬(Lim Shao Bin)藏品,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日本人社区以及二战前新加坡的旅游、战争和帝国等相关主题阐明了新的历史视角。
三位作者中,Regina Hong于2017年毕业于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其后赴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攻读数字人文专业的硕士学位。Ling Xi Min于2017年毕业于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其后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
岛津直子时任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人文(历史)教授、教务副院长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现为东京大学东京学院(Tokyo College)教授。她于1995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其研究具有极强的跨学科背景,意在探索历史与历史方法如何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不仅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同源学科的交流,而且涉及与科学、工程、医学和创意艺术等其他领域的交流。曾独著《战争中的日本社会:死亡、记忆与日俄战争》(Japanese Society at War: Death, Memory,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日本、种族与平等:1919年的种族平等提案》(Japan, Race and Equality: The Racial Equality Proposal of 1919, Routledge, 1998)等,合编或合著《牛津全球外交文化史手册(约 1750-2000)》(Oxford Handbook on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Global Diplomacy, c.1750-20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冷战时期的亚洲:全球外交的视觉史》(Cold War Asia: A Visual History of Global Diplom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俄国革命在亚洲:从巴库到巴达维亚》(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Asia: From Baku to Batavia, Routledge, 2022)、《想象战后东亚的日本:身份政治、学校教育与大众文化》(Imagining Japan in Postwar East Asia: Identity Politics, Schooling and Popular Culture, Routledge, 2013)、《日本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s in Japan, Routledge, 2006)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192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冰水之界:鸭绿江与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帝国
Joseph A. Seeley
Border of Water and Ice: The Yalu River and Japan’s Empire in Korea and Manchuri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4
在日本帝国扩张至朝鲜和“满洲”(中国东北)的时期,鸭绿江作为两者之间的战略边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季节变换,鸭绿江冰冻三尺,冰雪消融,进而又洪水泛滥,这一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殖民者对边界的控制,决定了哪些人、什么东西得以越过边界。江水、坚冰、伐木工人、抗日游击队、走私者和形形色色的其他边境行为者,其往来流动都无法预测。尽管日本帝国的边界划定确实增强了其在更宽泛意义上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但正如本书所示,上述流动成功地越过了日本殖民者所划定的界限。
本书利用日文、韩文、中文和英文档案资料,讲述了这条大江大河的故事,以及1905 年至1945 年期间日本肆意强加在其流域的帝国边界,从而展示了河流和其他非人类行为者如何在边界的划定和维护中发挥主动的作用。书中强调了帝国边界治理的脆弱性和环境偶然性,突出了在季节变换中理解历史的重要意义。
作者约瑟夫·西利(Joseph A. Seeley)是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他于2019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现代韩国、日本帝国、东亚环境史、边界与历史地理等。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216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
日本交通简史
John Andrew Black
A Short History of Transport in Japa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Open Book Publishers, 2022
本书颇为与众不同:对西方学者的研究而言,这是首次将对日本基础设施长期发展的探究置于其政治经济状况的演变进程之中。作者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以日本的历史制度、特殊偏见及其对国家和地方交通的影响为例,对日本的当代交通规划作了颇具历史意义的批判性分析,从而揭示出对制度安排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创造出更可持续、更为公平的交通服务。
书中各章触及每一类主要交通方式,研究了各个机构和个人(从17世纪的幕府将军到战后的规划者)在改造日本港口基础设施、道路和水路、以及接受铁路和航空运输等方面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本书采用跨学科、比较性、历时的研究方法,参考了涉及技术、文化和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大量资料,从而清晰地梳理出社会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对交通领域的研究生动而新颖,无论是对机制性权力、交通史和未来基础设施发展等主题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在一般意义上关心日本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阅读的乐趣。
作者约翰·安德鲁·布莱克(John Andrew Black)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的荣休教授。其研究领域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的规划及其经济、社会和环境评估。
全书共9章、322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历史学/国际关系
外国人的日本电影梦:日德合拍片《新土》(1937)中的表象政治与战争阴影
Iris Haukamp
A Foreigner’s Cinematic Dream of Japan: Representational Politics and Shadows of War in the Japanese-German Coproduction New Earth (1937)
Bloomsbury Academic, 2020
1936年初,为参与电影联合制作,一支德国摄制团队抵达日本,希望向世界展示“真实”的日本,并将日本电影推向国际市场。然而两位导演,一个日本人,一个德国人,对于如何原真地呈现日本不禁意见相左,因此,最终两人根据同一个剧本执导了两个版本的电影——《武士的女儿》与《新土》。由此产生的两部电影均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部被视为政治宣传之作,而另一部则是对政治宣传的奋起反抗。
本书认为,如果基于是否国家化和政治化的标准,就此将两者截然二分,不免有过度简化之嫌,实难苟同。作者借鉴了大量日文和德文资料,对“德日版”和相对晦涩的“日英版”作了比较分析,揭示了这一国际联合制作的复杂性。这一详尽的研究不仅阐明了两部电影的诸多细节,也揭示了其制作的时间线索——彼时的两国均处于战争的边缘。
作者艾里斯·豪坎普(Iris Haukamp)时任东京外国语大学讲师,现为副教授。她于2015年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媒体和电影研究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电影史、电影研究和文化史。曾合编《亚洲的声像文化:声音、噪音、声响、技术》(Asian Sound Cultures: Voice, Noise, Sound, Technology, Routledge, 2022)、合译《21世纪日本的政治与权力:宫泽喜一回忆录》(Politics and Power in Twentieth Century Japan: The Reminisces of Miyazawa Kiichi, Bloomsbury, 2015)等作品,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7章、300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
塑造东京的十个时刻
Eiko Maruko Siniawer
Tokyo: Ten Moments That Shap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4
从寂静的渔村到武士之都,再到活力四射的国际大都市,本书带领读者领略东京的多彩历史,揭示了其四个世纪中深入肌理的种种变革。这一指南通俗易懂,触及了东京的方方面面:幕府将军与歌舞伎剧院、骚乱与地震、战时破坏与战后重建、繁荣与萧条、灯火辉煌与摩天大楼,所有这些都通过一个个个体活生生的经历娓娓道来,他们身居其中,也塑造了这座充满多彩社区和个性的城市。在书中,聚焦于这座城市的人心所在,作者通过塑造东京芸芸众生的十个时刻,生动地传达了其时间、文化与空间之感。
作者英子·丸子·施奈华(Eiko Maruko Siniawer)是威廉姆斯学院历史学教授。她于200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日本现代史。曾出版《流氓、极道与国家主义者:近代日本的暴力政治(1860—1960)》(Ruffians, Yakuza, Nationalists: The Violent Politics of Modern Japan, 1860-1960,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日译本,2020年;中文繁体译本,2021年;中文简体译本,2023年)、《废弃:消耗战后日本》(Waste: Consuming Postwar Japa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8)等作品。
全书共10章、330页。
(编译:贺平)
国际关系
强化韩日关系:东亚国际秩序与崛起的中国
Dennis Patterson and Jangsup Choi
Strengthening South Korea-Japan Relations: East Asia's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a Rising China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24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没有哪个地区能像东亚一样,经历了如此剧烈的变革。战后,该地区的政治稳定推动了指数式的经济腾飞,最终确立了韩国、日本和中国作为东亚主要大国的地位。
尽管这些国家的民众如今正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但支撑这一地区变革的架构却十分脆弱。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拥有不断壮大的军事力量,已成为公认的实力超群的全球新兴大国。本书认为,基于其与美国的伙伴关系,当前,维持东亚地区平衡的任务,主要落在了韩国和日本肩上。然而,由于韩日双边关系中之间长期存在的脆弱性,以及美国在该地区承诺的非连贯性,在这一日益充满不确定性的修正主义的时代,中国起到领导作用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一脆弱联盟的历史根源。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民意数据,他们指出:对于韩国和日本而言,想要通过依靠美国来维持现状变得越来越风雨飘渺。为了应对该地区自由国际秩序发生颠覆的风险,韩日两国亟需一种全新的、基于合作与协调的战略。
两位合著者中,丹尼斯·帕特森(Dennis Patterson)是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他于1995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政治学、日本和亚洲政治、政治制度、东亚安全问题以及统计和形式化方法。曾出版《虚幻的日本:解读一个被误解国家的兴衰》(The Japan that Never Was: Explaining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 Misunderstood Count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4)等作品。
崔章燮(Jangsup Choi,音)是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他于2010年在德克萨斯理工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美国政治与比较政治学,包括投票行为研究、美国政党制度、亚洲政治、比较政治经济学、民主化问题等。曾合著《外交、贸易与韩国国际影响力的崛起》(Diplomacy, Trade and South Korea’s Rise to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Lexington Books, 2019)等作品。
全书共8章、240页。
(编译:王鑫)
文化研究/文学/社会学
日式自杀手迹
Kirsten Cather
Scripting Suicide in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4
几个世纪以来,围绕自杀的各种刻板印象和先入之见层层累积,重重地压在日本这个国家的肩上。对于那些自我了断之人,人们多有议论,却未曾仔细关注逝者本人的话语。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日本,无论是著名艺术家,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士,都留下了与自杀相关的各种作品,如绝命诗、遗书、碑文、自杀地图和手册,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摄影、电影和漫画作品。基于这些作品,本书作者试图追问:人们通过怎样的方式留下这些关于自杀的手迹,又希望以此达到什么目的?作者小心翼翼地进入那些有着自杀倾向的作家和读者所组成的场域。书中表明,通过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揭示出他们关于自杀的基本信念,或许同样重要的是,也揭示出他们对于这些自杀写作行为的基本信念。这些文字未必刻在石头上,而是用图像和文字镌刻而成,用以哀悼逝者,兼具两种冲动:让逝者安息,又使其永生。这些文字让我们得以与逝者开展对话,从而揭示出:向死而书的意义何在,逝后留书的意义又何在?
作者克尔斯滕·凯瑟(Kirsten Cather)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现代日本文学与电影系副教授。她于200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现代日本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日本文学与电影、审查制度、现代日本的自杀与死亡、改编、翻译理论与实践、数字人文教学计划等主题。曾出版《战后日本的审查艺术》(The Art of Censorship in Postwar Jap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2)等作品。
全书共10章、350页。
(编译:贺平)
宗教研究/社会学
挽孕:日式佛教与美式天主教的流产悼念
Maureen L. Walsh
Grieving Pregnancy: Memorializing Loss in Japa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atholicism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24
流产、死产、堕胎等经历使女性陷入无尽伤痛,对此日式佛教与美式天主教这两种宗教传统分别如何施以慰籍,经由何种仪式、通过怎样的话语,本书对其作了比较研究。
流产始终是女性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但直到最近,这一普遍现象才引起宗教领袖和学者的足够关注。本书将流产视为佛教和天主教视角下的一个神学问题,并分析了为应对这一问题而出现的各种仪式和悼念活动,例如针对流产的日式佛教的“水子供奉”(水子供養)以及新兴的美式天主教的相关悼念实践。这些平行的实践源自截然不同的宗教背景——恰因如此,其形式和目的多有差异——但如果我们将其合在一起思考,它们显然与不少神学和宗教研究息息相关,这些研究意在探究宗教实践的目的所在以及对人类生命早期阶段的想象。
作者莫琳·沃尔什(Maureen L. Walsh)时任美国罗克赫斯特大学(Rockhurst University)神学和宗教研究助理教授,现为副教授。她于2011年在乔治城大学获得神学和宗教研究的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宗教多元化、比较神学、生活宗教、妇女与宗教等问题。本书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190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
生育多胞胎:辅助生殖的预期机制
Chia-Ling Wu
Making Multiple Babies: Anticipatory Regimes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Berghahn Books, 2023
由于医学辅助受孕的普及,如今人类生育的双胞胎、三胞胎和四胞胎数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本书分析了生育多胞胎的预期机制。通过档案、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登记数据等,本书追溯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用于多胞胎妊娠的辅助生殖技术(ART)在全球和各个地区的治理,重点介绍了比利时和日本在早期所推广的单胚胎移植,以及在这一方面台湾所制定的世界上最为宽松的指导方针。
作者吴嘉苓是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她于199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医疗社会学、性别研究、科技与社会研究等,近年来关注东亚的助孕科技治理、生育统计的性别政治、助产士的专业重塑计划等主题。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7章、264页。
(编译:贺平)
人类学/社会学
在美国研究老龄化的三十年:一个日本人的视角
Yohko Tsuji
Through Japanese Eyes: Thirty Years of Studying Aging in America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20
在本书中,作者基于其在纽约州北部一家老年中心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描绘了美国的老年生活。通过对比美国及其母国日本的老龄化现象,她发现,尽管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体验,但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则是其老龄化体验出现显著不同的根源。美国人对老龄化持有强烈的负面态度,因为这一生命阶段与美国人所珍视的价值观,尤其是独立精神,背道而驰。作者进一步指出,尽管美国文化在表面上对老年群体缺乏明确的指导,但实际上,它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既为其提供帮助,又对其施加限制。此外,作者的长期研究不仅见证了受访者生活的重大变化,包括他们的衰老和离世,也展现了美国社会老龄文化的深刻变迁。在此过程中,作者不但深入了解了美国文化,也亲身经历了本人逐渐步入老年的过程。
本书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从跨文化的视角对美国老龄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民族志研究。它揭示了美国老年人在经历衰老的过程中如何应对理想(如追求独立生活)与现实(如依靠外界帮助)之间的鸿沟,也展现了作者在三十多年研究中观察到的种种变化。
作者辻阳子(Yohko Tsuji,音)是康奈尔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她于1991年获得该校人类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心理人类学,特别关注老龄化、丧葬仪式等问题。曾合著《泰国的社会变革:托马斯·基尔希、一个东北村庄与两个家庭》(Social Change in Thailand: A. Thomas Kirsch, a Northeastern Village, and Two Families, Charleston, 2010)、《死亡的人类学读本》(A Compan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Death, John Wiley and Sons, 2018)等作品。
全书共7章、252页。
(编译:王鑫)
文化研究/文学
荧幕上的村上春树
Marc Yamada
Murakami Haruki on Film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24
本书回顾了过去四十年中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小说的各类电影改编,可谓恰逢其时。由村上春树作品而改编的电影——如《东尼泷谷》(2004年)、《挪威的森林》(2010年)、《燃烧》(2018年)、《驾驶我的车》(2022年)等,共同地表现出一种蕴含内在矛盾的冲动,既要忠实地捕捉原作者笔下的文学世界,又要同时对其有所延展和发挥。这些电影由源自日本、韩国、越南、墨西哥、美国等国的导演创作,它们基于各自的传统,充分展现出改编作品如何从根本上来说生成为一种创造性的作品,对于其所呈现的不同文化背景赋予新的内容。对村上文学世界的创造性修改可能会使我们与原作者及其作品有所疏远,尽管如此本书认为,将村上春树从一种媒介“翻译”到另一种媒介的过程本身就为“转变”这一主题提供了生动的注脚,而“转变”恰恰是村上作品的核心所在。
作者马克·山田(Marc Yamada)是杨百翰大学人文学院比较艺术与文学系教授。他于200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当代日本文学、电影和文化”方向的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东亚电影、文学和文化;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等。曾出版《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23)(参见书讯第17期)、《在日本小说和电影中定位平成:对失去三十年的历史想象》(Locating Heisei in Japanese Fiction and Film: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of The Lost Decades, Routledge, 2019)等作品。
全书共180页。
(编译:贺平)
文学/文化研究
日本的文学表象:大卫·米切尔与村上春树的交汇
Eugenia Prasol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of Japan: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avid Mitchell and Haruki Murakami’s Worlds
Vernon Press, 2023
本书致力于分析村上春树与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小说中所蕴含的日本表象的不同侧面。事实证明,村上春树在创造和再创造日本的形象时,并没有加入任何东方主义的特质或异国情调。两位作家的作品都明确地表现出一种意图,希望描绘一个摆脱传统刻板印象的日本新世界。村上春树和米切尔作品中日本表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日本人眼中的日本,而后者则是现代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但两者都可谓“正确”的日本形象。这正是对日本全球形象的再创造。
从这个意义上讲,村上春树和米切尔的文本是通过东西方的文化对话建立起来的日本表象,具有互补性。研究日本和日本民族性格的各种表象,有助于我们理解村上春树和米切尔在诸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构建起日本的新形象,打破关于日本民族排他性的过时观念,从而为世界文学增添了看待日本及其文化的新理念。
本书对英文和日文两类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对日本形象的各种表象背后所体现的深层相似性和差异性,展示出不同文本的民族特性。在东西方文化对话中,日本和日本特性(Japaneseness)的文学表象所蕴含的普遍要素和具体要素以怎样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本研究促进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作者尤金妮亚·普拉索尔(Eugenia Prasol)任教于长崎大学。她分别在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国立大学(Dnipropetrovsk National University)和长崎大学多文化社会学研究科获得硕士学位,此外,还拥有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国立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相当于博士学位的文凭。其研究涉及当代日本研究、比较研究、文学和文化表象,尤其关注英国、美国和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日本形象。
全书共3章、108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
漫画的模式:亚洲、欧洲和北美漫画的视觉语言
Neil Cohn
The Patterns of Comics: Visual Languages of Comics from As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Bloomsbury Academic, 2023
今天,漫画可谓一种全球现象,但要想区分亚洲、欧洲或美国漫画的视觉风格却并不困难。其视觉叙事结构的差异是否蕴含在更细微之处?这些漫画是否以不同的视觉语言绘制,而后者的变化根植于不同文化的结构之中?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书利用了亚洲、欧洲和美国350多部作品的36000多格漫画所组成的注释语料库,通过对其持之以恒的分析以寻找证据。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揭示了不同视觉语言在符号、布局、叙事等侧面的跨文化差异,并展示了漫画在过去80年内的变化。例如,书中比较了美式漫画和日式漫画中的各种子类型,并分析了比尔·沃特森(Bill Watterson)的作品《凯文的幻虎世界》(Calvin and Hobbes)在其长达十年的连载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特征。自始至终,全书不仅揭示了一格漫画内部以及各格漫画之间的各种模式,也展现了漫画视觉语言中的这些规律如何与各种语言的组织原则联系起来。
作者尼尔·科恩(Neil Cohn)是荷兰蒂尔堡大学(Tilburg University)传播与认知专业的副教授。他于2012年在塔夫茨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其研究聚焦漫画等绘画和视觉叙事中的结构和认知。曾独著或合著《多模态语言能力:沟通的认知框架》(A Multimodal Language Faculty: A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Communication, Bloomsbury, 2024)、《谁能理解漫画?挑战视觉语言理解的普遍性》(Who Understands Comics? Questioning the Universality of Visual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loomsbury, 2020)、《视觉叙事入门》(The Visual Narrative Reader, Bloomsbury, 2013)、《关于视觉语言的早期著述》(Early Writings on Visual Language, Emaki Productions, 2003)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11章、296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
扮装舞伎:打造艺伎式的少女时代
Jan Bardsley
Maiko Masquerade: Crafting Geisha Girlhood in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1
在日本电影、漫画及其他流行媒体中,舞伎(maiko)或曰艺伎学徒(apprentice geisha)常常被作为少女时代的典型形象,本书即为对这一表象的探讨。很长时期内,舞伎被污名化为“性剥削的受害者”,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她们为何突然化身为京都古典艺术传统忠贞不二的守护者?本书对此作了追踪分析。书中利用了诸多局内人的记述,既包括舞伎、艺伎本人,也不乏其管理者和粉丝,从而揭示了一名舞伎在刻苦训练、面对挑战、获得回报时所蕴含的自豪之情。通过聚焦其艺术性,舞伎被理想化为京都女孩的典范,展现出一个优雅端庄、精雕细琢的形象。
本书也讨论了通俗文学、戏剧和漫画中所展示的普通少女如何努力打造这一姿态。在这些叙事中,她们常常感觉犹如置身一场假面舞会,扮演起舞伎的角色。在此,舞伎不再被视作男性消遣的对象,而成为女性自身消费愉悦的催化剂。这种叙事的变化造就了新的故事:普通女孩——甚至男孩——纷纷为了成为理想中的舞伎而不懈努力。这一心路历程亦可连接至关于个人选择、性别表演和国家认同等重要议题的讨论。
大多数既有叙述都将重心置于年幼的舞伎,而甚少提及成年艺伎的故事。这使得这些天真无邪的学徒始终占据着注意力的焦点,而艺伎——一个在日本文化中迥异于妻子身份、自食其力的未婚独立女性形象——则被贬斥到边缘位置。通过对比京都舞伎和日本其他地区艺伎的形象差异,本书论证了千禧年文本在述及舞伎时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的暧昧情绪,这事实上也折射出日本社会对经济独立的事业型单身女性群体所抱有的普遍不安。
作者简·巴兹利(Jan Bardsley)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亚洲与中东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她于1989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日本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多以女权主义的视角切入大众媒介的话语塑造,分析20世纪日本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定职业公共形象的演变过程。曾独著《冷战时期日本的女性与民主制度》(Women and Democracy in Cold War Japan, Bloomsbury, 2014))、合编《规矩与逾矩:日本的性别、权力与礼仪》(Manners and Mischief: Gender, Power, and Etiquette in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日本的问题女孩》(Bad Girls of Japan, Palgrave, 2005)等作品。凭借所著《日本的知识女性:<青鞜>中的新女性散文与小说(1911—1916)》(The Bluestockings of Japan: New Women Essays and Fiction from Seitō, 1911-16),她曾于2011年获得由日本女子大学颁发的平冢雷鸟奖。
全书共6章、300页。
(编译:欧阳可欣)
文学/哲学/社会学
模糊的创伤:当代日本文学中的动物与谬误
Tyran Grillo
Fuzzy Traumas: Animals and Errors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Literatur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4
本书批判性地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宠物热”之后日本文学对伴侣动物的描写。作者模糊了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二元对立,并借鉴了日本科幻小说、恐怖小说、导盲犬故事以及一篇关于安乐死的臭名昭著的文章,将每一部作品都作为揭示人与动物间扭曲关系的个案进行研究。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日本的宠物热及该国对伴侣动物突然之间的兴趣大增,事实上与一些标志性的“生产性谬误”息息相关,而这些谬误正是发生变革的必要催化剂。
在探讨“人性”和“动物性”这一共生概念时,作者挑战了将“拟人主义”(anthropomorphism)视为不道德行为的负面观点,并对其重新定义,认为它不是对人类自我坚硬外壳的敷衍修补,而恰恰是一道必要的裂痕。本书最后引入了“后动物主义”(postanimalism)这一范式转变,将其作为摆脱当前以动物为中心的哲学困境的迂回路径。作者主张,只有在我们真诚地反思“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ism)对人类处境的真正意义时,才能真正超越这一理念。
作者泰兰·格里洛(Tyran Grillo)身兼作家、编辑、译者、学者等多种身份,他于201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东亚研究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为日本文学,重点关注日本文学中的边缘问题以及批判性残障理论。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4章、170页。
(编译:王鑫)
文化研究/社会学
超越男性偶像工厂:从杰尼斯事务所看日本的性别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
Yunuen Ysela Mandujano-Salazar
Beyond the Male Idol Factory: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d National Ideologies in Japan through Johnny’s Jimusho
Bloomsbury Academic, 2024
日本艺人经纪公司杰尼斯事务所是一家无与伦比的造星工厂,使一代又一代的男明星——歌手、演员和艺人——名噪一时。本书探讨了“杰尼斯偶像”的现象背后如何反映出当代日本关于男性气质和民族认同的各种话语。
这些明星在日本各种媒体中无所不在,通过对其考察,本书探讨了杰尼斯偶像在娱乐明星之外又如何扮演起理想男性气质和良好公民的角色。本书采用了广泛的文化研究路径,对于在后工业化和后泡沫时代日本社会这些家喻户晓的明星所处的社会、经济和人口背景进行了分析。
作者尤努恩·伊塞拉·曼杜贾诺-萨拉查(Yunuen Ysela Mandujano-Salazar)是墨西哥华雷斯城自治大学(the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Ciudad Juarez)社会科学系教授。她于2014年在该校获得社会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日本研究、文化研究、媒体研究,特别关注当代日本社会、民族认同和媒体中的性别表现、大众文化、媒体体育、企业文化等。曾合著《社交媒体:从电影到社交网络》(Los medios en la sociedad: Del cine a las redes sociales, 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Ciudad Juárez, 2024)、《超越梦想世界:揭开电影的信息意义与社会意义》(Más allá del mundo de ensueño. Desenmascarando los mensajes de las películas y su significación social, 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Ciudad Juárez, 2021)等作品。
全书共7章、176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政治学
当代日本女性主义运动之声
Emma Dalton and Caroline Norma
Voices from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Feminist Movement
Palgrave Macmillan, 2022
本书介绍了当代日本女性主义运动中的六位重要活动家,并探讨了日本女性在国际“MeToo”运动中的经历和贡献。日本社会存在着普遍的性别不平等,其程度之巨使日本不仅远远落后于亚洲其他国家,也显著有别于其他发达民主国家。本书为此为背景,概要介绍了当代日本的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针对妇女与女童的性暴力和性骚扰等。
本书由对六位女性主义活动家的访谈构成,她们共同致力于消除各年龄段女性所遭遇的性别暴力:
北原みのり:日本“鲜花游行”(フラワーデモ)的发起人和公共评论家;
山本润:致力于性犯罪法修正案的活动家;
仁藤梦乃:维护遭遇性剥削女童权益的倡导者;
角田由纪子:女性主义律师;
三井マリ子:社会活动家、前从政者;
梁澄子(Yang-Ching-Ja):从事慰安妇人权运动的活动家。
两位合著者中,艾玛·道尔顿(Emma Dalton)现为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语言与文化系日本研究高级讲师,曾任职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全球、城市和社会研究学院。她于2011年在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横跨社会学和政治学,关注日本的性别不平等,特别是女性在日本政治中的参与和代表问题。曾出版《日本政治中的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 in Japanese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21)、《当代日本中的女性和政治》(Women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Japan, Routledge, 2015)等作品。
卡洛琳·诺马(Caroline Norma)时任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全球、城市和社会研究学院讲师,现为高级讲师。她于2011年在墨尔本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二战期间日军“慰安妇”计划、日本当代性产业等。曾出版《慰安妇与占领期后的日本企业体制》(Comfort Women and Post-Occupation Corporate Japan, Routledge, 2019)、《对华及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慰安妇与性奴役》(The Japanese Comfort Women and Sexual Slavery During the China and Pacific Wars, Bloomsbury Academic, 2015)等作品。
全书共8章、137页。
(编译:欧阳可欣)
往期书讯
Ending
编辑:王鑫